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7日起,國民政府內部漸有設立中央研究院之議,至7月4日,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于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下設各研究所。先是,該年春,甫歸國的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國文系、歷史系主任,在院內成立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發行《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1928初,傅斯年亟向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提議在大學院內建立歷史語言研究所,3月,蔡以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負責籌建,旋傅被任命為所長。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創刊,蔡元培《發刊辭》日︰“語言學與歷史學,便是和我們最有密切關系的科學……我們把這兩種科學,合設研究所,覺得是很便利的。”傅斯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歷史學不是著史……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要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並直指“章炳麟君一流人尸學問上的大權威”,體現出很強的學派色彩。其以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主持歷史、語言、考古組,極端依賴清華研究院國學門。史語所成立于廣州,其後凡九遷,歷北平(1929年春)、上海(1933年春)、南京(1934年冬)、長沙(1937年秋)、昆明(1938年春)、四川南溪李莊(1940年冬)、南京(1946年冬)、台灣(1948年冬),可見出中國時局變化。《史語所集刊》每“本”四“分”,出版大體沒有中斷,惟年月多有顛倒,原因不一而足,或格于集稿、或以印刷、或因戰事遷播。第二十一本後在台灣出版,前此已交印者,由夏鼐、陳寅恪“僅改革其隸屬關系”,將“中央研究院”更名“中國科學院”在大陸印出,即1949年面世的第十四本和第二十本下冊。遷台後史語所並集刊構成大變,傅斯年1950年底逝于所長及編輯委員會任上。其後該刊局于台灣,續出至今。
本書主要包括文學史的書寫與教學、《北京苦住庵記》談話會、《廢名集》筆談選錄、康有為孔教思想新探、近代漢語“文學”概念之形成與發展等內容。
目錄
對話
文學史的書寫與教學 宇文所安 陳平原 等
《北京苦住庵記》談話會 木山英雄 王風 等
《廢名集》筆談選錄 解志熙 佐藤普美子 李世文 馮榮光 劉超
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答《新京報》記者問 陳平原
論文
康有為孔教思想新探 歐陽哲生
近代漢語“文學”概念之形成與發展 鍾少華
中國近代文學中的基督教小說探源——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的《儒交信》研究 張西平
兩部傳道的粵語小說——《俗話傾談》和《天路歷程》 李婉薇
清末國民捐運動考 王鴻莉
民初小報中的“女學生黑幕”——以《勸業場》為考察對象 黃湘金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中國新詩總系‧30年代卷》導言(下) 孫玉石
中國現代哲學建構的理路(下) 胡軍
柏格森思想在中國語境中之際遇(上) 趙嘉
歷史選擇與圖像詮釋——《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之解讀 陳聖燕
國畫與寫生——齊白石、吳作人兩份手稿的對比研究 朱青生 吳宇
訂誤 楊聯芬
編後
文學史的書寫與教學 宇文所安 陳平原 等
《北京苦住庵記》談話會 木山英雄 王風 等
《廢名集》筆談選錄 解志熙 佐藤普美子 李世文 馮榮光 劉超
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答《新京報》記者問 陳平原
論文
康有為孔教思想新探 歐陽哲生
近代漢語“文學”概念之形成與發展 鍾少華
中國近代文學中的基督教小說探源——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的《儒交信》研究 張西平
兩部傳道的粵語小說——《俗話傾談》和《天路歷程》 李婉薇
清末國民捐運動考 王鴻莉
民初小報中的“女學生黑幕”——以《勸業場》為考察對象 黃湘金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中國新詩總系‧30年代卷》導言(下) 孫玉石
中國現代哲學建構的理路(下) 胡軍
柏格森思想在中國語境中之際遇(上) 趙嘉
歷史選擇與圖像詮釋——《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之解讀 陳聖燕
國畫與寫生——齊白石、吳作人兩份手稿的對比研究 朱青生 吳宇
訂誤 楊聯芬
編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