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道︰社會網與中國管理本質

中國商道︰社會網與中國管理本質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這本小書是作者上課時的演講稿,整理出來,可以提供給學生與大眾讀者一本通俗性的讀物。這本書可以說是14年來作者在管理領域做的定性研究的一個總結,對下述問題可用一個粗略的概念架構加以回答。

  為什麼中國人談領導,強調的是無為而治?

  為什麼我們談經營會說“做生意前先做人”?

  為什麼我們談治理會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為什麼中國人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後才能“治國”?

  為什麼中國人的治理理想是“百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不相害”?

  為什麼中國又總是陷在“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治亂循環中?

  為什麼我們會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現象?為什麼中國人的社會總是創業特別多,中小企業特別發達?

  為什麼我們的企業內常有“上層級、下網絡”的結構,企業內常有一些不同形式的自組織,如掛靠進來的子公司或獨立團隊,以及承包出去的業務單位、地方分公司、利潤中心部門或內部創業團隊?

  為什麼我們企業間總是結成網絡,合作共榮?商幫如溫州幫,小企業網絡如義烏模式,平台模式如聯發科提供技術平台給山寨手機與淘寶網提供服務平台給網店,網絡整合者如利豐公司,還有到處可見的中心—衛星外包網,以及一鎮一產業的產業網。這是內層級、外網絡的結構。

  這樣的上層級、下網絡,內層級、外網絡的結構在中國競爭力特別強。

  相反,把整個價值鏈全部整合的大型企業,除了勞動力密集型的“血汗工廠”表現較好外,大多數往往十分低效,不是靠壟斷生存,就是不具國際競爭力。

  為什麼我們的企業內部總是充斥著派系、抱團現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集體規避層級制的管理?

  這些本土常見的組織現象,如何解釋?14年來的研究與教學,其間也數度參與企業做顧問,參與組織電子商務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促使作者思考這些中國本土的組織現象。

  1996年開始,一個意外,一位日本留英博士生想研究高科技產業集群,找作者合作。在一位業界重要人士的介紹下,作者得到了進入這個產業的機會,隨即帶著學生開始做中國高科技制造業的外包交易治理研究。我們先是訪談了44家相關企業,繼之在東莞及蘇州,對兩家全球頂尖的高科技產品廠商做了深入的田野研究。我們的研究人員經常一駐廠觀察就是3~9個月。另外,作者在收集企業內整體網資料之前,往往也會要求研究人員進駐公司觀察,以對從西方引入的問卷,做必要的本土化修正。就這樣,慢慢累積了14年的定性管理研究資料。

  這些定性研究經驗讓作者看到中國人的組織行為和管理實務與管理學教科書的教條或西方管理研究成果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從西方社會網研究的成果引申出的管理實務總是鼓勵企業多輪調,因為輪調可以促成更多的關系聯結,在部門與部門間建立一些橋,增加溝通的管道。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也鼓勵輪調,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工作的挑戰性與有趣性,而且可以增加員工更多樣的工作技能。但一些中國中型企業的老板卻對這樣的管理實務表示質疑,他們只敢采取有限範圍內的輪調,卻有計劃地避免員工熟悉每個部門,以免他們學會了所有技術細節,又掌握了客戶關系,跳出去開相同的公司,回過頭來與自己競爭。更糟糕的情況是,有時跳出去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下子公司就少了好大一群骨干,全成了競爭對手。

  這樣的管理問題如何解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常說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顯然,這樣的民族性深深地困擾著中小企業的老板們。另外中國人喜歡抱團、搞派系,所以一跳槽,一自立門戶,走的常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如何解決這些老板面對的管理問題?

  原本作者學的是統計方法與數量模型,這在管理學界無疑是常見而且主流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已有良好大型理論(Grand Theory)的前提之上。當發現這麼多的中國本土管理現象,西方來的管理理論並不能很好解釋時,作者只好重新回到管理場域的田野中,訪談、觀察、參與,從定性研究及親身參與組織實務里慢慢去發掘新的理論方向。

  從本土社會學及本土心理學出發,漸漸地一個解釋架構浮上心頭,作者以為這些現象就是根植在“人情社會”或“關系社會”的本質中。中國的工作者都曉得人脈的重要,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在積累人脈,因為未來的工作成就,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人脈的廣度與深度。而人脈的積累有賴于平時的人情交換,在人情交換中建立的很多熟人連帶,正好是實現個人成就目標時可以動員的資源。中國人就是在“你捧作者場,作者捧你場”的交換中追求自我實現。中國人懂得個人英雄主義是成不了事的,所以要用一群人的力量,也懂得要與這群人分享成果,所以一群人很容易結成一個圈子,一榮共榮,一毀俱毀。利用這種中國人的圈子現象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裂土封侯”,自組織出自己的團隊,開疆闢土。相反的,圈子留在科層組織中,不免會形成派系,相互爭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搞出潛規則。

自組織是解釋中國人組織行為的關鍵,自組織會相互結成組織網絡,互為聯盟或上下游,所以中國的組織總以網絡結構為主。正視自組織,善用自組織,學習管理自組織,正是中國這些管理智慧的根源。

  教授組織理論及其相關課程已歷16年,1997年以後作者也開始在管理學門中教授組織行為學、關系管理學以及創業學。漸漸地,作者將這些研究心得融入課程,在創業學中談中國人的領導特色——無為而治、差序格局、恩威德並濟與中庸之道,在組織理論中談中國人的人情交換、圈子現象、派系問題以及組織的網絡結構。經過與EMBA學生與研究生的不斷切磋,以及自己親身實踐和做顧問的經驗,這套課程漸趨成熟。一方面作者準備將過去的研究以這個解釋架構集結起來出書,一方面趁著2009年赴西安交通大學講課之便,將課程錄下來,整理,出個演講集,較學術性專著通俗易懂,就是這本小書了。

  這本小書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性論著,所以不強調其立論的邏輯性,而著重把這些年的研究心得以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因為它不是學術性論著,所以本書也不會使用學術論文的格式,不加標注與參考書目,而是以整理演講稿的方式刊行。

  但這也不同于作者寫給企業界學生及社會大眾的通俗性讀物,這本小書加強了學理性,引用了較多學術理論,仍是可以做大學教材用的,有點類似“科普”類的書籍。希望這本小書可以引導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社會上對學理知識較感興趣的人進入本土管理學的天地,並了解社會學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特色下的管理學。

  最後作者要謝謝台灣逢甲大學的鄭孟育教授,作者演講中用了一些他和作者共同研究的個案,也要謝謝作者的學生謝朝霞,她整理了作者的演講稿,還要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童根興編輯,演講稿是很難編輯的,他卻完成了一個美好的任務,使得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增。
 

目錄

導論 中國管理思想的淵源——中庸
第一講 本土管理學存在嗎?
一 西方管理在中國的水土不服問題
二 我們已有好的管理實務,但缺好的管理理論
三 關系主義下的中國管理
第二講 自組織
一 本土社會學的觀點
二 自組織
三 自組織的形式
四 解釋自組織
第三講 關系管理
一 本土社會學觀點
二 關系管理︰經營信任環境
三 人情困境
第四講 禮法並治
一 本土社會學的啟示
二 法、禮之間
三 禮法並治︰案例
四 恩、威、德並濟的家長式領導
第五講 圈子理論——中國人的工作動機
一 本土社會學的解釋
二 從X理論到Z理論
三 C理論
四 C型組織
第六講 中庸之道治理——層級與自組織的平衡
一 本土社會學的啟示
二 自組織作為第三種治理模式
三 市場、政府和自組織間的平衡
四 管理自組織
第七講 從家族企業到企業家族
一 關系內涵的歷史沿革
二 關系的動態發展
第八講 中國管理的本質
一 中國的管理哲學——中庸
二 中國管理的特征
三 中西管理哲學的差異
第九講 中國商道研究方法論
一 社會網理論如何研究組織
二 社會網的方法論觀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