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年文史五講

黃永年文史五講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黃永年 述 曹旅寧 記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8737
  • ISBN13:9787101078732
  • 裝訂:平裝 / 18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黃永年先生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史研究》編委等,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學術著作有《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釋》等。《黃永年文史五講》為其口述文史文集。


黃永年,江蘇江陰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陝西師範大學退休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委員。學術專著及論文匯編有《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釋》、《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論文改寫成札記的有《樹新義室筆談》,其余文字匯編有《學苑零拾》,教材已成書者有《古籍整理概論》、《唐史史料學》、《古文獻學四講》、《古籍版本學》、《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創見者有《類編長安志》、《西游證道書》。
 

目錄

前言
記我的老師黃永年先生(代序)
目錄學講義
導言
經部
(一)經的起源及其內容、性質
(二)經今古文學
(三)義疏之學
(四)宋元經學
(五)清代的經學
(六)小學
史部
(一)正史
(二)編年史
(三)紀事本末
(四)別史
(五)雜史
(六)詔令奏議
(七)傳記
(八)載記
(九)地理
(十)職官
(十一)政書(通制)
(十二)目錄
(十三)金石
(十四)史評
子部
(一)九流十家
(二)儒家
(三)兵家
(四)法家
(五)農家
(六)醫家
(七)天文算法
(八)術數
(九)藝術
(十)譜錄類
(十一)雜家
(十二)類書
(十三)小說
(十四)佛道之書
集部
(一)《楚辭》
(二)別集
(三)總集
(四)詩文評
(五)詞曲
附:1986年元月20日目錄學考試試題
版本學講義
明刻本
清刻本(清以後的刻本)
版本類型
版本目錄
碑刻學講義
一、緒論
二、分類
三、拓片(影印本、裝潢、藏印題跋)
四、史料
五、書法
附:2003年6月17日碑刻學試題
太平廣記講義
導言
道教與佛教
神——五岳中祀
泰山府君與閻羅之興替
唐以前(含唐)人心目中的鬼
“狐”與胡的關系
唐史講義
武德貞觀年間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斗爭
李勛與山東
說李武政權
長恨歌
唐代河北藩鎮與奚契丹
《通典》論安史之亂的二統說證釋
羯胡柘羯雜種胡考辨
附錄
治學淺談
對指導研究生的自我評估
我和唐史及周齊隋史
自撰著述目錄稿
 

記我的老師黃永年先生 黃旅寧

我昕黃永年先生的課,做他的學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正是改革開放的第六年,我之所以報考先生的歷史文獻學研究生,一來此前曾听過先生“玄武門之變”及“長恨歌”的學術講演,又在《新華文摘》上讀到先生回憶老師呂思勉先生、童書業先生的文章,深深為之吸引;二來當時讀書熱方興未艾,考研究生極其榮耀,及第者往往有鯉魚跳龍門之感。但撈個功名與是否學到做學問的真本領,卻是有霄壤之別的。值得慶幸的是我遇到了先生,他是我學習史學的引路人,他真正把我帶人了學問之門。

一、循循善誘

我人校的時候,黃先生已年近六十歲,按現在的規定,已屆退休的年齡。當時先生還是黑發,精神抖擻,注重儀表,衣著整潔,穿中山裝時上衣口袋必然插著筆,穿西裝必打三角形的領結,有時也穿中式布扣便裝,一般不戴帽子。但無論是講課帶研究生,還是搞科研寫論文,精力比年輕人還要旺盛。新生剛一人校,他便召集我們談話,提出要遵紀團結、服從指導、克服困難、戒驕戒躁。告訴我們要學習三四門課,包括目錄學、版本學、專書研究等。目錄學未有教材,要求記筆記;版本學有教材(僅有上冊);要準備兩本讀書筆記,兩周輪流交一次;要習字、練習書法;學問要文史兼通,不要急于寫文章,更不要追求寫文章的數量。我們後來購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太平廣記》以及陳寅恪先生、呂思勉先生、顧頡剛先生等一流學者的論著,開始學寫札記,都是出自先生的引導。

黃先生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時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這樣幾件事情。先生專門為新生上了“如何治印”一課,就其名稱、工具、怎樣寫、怎樣刻一一詳述。有些同學受到影響,買了石料與刻刀刻了起來。後來我在馬衡先生《凡將齋金石叢稿》中讀到《談刻印》,亦極為精到,但實踐功夫不如先生來得生動。先生還專門教學生學習傳統尺牘的格式稱謂,作文要從寫典雅合乎規範的書信人手。還舉行了一次考試,在黑板上寫了50個簡體字,要求對應寫出繁體。其實,這都是在培養年輕人的興趣,同時也是一種基本功的訓練。

我現在手頭保留了一張當年的成績單,三年的學位課程一共有十五門,除了哲學、政治、外語是公共課,文字訓詁、日本中國學外請北大裘錫圭先生、嚴紹(湯玉)先生擔任,唐史史料學由賈憲寶學長擔任外,先生親自講授了“目錄學”、“版本學”、“古籍整理概論”、“太平廣記”、“碑刻學”、“專書研究——舊唐書”、“文史專題”、“史學方法”、“專書研究——吳梅村詩”等九門課。現在翻看當年的上課筆記,想到在當今的任何高校,包括清華、北大,要想听到名教授這麼多鐘點的講課都是絕無可能的。

黃先生講課十分精彩。由于對講課內容純熟,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在課堂上能夠不看講義,深入淺出地將枯燥的目錄學、版本學娓娓道來,讓略有文獻基礎的學生在漫談中掌握知識要點,不僅記得住,而且記得牢。先生雖然久居長安,但鄉音猶在,吳音未改。剛開始听課有些難懂,但听習慣了更覺得韻味十足。特別是先生在課堂上吟詩作對的時候,這種體會更深。如先生在《古籍整理概論》課上講到孔子整理文獻的功績時極其生動︰“孔老夫子還在爭論,這干什麼嘛!孔子基本上是進步的,《論語》中有陳舊的東西,帶有舊時代的痕跡,一定時候還是要發作,毛潤之都如此,還可苛求孔老夫子嗎?功勞,解放文化。匡亞明的《孔子評傳》不知怎樣,但批評他的某人卻是不學無術的,在復旦人很討厭。”再如先生講碑刻學的來龍去脈更是生動︰“早就有了,開始研究在北宋。在宋之前,是很少純粹研究學問的,確切一點,太講學以致用了,駢體文就是一種應用文,考據學以前也是沒有的。金石學,包括今日的許多學問,也包括碑刻學(清末稱礦物學,亦用這個名稱,毫不相干)。青銅器,主要研究銘文,文人之故,形制花紋,欣賞而已。碑,主要搜集拓本,一是欣賞書法,二是提取史料。元太短,明不太搞考證(有明一代值得研究),清代大盛,今日流傳著作多系清人所為。出現了一種新情況,宋人不講究收藏原件,清人開始收藏,開始收藏比較輕便的,墓志。光緒,渭南趙乾生收集了五十余方;乾隆時畢沅帶了四方唐墓志到蘇州,以財力之差,地位之差,可看出一種風氣。端方(陶齋)也收藏,趙乾生所藏幾乎盡歸于他,最後收藏石頭的周進印了一本《居貞草堂漢晉石影》。張鈁,河南新安人,專藏洛陽出土的墓志。東漢以來的古墓多極了,清偶有出土。大清律,盜墓是要處死刑的。北魏(墓志)二三百大洋,此公沒有這麼多錢,唐墓志五塊錢,千唐志;于右任,很多北魏的,鴛鴦(夫妻墓志)七志齋,全部送給了碑林,相當一大批。在這樣一種空氣之下,一般的文人不算,要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會做詩、散文還不行,還要做駢體文,經學亦要懂一點;字,古雅,北魏書最好,館閣體不行;版本,碑刻;不作論文,題跋式,《觀堂集林》、寅恪的短文都是這一路。清末西學東漸,分化,青銅器分到考古學,銘文,古文字學,金不存在了,但分出去後卻大發展,碑刻可憐了。歐洲人用石頭為建築,中國人以石頭刻字,一些考古學者也不懂碑刻,這門學問一下子冷落下來了。北京碑帖鋪的人懂一些,愛收藏的人如周紹良亦是內行;河南,等慈寺碑鋸成碎塊;陝西,王忠嗣碑燒成石灰;馬衡在北大開過一門金石學,只此一家,絕無分處,斷了繼承人。考古專業,都沒有定為必修課。”先生上課時坐著講授,但時常站起來寫板書,字體極為漂亮。當時來听課的學生很多,除了他名下的研究生,還有歷史系、中文系其他專業的研究生。先生一講就是一個上午,但從不喝水,偶爾也會燃起一支煙提神,當然也不使用麥克風,足見當時體力、精神的充沛。

先生當年上課,很推崇北大的傳統,教師在上課以前,要預先編寫講義發給學生,教師往往在課堂上講授自己的研究心得,一部講義往往是教師自己日後出版學術著作的雛形。先生所上的每門課也都預先編有講義,比較成熟的都油印發給同學。他甚至說︰“如果上課都按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學術統于一尊,學術就完了。”先生當年的講義目錄學、版本學、碑刻學,外加為圖書館工作人員所講的文史工具書簡介合編為《古文獻學四種》,已由鷺江出版社印行。但這些講義都是講授大綱性質的東西,拿當年的听課筆記與之對照,有不少內容是講義上所沒有的。而且《古文獻學四種》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目錄學。先生說︰“這目錄學,不是圖書館編目之學,而是講我國古籍有哪些名目,並適當作介紹,前面按傳統的叫法可稱之為‘目’,後者作介紹可稱之為‘錄’。通過《目錄學》,可使讀者對我國古籍有個大概的了解,所以把它作為四講之首講。”而且《目錄學》在講授中采用的是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先生認為︰“如今我國通用的分類法基本上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這些分類法用來分自然科學的書籍是合適的,用來分今天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也是可以的,但若以此給我國的古籍分類就會鬧笑話。”先生在講《目錄學》時,要求學生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一套辦法是先生從老師呂思勉先生那里學來的。我後來看到呂先生在其一篇論治學的文章中說︰“蘇杭一帶的讀書人家,本有一教子弟讀書之法,系于其初能讀書時,使其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過,使其知天下(當時之所謂天下)共有學問若干種,每種的源流派別如何,重要的書,共有幾部,實不啻于讀書之前,使其泛覽一部學術史,于治學頗有裨益。此項功夫,我在十六七歲時亦做過,經史子三部都讀完,惟集部僅讀一半。我的學問,所以不致十分簡陋,于此頗有關系(此項功夫,現在的學生,亦仍可做,隨意瀏覽,一暑假可畢)。”先生還十分重視目錄學、版本學、碑刻學的實踐功夫,強調學生多查、多看,在運用中掌握知識。由于先生本人收藏宏富,在版本學、碑刻學教學過程中都會帶若干有代表性的實物到課堂給學生鑒賞,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先生的考試方式也很奇特,有時甚至打百分。高年級的與低年級的一起听課,前者的分數一定高過後者。先生的理由是,誰說文科不能得一百分,卷子一百分,並不代表你學問就是一百分;高年級同學比你多學一年,分數自然應比你高。

專書研究目的在于使學生如何通讀古籍大書,如何發掘史料,如何發現尋找問題,可以視為目錄學及方法論的深化。比如說學術界流傳著這樣的一段佳話︰凡是喜好在自己的論著中征引《太平廣記》的,都可能是先生的學生。《太平廣記》是北宋所編四部大書之一,主要收集宋以前的小說、雜記。對研究宋以前的社會歷史文化提供了大量史料。我現在把先生講授內容的目錄抄錄如下,大家便可管窺一斑了︰

一、道教與佛教(指民間的道教與佛教,並非宗教本身)。
二、神、仙,關于五岳。
三、泰山與閻羅。
四、鬼。
五、妖怪與精怪(明器)。
六、狐。
七、犬。
八、其他的物怪。
九、夢。
十、史料(唐代長安與洛陽的坊)。

再如先生講《吳梅村詩》,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先生家藏清人程穆衡原箋、楊學沆補注的《吳梅村詩集箋注》為教本。先生歸納學習目的為︰一、文史兼通。二、文還容易,詩非經專門訓練不可。唐詩雖紅,但不要搶熱鬧。吳偉業講史事,較好玩。三、讀詩,最好不要讀選本,魯迅先生早就講過。不要搞“三段認識”︰時代背景、思想性、藝術性(八股)。歸納學習方法為︰一、選講。二、詩史互證,多講些文的知識。三、如何做詩,並對“黃調,形容黃季剛誦書之聲動听也”進行了解說。講授內容為︰一、吳梅村詩的版本及其得失。二、詩的演變和概念(洋詩與古詩在格律上的不同)。三、詩的形式、調平仄、押韻。四、吳偉業年表。五、選講︰“仿唐人本事詩”、“鴛湖曲”、“茸城”、“鐘山”。詩多關涉明清代興、南明史事。先生上課多引盂森明清史論著,其純熟不下于陳寅恪先生的唐史論著,後來先生的政治史研究也受到孟森影響絕非偶然。錢鐘書的《談藝錄》也在征引範圍,先生對錢先生及《管錐編》頗為贊許。這門課的考試方法也別具一格︰做詩一首,選吳梅村詩一首作本事一篇。

“文史專題”及“唐史專題”則使學生領略做學問的感覺,學會“眼高手低”幫助極大。所用教本都是先生的論文,有些剛寫完就油印發給大家。先生一上課便宣布此課︰“目的,不是為學知識,而是學方法。具體來說,研究古代文史的方法,為何不開史學方法,我無此水平,上專題課,解剖麻雀而已。”不迷信權威,要大膽地懷疑,要運用第一手的材料,要找共性的東西,不要被情節吸引。如講《論武德貞觀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斗爭》及《敦煌寫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宮廷政變中的玄武門》時,通過層層分析,便得出統治階級上層的多數斗爭都是權力斗爭。又如講《李(責力)與山東》,強調目的不在于了解李劫這個人,而在于講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又如講《說李武政權》時.目的在于使學生如何從一大堆混亂的事實中尋找規律。先生在課堂上曾自負地說︰“(此文)東洋人無論如何搞不出來的。”先生還一再強調︰“學生學老師主要是學治學態度、治學方法,最多學一點基本原理,而不是亦步亦趨地在老師的範圍內打轉轉,否則學術怎樣能向前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