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邊界︰博弈論與各門行為科學的統一

理性的邊界︰博弈論與各門行為科學的統一
定價:204
NT $ 177
 

內容簡介

金迪斯提出了充足的理由來表明,博弈論——通過預料的社會規範——為理解人類社會行為提供了基本的工具。更具挑戰性的是,金迪斯認為人類有遵循社會規範的遺傳傾向,即便在遵循規範對個人不利的時候也是如此。這些論斷頗有爭議——但它們讀來令人心醉。——Eric S. Maski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理性的邊界——博弈論與各門行為科學的統一》既是一本優秀的博弈論教材,也是一部致力于統一行為科學的創新力作。

博弈論對于理解人類行為至關重要,且與各門行為學科——從生物學和經濟學到人類學和政治科學——關系重大。然而,正如《理性的邊界》所論證的,單靠博弈論並不能徹底解釋人類行為,應輔之以各門行為科學所尊崇的關鍵概念。

赫伯特‧金迪斯指出,離開淵博的社會理論,博弈論不過是唬人的技巧,而離開博弈論,社會理論則只是一項殘破的事業。《理性的邊界》帶領人們重新審視博弈論工具的有用性,並教授我們運用恰當的分析工具,來打通各門行為科學的經脈。

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1969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馬薩諸塞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榮譽退休),哈佛大學訪問教授,巴黎大學訪問教授,錫耶納大學訪問教授,桑塔費學院講座學者(External Faculty)等。
 

目錄

1決策理論與人類行為
1.1 信念、偏好和約束
1.2 理性行動的含義
1.3 偏好為何是一致的?
1.4 時間不一致性
1.5 貝葉斯理性與主觀先念
1.6 期望效用的生物學原理
1.7 Allais和Ellsberg悖論
1.8 風險與效用函數的形狀
1.9 展望理論
1.10決策制定中的直覺推斷和偏誤
2 博弈論︰基本概念
2.1 擴展式
2.2 標準式
2.3 混合策略
2.4 納什均衡
2.5 納什均衡的基本定理
2.6 求解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2.7 劃拳
2.8 性別戰
2.9 鷹-鴿博弈
2.10 囚徒困境
2.11 Alice、Bob和設計者
2.12 效率加強型設計者
2.13 相關均衡解概念
3博弈論與人類行為
3.1 自慮與他慮的偏好
3.2 行為博弈論的方法論問題
3.3 匿名的市場交換
3.4 利他給予的理性
3.5 有條件的利他性合作
3.6 利他性懲罰
3.7 勞動市場上的強對等性
3.8利他的第三方懲罰
3.9群體中的利他與合作
3.10不平等規避
3.11信任博弈
3.12性格美德
3.13 偏好的情景特征
3.14 利他合作的黑暗面
3.15 合作規範︰ 跨文化的差異
4可理性化與理性的共同知識
4.1 認知博弈
4.2 一個簡單的認知博弈
4.3性別戰認知博弈
4.4 劣策略與屢劣策略
4.5 剔除弱劣策略
4.6 可理性化策略
4.7 剔除嚴格劣策略
4.8 理性的共同知識
4.9可理性化和理性的共同知識
4.10 選美
4.11 旅行者困境
4.12 修訂版旅行者困境
4.13 全局博弈
4.14 CKR 是一個狀態,而不是一個前提
5擴展式可理性化
5.1逆向歸納法與劣策略
5.2子博弈完美
5.3子博弈均衡和不可信威脅
5.4意外考試
5.5邏輯悖論的共同知識
5.6重復囚徒困境
5.7蜈蚣博弈
5.8 逆向歸納法路徑之外的CKR失效
5.9無限的囚徒困境如何進行
5.10知識的形式邏輯
5.11逆向歸納法與擴展式的CKR
5.12 理性與擴展式CKR
5.13 關于CKR的非存在性
6 混合問題︰純化與推測
6.1為什麼采取混合策略?
6.2 Harsanyi的純化理論
6.3正直和腐敗的聲譽模型
6.4正直和腐敗的純化
6.5認知博弈︰作為推測的混合策略
6.6 復活純化的推測方法
7貝葉斯理性與社會認識論
7.1性別戰︰化干戈為玉帛
7.2設計者勝過逆向歸納
7.3產權與相關均衡
7.4作為相關均衡的慣例
7.5相關策略與相關均衡
7.6相關均衡與貝葉斯理性
7.7共同先驗的社會認識論
7.8公共知識的社會認識論
7.9社會規範
7.10規範演化與博弈論
7.11商貨
8.共同知識和納什均衡
8.1 二人博弈中納什均衡的條件
8.2 一個三人反例
8.3共同知識的形式邏輯
8.4 知識的共性
8.5 涵養女士
8.6 涵養女士與知識共性
8.7 同意不一致
8.8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終結
9 反身推理與均衡精煉
9.1 完美、完美貝葉斯和序貫均衡
9.2 不可置信的威脅
9.3 不合理的完美貝葉斯均衡
9.4 LBR揀選出序貫均衡
9.5 Selten馬︰序貫準則vs. LBR準則
9.6 Spence信號模型
9.7 非相關的節點增加
9.8 不適當的序貫均衡
9.9 二階前向歸納
9.10 不考慮直覺標準的啤酒和蛋卷博弈
9.11 不合理的完美均衡
9.12 非充分理由原則
9.13 誠實溝通原則
9.14 歸納︰前向是穩健的,後向是脆弱的
10.人類社會解析
10.1 解釋合作︰概述
10.2 重返Bob和Alice
10.3無名氏定理
10.4不完美公開信息下的無名氏定理
10.5具有私有信號的合作
10.6 對無名氏定理的一次喝彩
10.7公共品博弈中的利他懲罰
10.8利己主義合作模型的失敗
11.產權的演化
11.1稟賦效應
11.2地盤權
11.3小孩的產權
11.4 非人類動物中對佔有的尊重
11.5私人產權均衡的條件
11.6產權和反產權均衡
11.7一個反所有權均衡
11.8 結論
12.行為科學的統一
12.1 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生物模式
12.2人類交流的文化和生理學
12.3 生物和文化動態學
12.4 規範理論︰社會學模式
12.5 規範的社會化和內化
12.6 理性選擇︰經濟學模式
12.7 審慎選擇︰心理學模式
12.8 應用︰成癮行為
12.9 博弈論︰生存的萬能寶典
12.10 認知博弈與社會規範
12.11社會作為復雜適應性系統
12.12 觀點踫撞︰生物學
12.13 觀點踫撞︰經濟學
12.14 觀點踫撞︰心理學
12.15 結論
13 總結
14 符號表
參考文獻
 

很高興見到拙著《理性的邊界》以中文面世,我亦甚盼書中的觀點能獲得當代中國學者和知識分子的認同。在當今世界,中國正迅速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推手,倘若我的研究有助于促進中國的跨學科研究理論和實踐之統一,從而促進備門行為科學之重組,則我將各感榮幸。

馬克思曾在其生命中某個富有詩意的時刻說過︰“一代又一代故去的人們,其思想傳統如同夢魘,在活著的人們之腦海中揮之不去。”以此來形容歐美國家的各門行為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和行為生物學)之建構簡直再貼切不過。在這些學科中,靠某個學科單獨的理論工具“一招鮮吃遍天”的想法,正日益遭受質疑。行為科學在中國的復興,將會為世界提供觀察學科重組的新的良機,此種重組方式將克服人們腦海中夢魘般的分裂和混亂v

不過,誠如音樂大師馬友友所說︰“從內部有機地產生出的創新,必定以一套完善的傳統為基礎。”《理性的邊界》亦奉行這一道理。每一門行為科學,都為我們提供了關于人類行為、策略互動及其社會意義之性質的深入洞見。我們冒天下之大不韙,拋棄了昔日的真理。眼前您看到的這本書,深深扎根于對傳統的學科優勢之認同,致力于求解人類社會性的某些疑惑。正如艾薩克‧牛頓爵士所言︰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您將會看到,我的觀點將嚴重沖擊這些巨人的耳膜。而我對他們的批判是否合理,只能留待歷史來評判。

本書所提議的各門行為科學之統一,對于幾個哲學分支有一些重要的啟示。但在這里我只想談談對道德規範理論的影響。長期以來,存在兩種主要的研究道德哲學的方法。一些應然的道德規範理論認為,道德規範可以通過理性和內省的認知而得以發現和維持。這一思想分支包括了康德主義的定言律令、功利主義的“愉悅加總”,以及直覺主義所認為的善(good)和正當(right)乃原始的、不可拆分的命題。近年來有少數哲學家反對這一思想方法,他們偏愛自然主義的道德規範,認為道德行為是人類自然而然的追求和奮斗目標,將人類行為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便可推衍出道德行為的輪廓。最負盛名的自然主義道德哲學家無疑當數亞里士多德,他的德性論基于德性行為可以促進人類繁榮為道德行為做出了辯護。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大衛‧休謨以及亞當‧斯密也幾乎不曾偏離徹底的道德規範的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道德規範有兩大核心原則。其一,道德行為乃人性的一部分,能夠從社會研究中推斷出來;其二,社會因其成員的德性行為而得以存在。古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很好地表達了後一個原則,他寫道︰“沒有道德威力支持的法律是空洞的。”言外之意,研究道德規範是一項科學事業,這也正是本書衷心擁護的觀點。

奉行自然主義傳統的道德哲學家之中,當代的領軍人物是肯尼思‧賓默爾,他對人類社會性的深入研究已總結于其近作《自然正義》中。由于賓默爾借鑒了我在本書中強烈批判的當代經濟理論,同時出于對賓默爾著作的深深敬意,我打算在序言結束之際勾勒一下我們之間的差異,並對賓默爾的分析提出一點相對較小的改動,這將使得賓默爾的著作和本書所辯護的思想水乳交融。

《理性的邊界》與《自然正義》都將公平和對等作為核心的道德條件,同時基于個人接受社會規範背後的道德準則,將社會規範理解為協調人類行為和引發合作的社會手段。對于賓默爾而言,公平和對等涉及不同時間上得失的恰當權衡,而社會規範則是一種機制,它將從重復性社會互動的諸多可行均衡中揀選出合意的納什均衡。此種人類道德觀念源于賓默爾對經濟學理論中理性行動者假設的認可。而所謂的“經濟人”實質上是自慮的(self-regarding)主體,他們僅在對個人私利有利時才會去促進社會公益。因而賓默爾的社會秩序是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洞見的極其精妙的擴展。在《國富論》中,斯密認為,當社會制度得以正確構建,便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將個人私利引向社會公益,“我們有望得到晚餐並非源于屠夫、釀酒師或面包師的仁慈,而是源于他們關心白已的私利”。

在《理性的邊界》一書中,我嚴厲批評了納什均衡概念,並提出將相關均衡概念作為更為自然而然的均衡概念。相關均衡概念由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首創。我認為社會規範就是相關機制(設計者)。當一個設計者擁有完全信息,對自慮行為的小小擴展就足以證明相關均衡能夠達成。然而,在社會並不擁有關于其成員行為的完全信息時,則只有在個體犧牲私人贏利去成全親社會的但有代價的行為時,相關均衡才會達到。換言之,只有在合約是完備的且可由第三方(比如司法體系)無成本實施時——第三方實施在現代社會甚為尋常——物質激勵才是管用的。因此,面對當今社會所特有的不完備契約,社會制度將不能有效地協調純粹自慮的主體的行為。由于這層原因,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本書前幾章來證明個體大致上是理性的,但是他們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也是他慮的(other-regarding),而正是這些方面促進了人類社會走向繁榮。

我相信,本書提出的論點大大強化了賓默爾在《自然正義》中的分析,故我們可以將兩種分析視為互補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