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中國學術史上,除了個別短暫的時間之外,向為顯學。研究者甚眾,而累積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不可勝數。這一點,翻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可了然于胸。近世以來,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和規範傳入中國,以此研究、探討儒學,又成為新的學術熱點。現在看來,包括“文革”期間對孔子儒學的徹底否定,其實也是對儒學的一種片面理解或認識。
當代的“國學熱”,理性解讀和固執偏愛與徹底否定者,仍然分庭抗禮、互不相讓。其實,一邊倒的局面,反而不是學術繁榮的表現,目前的景象恰恰說明儒學和儒學研究的價值所在。從另外的角度說,古來眾說紛紜,方今熱點猶在,置身其間,一定可以左右逢源。倘若機緣輻輳,還可以在其間縱橫馳騁,往往有意外之得。
不惟如是,近二十年來,在各地陸續出土的簡帛,尤其是業經整理的“郭店”和“上博”簡中,許多佚籍是歷代學人無緣見到的寶貴資料,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早期儒學的人物和思想,為古代思想史研究尤其是持續升溫的早期儒學研究增添了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