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全二卷‧插圖本)

悲慘世界(全二卷‧插圖本)
定價:396
NT $ 345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全書以卓越的藝術魅力,以敏銳的筆觸,揭示了社會的矛盾和丑惡,以飽滿的激情謳歌了人性的光輝。1985年美國《生活》雜志評選出的人類有史以來的最佳圖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個人理想藏書。

本書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是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本書通過冉阿讓等人的悲慘遭遇以及冉阿讓被卞福汝主教教感化後一系列令人感動的事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本質及其罪惡現象,對窮苦人民在封建重壓下所遭受的剝削欺詐和殘酷迫害表示了悲憫和同情。小說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飽含了雨果對于人類苦難命運的關心和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譯序
作者序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正義者
一 米里哀先生
二 米里哀先生改稱卞福汝主教
三 好主教攤上苦教區
四 言行一致
五 主教袍件件穿得太久
六 主教托誰看管住宅
七 克拉瓦特
八 酒後哲學
九 妹子敘述的兄長
十 主教面對鮮為人知的賢哲
十一 保留態度
十二 卞福汝主教的孤寂
十三 他所信仰的
十四 他所思考的
第二卷 沉淪
一 一天行程的傍晚
二 向明智建議的謹慎
三 盲目服從的英勇氣概
四 詳細介紹蓬塔利埃奶酷廠
五 寧靜
六 冉阿讓
七 絕望的內涵
八 波濤與亡魂
九 新的傷害
十 人醒來
十一 他干的事
十二 主教工作
十三 小杰爾衛
第三卷 1817年
一 1817年
二 兩伙四人幫
三 四對四
四 托洛米埃唱起西班牙歌
五 繃吧達酒館
六 相愛篇
七 托洛米埃的高見
八 一匹馬倒下
九 一場歡樂的歡樂結局
第四卷 寄放,有時便是斷送
一 一位母親遇見另一位母親
二 兩副賊面孔的素描
三 支雀
第五卷 下坡路
一 黑玻璃制造業一大進步
二 馬德蘭
三 在拉斐特銀行的存款
四 馬德蘭先生服喪
五 天邊隱約的閃電
六 割風老爹
七 割風在巴黎當園丁
八 維克圖尼安太太為道德花了三十五法郎
九 維克圖尼安太太得逞了
十 得逞的後果
十一 基督解救我們
十二 巴馬塔林先生的無聊
十三 警察局處理問題
第六卷 沙威
一 開始休息
二 “冉”如何變成“尚”
第七卷 尚馬秋案件
一 辛樸利思嬤嬤
二 斯科弗萊爾師傅的洞察力
三 腦海中的風暴
四 睡眠中的痛苦狀
五 棍子別住車輪
六 辛樸利思嬤嬤受考驗
七 到達即備回程的行客
八 貴賓席
九 罪證拼湊所
十 否認的方式
十一 尚馬秋越發驚奇
第八卷 禍及
一 馬德蘭先生在什麼鏡中照發
二 芳汀幸福了
三 沙威得意
四 重新行使權力
五 合適的墳墓
第二部 珂塞特
第三部 馬呂斯
 

《悲慘世界》篇幅浩大,卷帙繁多,作者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完稿出書,歷時三十余年。

雨果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饑餓而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找活兒干又處處踫壁。到了1828年,雨果又著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這樣,他就掌握了這部小說的原始素材,開始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聖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繼而,他又設想把苦役犯變成企業家。在1829年和1830年間,作者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制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

到了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然而,作者還遲遲不動筆,繼續搜集素材,在此基礎上寫了幾部小說;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這部小說醞釀了二十年之久,到了1845年11月17日,雨果終于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寫作也順利進行,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渦,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競選當議員,轉向左派,同右派決裂,結果1852年被“小拿破侖”政府驅逐,書稿一擱置又是十二年。他在蓋納西島流亡期間,于1860年四、五月間,重新審閱《苦難》手稿,花了七個半月的時間深入思考整部作品。接著,又用半年時間修改原稿,增添新內容,續寫完第四部最後一卷和第五部,最後定為現行的書名。

1861年10月4日,雨果同比利時年輕出版商拉克魯瓦簽訂合同。1862年,這部巨著終于問世,並且立即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這部小說從構思到出版,延宕三十余年。早在1832年,構思就已相當明確,設使雨果當即動筆創作,以他的寫作才能,他一定能履行同出版商簽訂的合同,按時交稿出書,那麼繼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1848年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學院式的懲惡勸善的小說;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著,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壓卷之作了。

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的那場斗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1848年革命和他在1852年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餃、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了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團體精神和黨派之爭,不再顧忌社會、法律、信仰、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忌自己成功的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使他置身于這一切之外,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達到所有視听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流亡期間,就是以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審閱《苦難》手稿。他不僅對原稿做了重大修改,增添新內容,並續寫完全書,而且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不代表哪個階層、哪個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饑餓偷面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為人類命運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這些因果放到社會歷史中去考察,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悲慘世界》作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是世界文學的一個豐碑,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享年八十三歲。參議院和眾議院立即宣布全國哀悼,並一致通過政府提案,決定為雨果舉行隆重的國葬。5月30日,雨果的遺體停放在凱旋門下,供熱愛他的民眾瞻仰。6月1日舉行國葬,鳴禮炮二十一響,有二百萬人自發地送行。這種葬禮的盛況,是任何帝王臨終時可望而不可得的。尤其意味深長的是,柩車所經之處,人們不斷高呼︰“雨果萬歲!”這不是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最好的哀悼和懷念嗎?

李玉民
2010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