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文化解讀書系」由6卷構成,第一卷綜述聖經形成的背景、其正典化過程、內部結構、在後世的傳播和闡釋,及其對後世文化的深遠影響;第二卷至第六卷將聖經卷籍分成5種類型依次評述,它們是:
1 律法書.敘事著作;
2 詩歌書.智慧文學;
3 先知書.啟示文學;
4 福音書;
5 《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
全書的理論深度和文字風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既從基本常識談起,又盡量體現西方學術界的最新成就和作者的研究成果,使一般讀者和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語言則力求准確、簡明、優美、活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實現知識性、學術性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統一。
本書是《聖經文化解讀書系》叢書中的《詩歌書·智慧文學解讀》。
目錄
總序/梁工 盧龍光
導言
·上編 詩歌書·
第一章 聖經詩歌綜論
第一節 聖經詩歌的創作和研究概況
第二節 聖經詩歌的形式特征
一、顯性特征
(一)韻步
(二)離合體
(三)平行體
二、隱性特征
第三節 聖經詩歌與世界文學
一、聖經詩歌與古代文學
二、聖經詩歌與後世文學
第二章 散篇詩歌
第一節 律法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民謠
(二)祝福辭
(三)預言詩
(四)頌歌
第二節 歷史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第三節 稱知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大先知書中的詩歌
(二)小先知書中的詩歌
第四節 兩約之間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贊美詩
(二)祈禱詩
(三)其他詩作
第五節 新約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福音書中的詩歌
(二)新約其余經卷中的詩歌
第三章 舊約詩歌書
第一節 《詩篇》
一、概說
(一)卷名和作者
(二)篇幅和成書過程
(三)關於題刻專用術語
(四)體例和內容
(五)藝術特色
二、重點篇目解析
三、文本互涉
第二節 《哀歌》
一、概說
(一)卷名和作者
(二)背景和主旨
二、文本解析
(一)第1首歌——耶路撒冷的痛苦
(二)第2首歌——耶和華的怒氣
(三)第3首歌——受苦者的心聲
(四)第4首歌——被圍困的可怕
(五)第5首歌——求耶和華記念
第三節 《雅歌》
一、概說
二、文體類型
(一)寓言說
(二)戲劇說
(三)牧歌說
(四)愛情詩集說
三、文本解析
(一)第1首歌:兩情相悅,彼此傾慕
(二)第2首歌:渴望相見,得償所願
(三)第3首歌:有情人終成眷屬
(四)第4首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五)第5首歌:小別勝新婚
(六)第6首歌:愛之禮贊
四、闡釋方法
(一)古代
(二)中世紀
(三)近代以來
·下編 智慧文學·
第四章 智慧文學綜論
第五章 舊約智慧文學
第六章 《次經》智慧文學
附錄 聖經卷名縮略語表
導言
·上編 詩歌書·
第一章 聖經詩歌綜論
第一節 聖經詩歌的創作和研究概況
第二節 聖經詩歌的形式特征
一、顯性特征
(一)韻步
(二)離合體
(三)平行體
二、隱性特征
第三節 聖經詩歌與世界文學
一、聖經詩歌與古代文學
二、聖經詩歌與後世文學
第二章 散篇詩歌
第一節 律法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民謠
(二)祝福辭
(三)預言詩
(四)頌歌
第二節 歷史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第三節 稱知書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大先知書中的詩歌
(二)小先知書中的詩歌
第四節 兩約之間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贊美詩
(二)祈禱詩
(三)其他詩作
第五節 新約中的詩歌
一、概說
二、名篇解析
(一)福音書中的詩歌
(二)新約其余經卷中的詩歌
第三章 舊約詩歌書
第一節 《詩篇》
一、概說
(一)卷名和作者
(二)篇幅和成書過程
(三)關於題刻專用術語
(四)體例和內容
(五)藝術特色
二、重點篇目解析
三、文本互涉
第二節 《哀歌》
一、概說
(一)卷名和作者
(二)背景和主旨
二、文本解析
(一)第1首歌——耶路撒冷的痛苦
(二)第2首歌——耶和華的怒氣
(三)第3首歌——受苦者的心聲
(四)第4首歌——被圍困的可怕
(五)第5首歌——求耶和華記念
第三節 《雅歌》
一、概說
二、文體類型
(一)寓言說
(二)戲劇說
(三)牧歌說
(四)愛情詩集說
三、文本解析
(一)第1首歌:兩情相悅,彼此傾慕
(二)第2首歌:渴望相見,得償所願
(三)第3首歌:有情人終成眷屬
(四)第4首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五)第5首歌:小別勝新婚
(六)第6首歌:愛之禮贊
四、闡釋方法
(一)古代
(二)中世紀
(三)近代以來
·下編 智慧文學·
第四章 智慧文學綜論
第五章 舊約智慧文學
第六章 《次經》智慧文學
附錄 聖經卷名縮略語表
序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只有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是「經典宗教」,因為這三種宗教都有一部「神聖經典」。猶太教的聖經基本上是基督教聖經中稱為「舊約」的部分;基督教的經典除「舊約」外還包括「新約」部分:伊斯蘭教的經典又名《古蘭經》。
這三本經典不但有一部分內容及人物相同,而且都出自中東地區,源於亞伯拉罕的傳統;其作者都相信宇宙間只有獨一之神,並稱其經典有固定的文本,內容不能添加也不能減少。這三大宗教對經典的基本理解是「上帝之言」(真主之言),即其中記載了上帝或真主的話語,而不是凡人的語言。這三種宗教都認為,上帝或真主是一個自有永存的生命,既不需要被人證明,亦不能被人找到,而是他主動透過不同的形式向人說話,即藉夢境、先知、自然界及歷史事件等向人顯明。對於基督教來說,上帝更是親自進入歷史,道成為肉身,在時間、空間、人群中活生生地向人顯出真理和生命的真諦來,此即「上帝的話語」成為聖子耶穌向人啟示。由此,這三大宗教不但都被稱為「經典的宗教」,更被稱為「啟示性宗教」。相對而言,其他宗教都注重人的經驗、頓悟和自我尋索,是人追尋生命與神聖的結果,不可能以固定的文本為聖經。只消稍微數算一下佛經和道藏的浩瀚數目(況且還能繼續增加),便可知曉個中的差別。
對基督教來說.上帝的偉大與智能是不能被有限的人所全面認識的。人只能透過上帝對人的啟示去認識他,一方面透過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歷史和文化去認識,此即「自然啟示」或「普遍性啟示」(General Revelation);另一方面透過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由特定人物寫成的聖經去認識,這是所謂的「特殊啟示」(Special Revelation)。由於「自然啟示」須經「特殊啟示」的解釋才有價值,聖經的啟示便是基督教信仰、思想和行為的最高權威,也是價值判斷的最高標准。
從信仰及神學的角度看,聖經是「上帝的話語」,而從現實的角度說,它只是一本由人寫成的書.或者更准確地說,是「一套」66卷(天主教、東正教的卷數較多些)連在一起的書,這就是拉丁文「ta biblia」及英文「bible」的含義。公元5世紀初君士坦丁堡主教克利索斯頓以拉丁文陰性單數名詞Biblia指稱聖經,意思是「唯一的書」,從此Biblia或The Bible便成為基督教經典的專稱。
任何接觸過基督教聖經的人都會發現,這部經典分為舊約(39卷)和新約(27卷)兩部分。何以如此?關鍵詞是「約」。聖經中的上帝是一位與人「立約」並且「守約」的上帝。據聖經的首卷《創世記》載,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將管理世界的責任交給人(創1:26—28),賜予人自由意志可作各樣的選擇,只是約定伊甸園中「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而人的始祖選擇叛逆上帝,吃了那樹上的果子,上帝便按照約定的結果執行,使人的始祖痛失樂園,肉身「歸於塵土」。但後來上帝又與人重新立約,聖經分別記載了挪亞之約(創6:18—22:8:20—9:17)、亞伯拉罕之約(創12:1—3,15,17;22:15—18)、摩西之約(出19—20:24:1—8:31:12—18)、大衛之約(撇下7),以及先知耶利米所論的新約(耶31:31—34)。
「新約」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以色列人違背了出埃及時與上帝所立的「摩西之約」,必須另立新約。舊約與新約的不同之處在於,舊約的律法寫在石版上,而新約的律法寫在心版上;相同之處是「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根據這個應許,耶穌開啟了一個「新約」的時代,強調內心超過外表對神人之約的忠誠,稱義是憑著信心而非單憑可見的行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就像舊約時代立約時獻祭的祭牲,但耶穌一次犧牲立下新約(林前11:25;路22:20)就永遠有效(來9:11—28)。因此聖經中的舊約是指耶穌以前的書卷,也就是猶太人的經典,而新約則指成於由耶穌開創之新時代的書卷,包括記載耶穌言行的福音書,以及耶穌的跟隨者所寫關於他們如何延續耶穌使命的《使徒行傳》及書信等。
聖經雖是「上帝的話語」,卻透過人在歷史中的經歷領受,並由人所書寫。舊約的39卷書共929章,所涉歷史時段超過1500年(公元前2000年至前400年).傳統主張的作者超過20位,如摩西、大衛、所羅門、諸先知、以斯拉、尼希米等。但《詩篇》中的許多詩歌作者不詳。即使傳統認為是摩西寫成的五經,其內容包括了摩西去世的情況.肯定也有部分章節非摩西本人所寫。新約的27卷書共260章,涉及的歷史時段較短,大約只有80年左右(公元1世紀40年代至2世紀初),傳統認定的作者起碼有8位,即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保羅、雅各、彼得和猶大。事實上書寫《約翰福音》與「約翰書信」和《啟示錄》的約翰很可能非同一人。而13卷保羅書信中只有7卷被大部分學者同意出自保羅,其他6卷則被認為來自保羅的跟隨者。《希伯來書》的作者不詳,從其內容可見是一個與猶太教關系密切的基督信仰者。舊約的作者可能全部是猶太人,新約的作者大部分也是猶太人,但《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出自同一人)和《約翰福音》的作者則可能是外邦人。其實,聖經的重要性或其被尊為神聖基本上與作者無涉.而是由於其內容被當時的人所重視和接受,視為源自上帝。
據聖經學者研究,舊約的主要經卷皆源於「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經過一段時期流傳才成為文字;即使成為文字後,最初也非完整的書,而是又經過一段時間編輯修訂,才形成卷籍。故強調某卷書是哪個作者所寫,只是一種現代觀念;該卷書在形成過程中雖然可能與那位被命名的作者有關,以致認識他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經驗對理解該卷書會有所助益。但還有一方面也非常重要,即認識與那卷書形成有關的信仰群體,因為他們的經驗與該卷書的內容肯定發生過互動關系,以致那卷書產生了意義而被不斷地誦讀、解釋與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經卷包含了特定信仰群體的經驗,故此認識他們的歷史處境與經驗,對後人了解該經卷非常重要。
新約所涉及的歷史雖然很短,四卷福音書亦同樣經歷過信仰群體口頭傳遞,寫成文字,再編輯修訂,形成定本的過程。而對四卷福音書進行比較時,更能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看出傳遞及保存其信息及文字的信仰群體對耶穌言行的不同經驗和看法。它們能出現在同一本聖經之內.則表現出一種多元而統一的關系。從信仰及神學的角度說,統一性是同一位上帝主動向人啟示的結果;多元性則來自不同時間、空間的人對同一真理的不同體驗與響應。
基督教被稱為「一本書的宗教」,若離開這本書即聖經,就會不復存在。所以聖經是基督教的基礎;研究聖經是研究基督教的基礎。聖經研究在西方已進行了兩千年,所涉范圍及所用方法非常廣泛;所涉的學問也多種多樣,包括考古學、文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歷代學者研究聖經文本內含的意思(the meaning within the text)、文本背後的意思(the meaning behind the text),也研究文本面向的世界(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後者特指聖經對現代讀者的意義除了可透過不同學科如文學或社會學來解釋外,亦可從讀者的觀點及其身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以及讀者對聖經的回應來觀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聖經詮釋在不同時代、地域和社會文化環境中源源涌現,早巳釀成一門蔚為壯觀的大學問。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許多學者投身於對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研究,而他們大都來自哲學系及歷史系,是在原先的學術基礎上轉而研究宗教的,其中不少人關注的乃是基督教思想及其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他們借助研讀一些西方神學著作來討論宗教問題,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尚未擺脫「自然啟示」或「普遍性啟示」的范疇,仍是在第二個層次從事學術活動。若想真正認識基督教,必須認識基督教的根基聖經,在「特殊啟示」的范疇中進行研究:而只有聖經研究才是對基督教原始文本的研究,才是首要的基礎性研究。由於聖經堪稱西方文化的重大聚焦點,自80年代初期以來,「聖經類」圖書在國內市場上一直暢銷不衰。據不完全統計,各類聖經故事、聖經詩歌、聖經導讀、聖經辭書等已超過一百種。這批圖書傳播了聖經知識,但其中不少仍停留在簡單介紹的層面,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人們深入了解聖經的需要。
為了使國人對聖經有更充分的了解,並推動學術界對聖經做更深入的研究,我們組織了一批內地和香港的學者、研究生合作編出這套「聖經文化解讀書系」。書系由6卷構成,第一卷綜述聖經形成的背景、其正典化過程、內部結構、在後世的傳播和闡釋,及其對後世文化的深遠影響;第二卷至第六卷將聖經卷籍分成5種類型依次評述,它們是:1.律法書、敘事著作;2.詩歌書、智慧文學;3.先知書、啟示文學;4.福音書;5.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全書的理論深度和文字風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既從基本常識談起,又盡量體現西方學術界的最新成就和作者的研究成果,使一般讀者和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語言則力求准確、簡明、優美、活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實現知識性、學術性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統一。
本叢書的出版得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及紀念黃傳經先生之基金的贊助,特致謝忱。由於資料准備不足,學術水平欠缺,書中膚淺舛誤之處在所難免,誠邀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
梁工 盧龍光 2003年3月1日
這三本經典不但有一部分內容及人物相同,而且都出自中東地區,源於亞伯拉罕的傳統;其作者都相信宇宙間只有獨一之神,並稱其經典有固定的文本,內容不能添加也不能減少。這三大宗教對經典的基本理解是「上帝之言」(真主之言),即其中記載了上帝或真主的話語,而不是凡人的語言。這三種宗教都認為,上帝或真主是一個自有永存的生命,既不需要被人證明,亦不能被人找到,而是他主動透過不同的形式向人說話,即藉夢境、先知、自然界及歷史事件等向人顯明。對於基督教來說,上帝更是親自進入歷史,道成為肉身,在時間、空間、人群中活生生地向人顯出真理和生命的真諦來,此即「上帝的話語」成為聖子耶穌向人啟示。由此,這三大宗教不但都被稱為「經典的宗教」,更被稱為「啟示性宗教」。相對而言,其他宗教都注重人的經驗、頓悟和自我尋索,是人追尋生命與神聖的結果,不可能以固定的文本為聖經。只消稍微數算一下佛經和道藏的浩瀚數目(況且還能繼續增加),便可知曉個中的差別。
對基督教來說.上帝的偉大與智能是不能被有限的人所全面認識的。人只能透過上帝對人的啟示去認識他,一方面透過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歷史和文化去認識,此即「自然啟示」或「普遍性啟示」(General Revelation);另一方面透過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由特定人物寫成的聖經去認識,這是所謂的「特殊啟示」(Special Revelation)。由於「自然啟示」須經「特殊啟示」的解釋才有價值,聖經的啟示便是基督教信仰、思想和行為的最高權威,也是價值判斷的最高標准。
從信仰及神學的角度看,聖經是「上帝的話語」,而從現實的角度說,它只是一本由人寫成的書.或者更准確地說,是「一套」66卷(天主教、東正教的卷數較多些)連在一起的書,這就是拉丁文「ta biblia」及英文「bible」的含義。公元5世紀初君士坦丁堡主教克利索斯頓以拉丁文陰性單數名詞Biblia指稱聖經,意思是「唯一的書」,從此Biblia或The Bible便成為基督教經典的專稱。
任何接觸過基督教聖經的人都會發現,這部經典分為舊約(39卷)和新約(27卷)兩部分。何以如此?關鍵詞是「約」。聖經中的上帝是一位與人「立約」並且「守約」的上帝。據聖經的首卷《創世記》載,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將管理世界的責任交給人(創1:26—28),賜予人自由意志可作各樣的選擇,只是約定伊甸園中「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而人的始祖選擇叛逆上帝,吃了那樹上的果子,上帝便按照約定的結果執行,使人的始祖痛失樂園,肉身「歸於塵土」。但後來上帝又與人重新立約,聖經分別記載了挪亞之約(創6:18—22:8:20—9:17)、亞伯拉罕之約(創12:1—3,15,17;22:15—18)、摩西之約(出19—20:24:1—8:31:12—18)、大衛之約(撇下7),以及先知耶利米所論的新約(耶31:31—34)。
「新約」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以色列人違背了出埃及時與上帝所立的「摩西之約」,必須另立新約。舊約與新約的不同之處在於,舊約的律法寫在石版上,而新約的律法寫在心版上;相同之處是「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根據這個應許,耶穌開啟了一個「新約」的時代,強調內心超過外表對神人之約的忠誠,稱義是憑著信心而非單憑可見的行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就像舊約時代立約時獻祭的祭牲,但耶穌一次犧牲立下新約(林前11:25;路22:20)就永遠有效(來9:11—28)。因此聖經中的舊約是指耶穌以前的書卷,也就是猶太人的經典,而新約則指成於由耶穌開創之新時代的書卷,包括記載耶穌言行的福音書,以及耶穌的跟隨者所寫關於他們如何延續耶穌使命的《使徒行傳》及書信等。
聖經雖是「上帝的話語」,卻透過人在歷史中的經歷領受,並由人所書寫。舊約的39卷書共929章,所涉歷史時段超過1500年(公元前2000年至前400年).傳統主張的作者超過20位,如摩西、大衛、所羅門、諸先知、以斯拉、尼希米等。但《詩篇》中的許多詩歌作者不詳。即使傳統認為是摩西寫成的五經,其內容包括了摩西去世的情況.肯定也有部分章節非摩西本人所寫。新約的27卷書共260章,涉及的歷史時段較短,大約只有80年左右(公元1世紀40年代至2世紀初),傳統認定的作者起碼有8位,即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保羅、雅各、彼得和猶大。事實上書寫《約翰福音》與「約翰書信」和《啟示錄》的約翰很可能非同一人。而13卷保羅書信中只有7卷被大部分學者同意出自保羅,其他6卷則被認為來自保羅的跟隨者。《希伯來書》的作者不詳,從其內容可見是一個與猶太教關系密切的基督信仰者。舊約的作者可能全部是猶太人,新約的作者大部分也是猶太人,但《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出自同一人)和《約翰福音》的作者則可能是外邦人。其實,聖經的重要性或其被尊為神聖基本上與作者無涉.而是由於其內容被當時的人所重視和接受,視為源自上帝。
據聖經學者研究,舊約的主要經卷皆源於「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經過一段時期流傳才成為文字;即使成為文字後,最初也非完整的書,而是又經過一段時間編輯修訂,才形成卷籍。故強調某卷書是哪個作者所寫,只是一種現代觀念;該卷書在形成過程中雖然可能與那位被命名的作者有關,以致認識他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經驗對理解該卷書會有所助益。但還有一方面也非常重要,即認識與那卷書形成有關的信仰群體,因為他們的經驗與該卷書的內容肯定發生過互動關系,以致那卷書產生了意義而被不斷地誦讀、解釋與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經卷包含了特定信仰群體的經驗,故此認識他們的歷史處境與經驗,對後人了解該經卷非常重要。
新約所涉及的歷史雖然很短,四卷福音書亦同樣經歷過信仰群體口頭傳遞,寫成文字,再編輯修訂,形成定本的過程。而對四卷福音書進行比較時,更能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看出傳遞及保存其信息及文字的信仰群體對耶穌言行的不同經驗和看法。它們能出現在同一本聖經之內.則表現出一種多元而統一的關系。從信仰及神學的角度說,統一性是同一位上帝主動向人啟示的結果;多元性則來自不同時間、空間的人對同一真理的不同體驗與響應。
基督教被稱為「一本書的宗教」,若離開這本書即聖經,就會不復存在。所以聖經是基督教的基礎;研究聖經是研究基督教的基礎。聖經研究在西方已進行了兩千年,所涉范圍及所用方法非常廣泛;所涉的學問也多種多樣,包括考古學、文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歷代學者研究聖經文本內含的意思(the meaning within the text)、文本背後的意思(the meaning behind the text),也研究文本面向的世界(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後者特指聖經對現代讀者的意義除了可透過不同學科如文學或社會學來解釋外,亦可從讀者的觀點及其身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以及讀者對聖經的回應來觀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聖經詮釋在不同時代、地域和社會文化環境中源源涌現,早巳釀成一門蔚為壯觀的大學問。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許多學者投身於對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研究,而他們大都來自哲學系及歷史系,是在原先的學術基礎上轉而研究宗教的,其中不少人關注的乃是基督教思想及其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他們借助研讀一些西方神學著作來討論宗教問題,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尚未擺脫「自然啟示」或「普遍性啟示」的范疇,仍是在第二個層次從事學術活動。若想真正認識基督教,必須認識基督教的根基聖經,在「特殊啟示」的范疇中進行研究:而只有聖經研究才是對基督教原始文本的研究,才是首要的基礎性研究。由於聖經堪稱西方文化的重大聚焦點,自80年代初期以來,「聖經類」圖書在國內市場上一直暢銷不衰。據不完全統計,各類聖經故事、聖經詩歌、聖經導讀、聖經辭書等已超過一百種。這批圖書傳播了聖經知識,但其中不少仍停留在簡單介紹的層面,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人們深入了解聖經的需要。
為了使國人對聖經有更充分的了解,並推動學術界對聖經做更深入的研究,我們組織了一批內地和香港的學者、研究生合作編出這套「聖經文化解讀書系」。書系由6卷構成,第一卷綜述聖經形成的背景、其正典化過程、內部結構、在後世的傳播和闡釋,及其對後世文化的深遠影響;第二卷至第六卷將聖經卷籍分成5種類型依次評述,它們是:1.律法書、敘事著作;2.詩歌書、智慧文學;3.先知書、啟示文學;4.福音書;5.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全書的理論深度和文字風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既從基本常識談起,又盡量體現西方學術界的最新成就和作者的研究成果,使一般讀者和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語言則力求准確、簡明、優美、活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實現知識性、學術性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統一。
本叢書的出版得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及紀念黃傳經先生之基金的贊助,特致謝忱。由於資料准備不足,學術水平欠缺,書中膚淺舛誤之處在所難免,誠邀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
梁工 盧龍光 2003年3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