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古代典籍“四書五經”里的一部。它原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其實現在保存下來的《中庸》各篇,已經經過了秦朝一些儒生的修改,大概成書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不久,其每篇的命名方式不再是選取每篇正文的開頭兩個字作為題目,而是將文章的中心內容加以概括提煉作為題目。
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以後歷朝歷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繼問世。但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繼承程頤、程顥的思想,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于宋光宗紹熙元年,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匯集在一起,並分別為其作章句集注,即《四書章句集注》,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四書”,它與“五經”一起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必讀書目。
《中庸》的主題思想
“中庸”的“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 “庸”是常見的意思,因此“中庸”即永遠恪守中正之道。篇首圍繞“天命”、“道”、“教”、“慎獨”、“中和”等命題闡述道原出自于天,人稟賦此道,就叫做“性”;道存在于人本身,不可以片刻疏離,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能夠“慎獨”。女口果人能夠恪守中正之道,那麼天地萬物才能各得其位,才能繁衍生息。本書各章皆圍繞這一核心內容進行闡釋。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旨在于修養人性。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努力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聖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第一章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明確體現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言簡意賅地揭示了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修養。“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修養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修養就是要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自我修養貫穿于人一生之中,要想徹底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揭示了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其意義則在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宋朝臨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時也對中庸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
朱熹對這一章也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各于已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神聖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大都從《孟子‧盡心章句上》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與天地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們的自我修養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