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危機之後的反思——

‧激勵機制如何發揮作用?

‧自由市場會產生什麼風險?

‧政府應當如何干預?

‧市場和政府分別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需要——

‧基于現實的經濟學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紐約書評》、彭博……共同推薦閱讀!

作者是華爾街頂尖的財經記者。他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對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學派的自由市場觀念進行了理論上的批判,將其稱之為“烏托邦經濟學”。在第二部分,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替代論,將之稱為“基于現實的經濟學”。根據這兩種不同的經濟學,他在第三部分對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指出金融危機是私人企業在放松管制條件下進行決定的結果。

本書沒有簡單地羅列危機事件,而是將它們置于一個學術和歷史的框架中進行考量︰亞當‧斯密是如何演變為格林斯潘的?卡西迪通過一種獨具匠心的結構,為我們講述了自由市場思想起起落落的故事。他的考察範圍從哈耶克到弗里德曼,從凱恩斯到馬克思,涉獵極為廣泛。

本書既是政策制定者、意見領袖以及學術同仁的必讀之書,也是那些真正想了解過去與未來的人的理想選擇。
 

目錄

譯者序
致 謝
導論
第一部分 烏托邦經濟學
第1章 被忽視的預警信號與傳統智慧
第2章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第3章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信系統
第4章 洛桑學派的完美市場
第5章 極樂點的數學分析
第6章 福音傳教士
第7章 金融學的擲硬幣觀點
第8章 烏托邦經濟學的勝利
第二部分 基于現實的經濟學
第9章 教授與北極熊
第10章 市場失敗的分類
第11章 囚徒困境與理性的非理性
第12章 隱藏信息與檸檬市場
第13章 凱恩斯的“選美論”
第14章 理性的羊群效應
第15章 心理學對經濟學的反哺
第16章 海曼?明斯基和龐氏金融
第三部分 大緊縮
第17章 格林斯潘聳聳肩
第18章 房地產的誘惑
第19章 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鏈條
第20章 字母型花片湯
第21章 激勵問題
第22章 倫敦橋正在倒塌
第23章 我們當代的社會主義
結論
後記 大分裂
注釋
 

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已歷時四年有余,隨著各國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陸續出台,危機的影響正在逐漸消退,全球經濟也逐步企穩並走向復蘇。然而,對于本輪金融危機的研究和反思並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關于本輪金融危機的根源與成因,業界和學術界眾說紛紜,也沒有確鑿統一的答案。但是一個令人信服並且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解釋,必定基于一個完整、一致的分析框架,必須在回答金融危機共性問題的同時,也能解釋本輪金融危機的特性問題。例如,為什麼金融危機會首先爆發于市場體系最完善、金融市場最發達的美國?本書作者約翰‧卡西迪提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解釋框架,他認為次貸危機源于市場失敗,正是個人追求自我利益的理性行為這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導致井加劇了非理性的金融危機。

作者首先系統地回顧了自由市場經濟思想史,他稱之為烏托邦經濟學。它起源于18世紀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經由哈耶克、瓦爾拉斯、帕累托、弗里德曼、阿羅等人以及芝加哥學派傳承和發揚光大。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思想正處于鼎盛時期。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對自由市場的生命力以及它所代表的理念深信不疑,認為保持經濟持久繁榮最佳的方式是限制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範圍,井讓私人部門唱主角。美國金融業主要的監管者、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就奉行不干涉哲學,他認為沒有任何因素使得聯邦監管優于市場監管,自由,競爭的市場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組織經濟的方式。他在2007年出版的回憶錄《動蕩年代》(The Age of Instability)中這樣寫遘︰“關于市場競爭有效性的思想,自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首次浮現以來,一直沒有本質上的變化,而這種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一個人的頭腦,他就是亞當‧斯密。”作者把這種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穩健的、有效的觀點,稱為“穩定的幻覺”。

但是,這種自由市場機制經常會失效,市場經常通過價格系統向我們發出錯誤的信號。例如,一旦泡沫開始產生,自由市場就不再能夠理性或有效地分配資源,它通過提供快速且不費力的獲利機會,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不正當的激勵,使他們以一種個體理性但集體非理性的方式行事。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各種市場失敗理論,統稱為基于現實的經濟學。它不如烏托邦經濟學那樣自成一體,但是它更加龐雜、更加實用,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論,每個理論都適用于一種特定類型的市場失敗。在利用全球變暖案例演示“外部效應”如何產生之後,作者分析了其他普遍存在的市場失敗現象,包括壟斷、博弈論、選美競賽、隱藏信息、災難短視、不確定性以及投機泡沫等。

在第三部分關于大緊縮的論述中,作者在烏托邦經濟學和基于現實的經濟學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全面解析了本輪金融危機。他詳細地分析了理性的非理性行為是如何成為房地產泡沫產生、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膨脹以及隨後金融體系分崩離析的關鍵因素的。危機的爆發並不是因為人們的非理性︰他們在自身智力以及環境所允許的範圍內,追求最大化的自我利益。批準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信貸員、將這些貸款重組為住房抵押證券的投資銀行家、將這些證券標榜為安全投資的評級機構分析師以及購買這些證券的共同基金管理人,無一不是如此。但是,他們個體的理性行為,造成了集體非理性的金融危機。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泡沫,代表了在有限認識、不確定性、隱藏信息、跟隨趨勢以及信貸過剩情形下資本主義的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全面否定自由市場的原則,他只是反對濫用這些原則,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亞當‧斯密在談及金融機構時,也贊成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例如他主張禁止銀行向投機的借款人發放銀行券。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寫道︰“毫無疑問,從某種方面說,這些限制可能被視做對天然自由的一種侵犯。但是,這種少數人的天然自由,可能會危害整個社會的安全,要受到而且應該受到所有政府的法律制裁。”卡西迪為此寫道︰“格林斯潘和其他自稱斯密衣缽傳人的人,很少提及斯密對于金融體系的質疑態度……金融市場具有理性的自我糾正機制這一觀念,是過去40年的發明。”

關于市場和政府之間的爭論,是經濟學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生活中,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分別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哪只手應該起主要作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企業的改革還是市場的改革,都強調市場的主導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本輪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模式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勢,有人因此認為,政府應該在經濟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起主導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被強調得過分或者不適當,很有可能導致我們從市場經濟又轉回到實際上的計劃經濟。

本書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它對自由市場和市場失敗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剖析,內容翔實豐富,語言生動有趣。它引導讀者在日常工作之余,拋開每日的頭條新聞,去深入地思考現代經濟運行的方式以及那些支持經濟決策的理論。而且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凱恩斯在著名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年版)(後文簡稱《通論》)一書中所言︰“實際工作中的人,他們相信自己超脫于任何學術的影響,但是他們往往是一些已去世經濟學家的奴隸。”

劉曉鋒 紀曉峰
2011年5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