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萬輔彬、韋丹芳和孟振興編著的《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運用科技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理念,將民族傳統工藝(包括壯族造紙、壯錦、苗族蠟染、侗族建築、毛南族竹編、侗族服飾、瑤族醫藥等)作為研究對象,把傳統技藝及其功能與社會文化、習俗觀念、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等聯系起來,進行了綜合考察。敘述了傳統工藝與人類文明、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闡述了研究傳統工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地方性知識、社區經濟、文化功能、人際關系、性別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不同角度對西南民族地區八種傳統工藝進行研究。
以往研究傳統工藝的著作以民俗和地方風物調查為多,做文獻研究和工藝技術考察的也不少,然而運用人類學的理念和方法來考察研究的卻不多見。《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從獨特的視角將傳統技藝及其功能與社會文化、習俗觀念、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等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是萬輔彬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十年來深入田野、潛心研究的結晶,是不可多得的科技人類學新著。
《人類學視野下的傳統工藝》是相思湖學術論叢之一。
萬輔彬,男,漢族,1942年9月20日生于安徽繁昌,教授,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廣西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考古、少數民族科技史、科技人類學。先後主持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專著近十種,發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廣西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廣西民族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