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

中國文化要義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梁漱溟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98468
  • ISBN13:9787208098466
  • 裝訂:300頁 /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要義》被譽為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國文明那麽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中國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家那樣的民主?┅┅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後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但心思之用更在於人生問題之研究。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終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與《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重印《中國文化要義》自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此所雲中國文化
二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三 試尋求其特征
四 參考佐證的資料
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一 馮友蘭氏的解釋
二 反證馮說未盡是
三 文化之形成及其個性
四 階梯觀與流派觀
五 申述夙見結束上文
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一 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二 中西文化的分水嶺
三 基督教與集團生活
四 歐洲中古社會
五 近代社會之萌芽
第四章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一 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二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三 團體與家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一 何謂倫理本位
二 倫理之於經濟
三 倫理之於政治
四 倫理有宗教之用
五 此其重點果何在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一 宗教是什麽
二 宗教在中國
三 周孔教化非宗教
四 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五 周孔之禮
六 以倫理組織社會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征
一 理性是什麽
二 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三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一 何謂階級
二 中國有沒有階級
三 何謂職業分途
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家
一 中國之不像國家
二 國家構成於階級統治
三 中國封建之解體
四 中國政治之特殊
五 西洋政治進步之理
第十章 治道與治世
一 中國社會構造
二 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 中國文明一大異彩
四 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 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一 周期性的亂
二 不見有革命
三 產業革命之不見
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一 中國何故無民主
二 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三 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見
四 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一 由此遂無科學
二 長於理性短於理智
三 陷於盤旋不進
四 中國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 結論
一 討究特征之總結
二 民族性之所由成
編後記
 

這是我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於一九二。一一九二一)、((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作於一九二九一一九三一)、《鄉村建設理論》(作於一九三二一一九三六)而後之第四本書。先是一九四一年春間在廣西大學作過兩個月專題講演。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著筆。至一九四四年陸續寫成六章,約八萬字,以日寇侵桂輟筆。勝利後奔走國內和平,又未暇執筆。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從南京返來北碚,重理舊業,且作且講。然於桂林舊稿僅用作材料,在組織上卻是重新來過。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乃告完成,計首尾歷時九年。

前後四本書,在內容上不少重見或復述之處。此蓋以其間問題本相關聯,或且直是一個問題;而在我思想歷程上,又是一脈衍來,盡前後深淺精粗有殊,根本見地大致未變。特別第四是餃接第三而作,其間更多關系。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書,是明白第四本書的鎖鑰。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內容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認識中國問題之部,下半部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部。——因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識此一問題。中國問題蓋從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勢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東方來,乃發生的。要認識中國問題,即必得明白中國社會在近百年所引起之變化及其內外形勢。而明白當初未曾變的老中國社會,又為明白其變化之前提。現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正是前書講老中國社會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詳。

於此見出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歷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什麽「社會發展史」,什麽「文化哲學」,我當初都未曾設想到這些。從一面說,其動機太接近實用(這正是中國人的短處),不足為產生學問的根源。但從另一面說,它卻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學究式的研究;而是從活問題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並非偏於頭腦一面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並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我生而為中國人,恰逢到近數十年中國問題極端嚴重之秋,其為中國問題所困惱自是當然。我的家庭環境和最挨近的社會環境,都使我從幼小時便知注意這問題。┅我恍如很早便置身問題之中,對於大局時事之留心,若出自天性。雖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嘆「我終是一個思想的人而非行動的人;我當盡力於思想而以行動讓諸旁人」。然我卻自幼即參加行動。我一向喜歡行動而不甘於座談。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特別為了中國問題,出路所指,赴之恐後;一生勞攘,亦可概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