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

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
定價:330
NT $ 287
  • 作者:萬輔彬 韋丹芳 孟振興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93555
  • ISBN13:9787010093550
  • 裝訂:平裝 / 35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由萬輔彬、韋丹芳和孟振興編著的《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運用科技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理念,將民族傳統工藝(包括壯族造紙、壯錦、苗族蠟染、侗族建築、毛南族竹編、侗族服飾、瑤族醫藥等)作為研究對象,把傳統技藝及其功能與社會文化、習俗觀念、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等聯系起來,進行了綜合考察。敘述了傳統工藝與人類文明、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闡述了研究傳統工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地方性知識、社區經濟、文化功能、人際關系、性別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不同角度對西南民族地區八種傳統工藝進行研究。

以往研究傳統工藝的著作以民俗和地方風物調查為多,做文獻研究和工藝技術考察的也不少,然而運用人類學的理念和方法來考察研究的卻不多見。《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從獨特的視角將傳統技藝及其功能與社會文化、習俗觀念、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等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是萬輔彬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十年來深入田野、潛心研究的結晶,是不可多得的科技人類學新著。

《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是相思湖學術論叢之一。


萬輔彬,男,漢族,1942年9月20日生于安徽繁昌,教授,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廣西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考古、少數民族科技史、科技人類學。先後主持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專著近十種,發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廣西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廣西民族大學資深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傳統工藝
第一節 傳統工藝與人類文明
第二節 傳統工藝與文化多樣性
第三節 中國古籍中的傳統工藝
一、《考工記》
二、《天工開物》
三、《梓人遺制》
四、《髹飾錄》
五、王禎《農書》
六、《新儀象法要》
七、《夢溪筆談》
八、《多能鄙事》
九、《清代匠作則例》
第四節 近年來中國研究傳統工藝的主要成果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整理
二、《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三、傳統工藝的調查
四、用科技考古方法對傳統工藝的研究
五、新研究方法的引入
第二章 文化人類學與科技人類學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是什麼
一、什麼是文化
二、人類學的發展歷程
三、人類學的傳統分類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學科理念與方法
一、文化整體觀
二、文化相對論
三、文化普同觀
四、文化適應
五、文化整合
六、文化人類學的方法
第三節 田野調查方法在傳統工藝研究中的應用
一、田野調查方法在傳統工藝研究中的優勢
二、田野調查方法的具體應用
第三章 國內外的科技人類學研究
第一節 傳統人類學危機
一、消逝的原始社會
二、誰來支持研究
三、走出人類學田野
第二節 科學實驗室的民族志
一、物理與人理
二、科技與人文
第三節 西方科技人類學代表作
第四節 中國語境中的科技人類學(上)
一、科技人類學概念引入中國
二、國內學者對科技人類學的理論探討
三、科技人類學個案研究
四、兩次科技人類學會議
第五節 中國語境中的科技人類學(下)
一、中國語境中的科技人類學研究特點
二、科技人類學中國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科技人類學的未來
第六節 國內科技人類學的代表作
一、黃世杰:《蠱毒:財富和權力的幻覺》
二、田松:《神靈世界的余韻》
三、葉繼紅:《傳統技藝與文化再生》
四、秦紅增:《桂村科技》
第四章 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研究
第一節 傳統工藝與地方性知識
一、地方性知識的由來、特點及研究現狀
二、傳統工藝中的地方性知識
第二節 傳統工藝與社區經濟
一、從業者的經濟收入
二、商販與傳統工藝
三、政府收入與傳統工藝
四、旅游與傳統工藝
第三節 傳統工藝的文化功能
一、作為民族、區域文化符號的傳統工藝
二、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
三、傳統工藝研究是傳統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第四節 傳統工藝與人際關系
一、生產中的男女分工
二、村落內部的人際關系
三、村落之間的關系
第五節 傳統工藝與女性
一、技術與性別
二、傳統工藝中的女性角色與定位
三、女性與傳統工藝的傳承困境
第六節 傳統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五章 余論
附錄:近年來中國科技人類學研究概況與若干問題的思考
後記
 

科學技術史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在探索中不斷豐富,學科史、綜合史、思想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已成為這個學科的主要研究視角。我國科技史開創者們長期研究自己國家的古代科學技術遺產,在學科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學術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史家將研究視野擴展到近現代科技史,同時更多地借鑒國際同行所采用的研究視角與方法,比如,嘗試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

中華科技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然而,我們過去對少數民族的科技貢獻卻缺乏足夠的了解。20世紀80年代後期,李迪教授等開拓了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這個新學術領域是個學術“富礦”,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不足的制約。學者們注意到,現存的傳統工藝與知識不僅為全面認識科技傳統提供了鮮活資料,還展現著科技的文化語境。于是,部分學者著力做科技知識的田野調查,有的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倡科學技術人類學研究。萬輔彬教授在2002年發表《從少數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類學》一文,2003年11月率先在國內組織以“科技人類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萬輔彬教授是國內以人類學方法和理論研究傳統工藝等科技知識的實踐者。他在廣西民族大學率領研究生們嘗試一系列的“科技人類學”個案研究。他的學生深入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寨,調查壯族造紙、壯錦、苗族蠟染與水碾、侗族建築、毛南族竹編、侗族服飾、瑤族醫藥等,將傳統工藝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人際關系、文化習俗、社會發展等聯系起來,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提出自己的學術見解。如今,這些工作匯集為他和韋丹芳、孟振興等合著的《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這部內容豐富而新穎的力作不僅以人類學視野展現了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發掘甚至搶救了文化遺產,而且還做出了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探索。作者們展示了如何將科技史研究與人類學結合起來,開拓科技人類學這樣一個新方向。

我國科技史研究與教學隊伍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地位及現代中國的發展是不相稱的,因此,科技史界同仁們理應通力合作與交流,共同促進這個學科在大學與其他機構的發展。十年來,我們從與萬輔彬教授的交流合作中受益良多。我于1994年夏在延邊的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會議上初識萬教授,听他生動地介紹銅鼓的科技考古研究。2000年他以副院長的身份訪問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所領導商談在廣西民族學院的科技史學科建設方面開展合作。他還邀請蘇榮譽研究員和我參與他們的工作。2001年1 1月,我到廣西做田野調查,受到了萬院長的熱情接待。他不僅向我們提供了調查線索,還指派研究生韋丹芳陪同我們一起考察大化縣壯族人的傳統造紙工藝,調查融水縣苗族人的水碾。他們的幫助使我們的調查少走了彎路,收獲頗豐。此後,我與萬教授保持著交流,因而得知他與不同機構的合作不斷擴大,比如,與中國科技大學在廣西民族大學合建了科技史與科技文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方工作站,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調查傳統工藝,與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系聯合研究中國西南地區亟待保護的傳統工藝,還將研究範圍擴展到了越南、老撾的傳統工藝。

經過多年的奮斗,萬輔彬教授發揮民族院校和地區的優勢,在廣西民族大學成功地建設了以科技人類學、南方少數民族科技史、銅鼓科技考古等為特色的科技史碩士點,會聚了一支研究隊伍,培養了以韋丹芳副教授等為代表的青年人才,取得了多方面的學術成果,組織了多種國際學術會議與全國會議,在科技史、人類學、科技考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學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們相信,完成50個或更多個案的調查研究之後,他們將為中國的科技人類學譜寫更有影響力的新篇章,培養鍛煉更多的人才!

張柏春
2010年11月20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