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是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但是,我們卻很難確知和詳知老子的生平事跡。這是不足為怪的。早在西漢初年,有關老子的傳聞,就真偽雜出,難知其詳了。博聞廣求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里為老子立傳,也只寫了寥寥四百余字,而且其中既有不很肯定的說法,又兼采了不同的傳說,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疑點和分歧。現代不少著名學者對老子其人其書作過多方面深入考證,然而在有些方面,還很難形成統一的認識。
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曲仁里,這一點是古今學者對司馬遷《老子傳》唯一沒有提出過疑問的史實。老子的姓名,司馬遷既記為「姓李氏,名耳,字聃(dan耽)”,又懷疑老子就是楚人老菜子,又記錄了世人關於戰國年間周太史儋(dan聃)就是老子的說法。顯然,《史記》所記是不很清楚的,是有錯誤的。可以認為,與庄子姓庄名周、孟子姓孟名軻、荀子姓荀名況等一樣,老子姓老,名聃。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論年輩,早於孔子。老子的事跡,據《史記》,並參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大略可知以下幾事:可能從早年起就在東周王朝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約在中年時期,受到王朝貴族迫害,逃居魯國數年。居魯期間,孔子曾向他問禮(《史記》說是孔子到東周王朝向老子問禮)。後來,老子又回到東周王朝,繼供前職。約在五十多歲時,在東周王朝內戰中失敗的王子朝,攜帶王朝史冊典籍逃往魯國避難,史冊典籍既失,老聃也自然失去官職,這才離開東周去秦國。西行途中,經函谷關,守令尹喜請求他為自己著一部書,老子於是寫下了約五千字的文章給他,這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經》,也就是《老子》這部書。老子西去以後,就在秦國隱居下去,不為世人所知,後人只傳說他的壽命很長。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這雖是推測、傳言和誇大之辭,但說他「修道而養壽」,大約是可信的。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變革過渡的時期。而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正是階級矛盾突出尖銳、貴族集團內部爭斗激烈、諸侯間攻戰無休、社會動盪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後來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職,從統治階級下層人物淪為庶民。這種經歷和命運,不僅是促成老子後半生長期隱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會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