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過去60年來中國資源環境利用、產業發展、社會建設的時空演變格局及其驅動力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認為,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賦存對中國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框架性制約作用,省際空間的經濟社會功能非均衡性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的風險不斷加大;當前,中國發展的格局正在由“逆自然區位優勢”向“順自然區位優勢”轉變,綠色化與實質均衡化成為中國發展格局演進的方向。
 

目錄

第一章 土地利用格局
第一節 土地利用總體格局的現狀
第二節 種植用地與生態用地的格局演變
第三節 建設用地的格局演變
第四節 土地利用的演變趨勢
第二章 水資源利用格局
第一節 水資源的自然格局演變
第二節 水資源的供給格局演變
第三節 水資源的消費格局演變
第四節 水資源供需變化趨勢
第三章 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格局
第一節 能源的資源稟賦格局
第二節 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宏觀格局
第三節 能源生產的省際空間格局
第四節 能源消費的省際空間格局
第四章 生態與環境格局
第一節 中國生態格局的演變
第二節 生態退化的空間格局
第三節 中國環境質量的格局演變
第四節 生態建設格局演變
第五章 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第一節 中國經濟總量的時空格局
第二節 中國區域經濟結構的時空演變
第三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格局
第六章 農業發展格局
第一節 農業經濟格局演變
第二節 主要農產品生產格局演變
第三節 主要畜產品生產格局演變
第四節 農業多功能性的格局演變
第七章 工業發展格局
第一節 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格局演變
第二節 輕重工業空間格局演變
第三節 勞動密集型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
第八章 第三產業發展格局
第一節 中國第三產業的時空格局演變
第二節 交通運輸的時空格局演變
第三節 旅游業發展格局的演變
第四節 金融業發展格局演變
第五節 房地產業發展的格局演變
第九章 人口空間分布格局
第一節 人口規模格局演變
第二節 人口結構格局演變
第三節 人口發展水平格局演變
第四節 人口空間遷移與流動格局
第十章 城鎮化發展格局
第一節 中國城鎮化的格局演變
第二節 省域尺度的城鎮化格局演變
第三節 大城市集群的城鎮化新格局
第四節 城鎮化格局的演變趨勢
第十一章 公共服務格局
第一節 教育資源
第二節 醫療衛生
第三節 養老保障
第十二章 收入差距與貧困格局
第一節 城鄉人口收入差異變化
第二節 區域人均收入差異變化
第三節 城鄉貧困人口分布
第十三章 發展格局形成的驅動力
第一節 自然環境及自然區位的驅動作用
第二節 經濟體制變革對發展格局的驅動
第三節 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及其格局效應
結論與判斷
參考文獻
後 記
 

一個地區或國家發展格局的形成通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目前的發展格局也是在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制度變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全球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長期的國內外戰爭、新中國成立、30年計劃經濟與30年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與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各類自然災害與地表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與發展目標,以及新世紀復雜的全球發展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格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重新步人了正常的國家發展道路,這一次的發展不同于以往,它是在融入全球背景並受到國際因素強烈影響下的發展,是開放式的發展,是中國從此不再脫離世界、世界也不再與中國分割的發展,也是沖突與融合相互作用並最終走向融合的發展。業已形成的“發展格局”將對中華民族的未來產生框架性的深遠影響。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短缺、政治環境復雜的背景下,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成就。據統計,’1952~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1%,經濟總量增加77倍,躍升至世界第3位,締造了一個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2009年,在全球經濟整體尚處于脆弱性復蘇狀況時,我國又以8.7%的GDP增長再次震動世界。社會發展方面,60年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長了〔57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增長了107倍,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國的資源正在從無序開發與粗放利用向有序開發與節約利用轉變,一個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了控制,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的地理環境、資源特點與實際發展的錯位,導致了發展格局形成的復雜過程。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期,在區位優勢、產業政策傾斜、城鄉隔離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產業空間布局呈現高度的不平衡性,這使得大規模的自然資源跨區利用、大規模的工農產品跨區調運、大規模的農民工跨區就業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北煤南運、南水北調、北糧南運等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道路等資源,而且由于沒有配套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數以億計、潮汐性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就業,給城市、發達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活力,但同時也形成了諸多難題,如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業發展受到抑制, “農村留守問題”日益突出,“三農”問題更加復雜化等。

從20世紀末期以來,針對區域、城鄉之間日益加大的發展差距,中國政府相繼提出並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政策。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首次將東北振興問題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2004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崛起,2006年出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正式提出東部率先發展戰略。至此,以“深人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為核心的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全面形成。在城鄉協調發展方面,2002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1月1日全面廢止了農業稅條例,等等。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為核心的城鄉協調發展戰略逐步形成。

然而,受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等多重因素影響,建立城鄉、區域協調的新“發展格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非短期內就能實現。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雖然近年來一系列旨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政策相繼實施,但區域間、城鄉間的非均衡發展問題依然非常嚴重。據統計,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為343.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133.6元,城鄉收入比為2.57︰1;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為171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153元,城鄉收入比擴大為3.11︰1,絕對差距擴大到12022元,無論是城鄉收入比還是絕對差距均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值。從區域來看,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也呈現擴大趨勢,目前,這種差距擴大的趨勢雖有所扭轉,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