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子貢全傳

儒商鼻祖子貢全傳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袁峰 @編/著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0967604
  • ISBN13:9787560967608
  • 裝訂:平裝 / 20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他是孔子高徒,才華出眾,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精于商道,家累千金,被譽為儒商鼻祖。他的故事不為人所熟知,卻被歷史鐫刻。讓我們翻開此卷,一起領略子貢的跌宕人生,一起學習他的儒商之道!

本書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為大背景,講述了孔子高徒儒商鼻祖子貢的傳奇經歷,包括他的成長、游歷、經商等。生動還原了子貢作為大學者、大外交家、大商人的風采,展示了子貢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生。
 

目錄

第一章 子貢家世
 第一節 亂世春秋,危機中潛伏著機遇
 第二節 端木家的天才少年
第二章 彌足珍貴的求學時光
 第一節 子貢言學
 第二節 子貢問政
 第三節 子貢品人
 第四節 子貢論行
第三章 周游列國,14年的漂泊生活
 第一節 窘迫的從政經歷,漂泊生涯的開端
 第二節 在“兄弟之邦”的期待與徘徊
 第三節 漂泊,是命運的產物
 第四節 漂泊中難得的學術時間
 第五節 想家的念頭
第四章 一個人導演的“世界大戰”
 第一節 子貢出馬,初戰告捷
 第二節 游走在吳、越之間
 第三節 史上最牛的連環計
第五章 子貢的經商生涯
 第一節 孔子的首席贊助商
 第二節 開跨國公司的“大哥大”
 第三節“戰爭之王”的奧秘
 第四節 追憶孔子=“發死人財”?
第六章 子貢的商業智慧
 第一節 子貢的生意經
 第二節 子貢的七種成功特質
 第三節 子貢時代的經營家
第七章 子貢與儒商精神
第八章 子貢不得不說的硌
第九章 子貢身後事
附錄 子貢年表
參考資料
後記
 

生意,原指生機、生命力,後來引申為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的買賣行為。因為有了買賣,就有了生意,也就有了商人。時至今日,生意已經成為人類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方經濟學家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說︰“在本世紀(指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方還在主宰一切,他們制定了‘游戲規則’。日本人就是遵從了這些規則而獲得經濟騰飛的。但現在,亞洲人(除日本人外)是按照他們自己的一套規矩辦事,並同樣穩操勝券。”近幾十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所采用的經營方式,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走向。這股力量,被外界描述為“儒商”。

到底何謂“儒商”?很難一言以蔽之。不妨將這個詞匯拆開來看!

那麼什麼叫“儒”呢?《說文解字》上說︰“儒,柔也,術士之稱。”據引其說,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工作職責是游文于“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伸尼,以重其言,以道為高。近代學者章太炎接著劉歆的研究往下說︰“古之學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所謂宦于大夫,猶今之學習行走爾。是故非士無學,非學無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儒”這一稱謂的最早記載見于《論語‧雍也》。孔子在這里告誡他的學生子夏說︰要當就當“君子儒”,千萬不要當“小人儒”。由此可見,至少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了“儒”,而且已經分化成“君子儒”與“小人儒”兩大陣營。

而“商人”一詞是由“商國之人”演變而來的。商朝是距今三千六百多年的奴隸制王朝,後被周武王所滅。西周初年,商代遺民既無特權又無土地,處境極其悲慘。正是在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對于物品交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甚至還出現了集市。《易‧系辭》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說明,大約在商周時代就已經有了集市。然而,商朝貴族不屑于這樣的“雕蟲小技”,就將機會讓給了商代遺民。于是,為了生計,這幫人就東奔西跑做起買賣來。久而久之,老百姓以為做生意的都是“商人”;凡是看到生意人都叫“商人”。從此,“商人”就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詞。

那麼,“儒”與“商”是如何合為一體的呢?

讓我們將目光拉回到雅典城邦的古代奧運會時期。當歐洲人還沉浸在神話當中,用健美的身體向奧林匹斯諸神表達敬畏的時候,遙遠的東方卻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舊的制度土崩瓦解,新的力量迅速上升。各個諸侯國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但當時信息並不準確、靈通,法制又不嚴密完備。因此,雖然商業行為已經存在,但如何規範商業行為,成為當時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春秋多義士”,“一諾重千金”。春秋戰國時的“義士”最大特點是“重然諾,輕生死”,他們對“誠信”精神的執著追求到了令人驚奇、驚嘆的程度。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這種價值觀逐漸擴散到了商業領域。在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春秋商界,為了趨利避險,在商業交往實踐中形成了以“契約”和“誠信”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商業主流文化。“契約”以互利共存為目的,以協商談判為手段,以“誠信守諾”為基礎。“契約”的實質是在對集體利益充分尊重的同時,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自覺的契約理念和誠信精神,一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契約”是商業文化的行為準則,“誠信”則是商業文化的道德基礎。人無信則不立;市無信則不興;商無信則無譽。在這一過程中,以“誠信為本”的儒和“唯利是圖”的商逐步融合,誕生了所謂的“儒商”。

“儒”者,研習孔孟之道,講究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商”匯通天下,利用手中資源創造無盡財富。或是知識分子下海,或是商人上岸從文,或是岸上岸下兩棲亦商亦文,交匯融通鑄成“儒商”。有人因此將“儒商”描述成“具有人文情懷的商人”,不無道理!

本書所要介紹的是素有“儒商鼻祖”之稱的子貢。

公元前520年,一名男嬰呱呱落地。他天資聰穎,從小就被視為神童;他三易其師,跟隨萬世師表孔子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周游列國,傳播儒家思想;他封過侯拜過相,也做過生意,成為商界領袖。在司馬遷的筆下,他是學者、演說家、孔門高徒、商界領袖。他不是第一個“儒”,也不是第一個“商”,而是天下第一儒商——子貢。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門下的話題人物。《論語》當中提及子貢38處,毀譽參半。他既被孔子贊為“瑚璉之器”,又屢次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

與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而子貢聞一知二。但顏回空有滿腹經綸,卻落得家徒四壁,身無長物;而子貢則學以致用,大發其財,家資萬貫,成為當世數一數二的商界領袖。顏回空有鴻鵠之志,卻苦無一用,英年早逝;子貢學有所限,卻能活學活用,憑一己之力改變五國命運。如果把當時的情形比作當今世界足壇,顏回就是荷蘭隊,頂著“全攻全守”的美名,坐定了“千年老二”;而子貢則是西班牙隊,悶聲發財,一不小心成為“世界第一”。

高處不勝寒,坐上了商界領袖的寶座,各種馬屁精接踵而來。難能可貴的是,子貢在高處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有人曾拋出“子貢賢于孔子”的論調。這時,子貢針鋒相對︰先生的學問就好比深宅大院,高峻的山牆里面潛藏著錦繡河山,只是普通人無緣相見;我的能耐好比怡情小院,矮矮的籬笆圍著淺淺的院落。

話雖這樣說,子貢仍然是幸運的。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而子貢以自己的方式脫穎而出,成為儒商鼻祖。本書要講述的正是子貢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