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先系統地回顧了自由市場經濟思想史,他稱之為烏托邦經濟學。它起源于18世紀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經由哈耶克、瓦爾拉斯、帕累托、弗里德曼、阿羅等人以及芝加哥學派傳承和發揚光大。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思想正處于鼎盛時期。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對自由市場的生命力以及它所代表的理念深信不疑,認為保持經濟持久繁榮最佳的方式是限制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範圍,井讓私人部門唱主角。美國金融業主要的監管者、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就奉行不干涉哲學,他認為沒有任何因素使得聯邦監管優于市場監管,自由,競爭的市場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組織經濟的方式。他在2007年出版的回憶錄《動蕩年代》(The
Age of Instability)中這樣寫遘︰“關于市場競爭有效性的思想,自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首次浮現以來,一直沒有本質上的變化,而這種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一個人的頭腦,他就是亞當‧斯密。”作者把這種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穩健的、有效的觀點,稱為“穩定的幻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全面否定自由市場的原則,他只是反對濫用這些原則,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亞當‧斯密在談及金融機構時,也贊成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例如他主張禁止銀行向投機的借款人發放銀行券。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寫道︰“毫無疑問,從某種方面說,這些限制可能被視做對天然自由的一種侵犯。但是,這種少數人的天然自由,可能會危害整個社會的安全,要受到而且應該受到所有政府的法律制裁。”卡西迪為此寫道︰“格林斯潘和其他自稱斯密衣缽傳人的人,很少提及斯密對于金融體系的質疑態度……金融市場具有理性的自我糾正機制這一觀念,是過去40年的發明。”
本書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它對自由市場和市場失敗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剖析,內容翔實豐富,語言生動有趣。它引導讀者在日常工作之余,拋開每日的頭條新聞,去深入地思考現代經濟運行的方式以及那些支持經濟決策的理論。而且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凱恩斯在著名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年版)(後文簡稱《通論》)一書中所言︰“實際工作中的人,他們相信自己超脫于任何學術的影響,但是他們往往是一些已去世經濟學家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