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存亡之際,通盛衰之變,成一家之言
民間第一軍事雜志《戰爭史研究》傾七年之力首次結集出版
近代的南美洲並不是一塊安靜的樂土,各國為了紛雜的利益爭斗不休。本書詳細回顧了南美近百年的大小戰爭︰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國曠日持久的海軍競賽;海地在多災多難的歲月里飄搖成長;玻利維亞與巴拉圭引爆查科戰爭始末;智利海軍如何在風雨中壯大起來;英國和阿根廷為何在福克蘭群島上兵戎相見……
《戰爭史研究》之于其他種類繁多的軍事刊物響意義,就像1908年下水的無畏艦之于同時期的所有其他軍艦的意義一樣——它帶來一種全新的戰艦模式。以復制粘貼構造起來的“時效性”。和靠亮麗光鮮的紙張裝訂出來的“權威性”,在《戰爭史研究》厚踏實的歷史內涵和敏捷尖銳的視點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閻京生、劉怡,多年來致力于梳理古念戰爭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因素。尤其是戰爭與人的關系,以豐富的資料性與生動幽默的筆法見長。二人出版的《戰爭史研究》雜志書系列。受到軍事迷的廣泛關注與好評,其編輯的思維跳出了傳統的軍事雜志的範疇,立足點高.涉獵面廣被譽為“螳臂擋車的偉大雜志”。
目錄
草原絞肉機
南美洲的犀牛頭
爭奪出海口
1928年的武裝沖突
擴軍
備戰
戰爭爆發
1933年的戰斗
軟弱的國聯
1934年的轉折
戰爭的結束
附錄︰20世紀初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
附錄︰巴拉圭的海軍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坦克
附錄︰查科戰爭若隱若現的幕後黑手
俯錄︰查科戰爭中的戰俘
牛肉‧硝石‧咖啡之戰
“南美的意大利人”
“南美英國人”的反擊
巴西人登場
超無畏的幻滅
帶劍的和平
劍拔弩張的“二戰”歲月
未結束的尾聲
昂貴的自由
“西班牙的島”
“甜島”
黑人的島
動蕩不安的島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的起因
阿軍登陸
特混艦隊洲際奔襲
阿根廷人的戰爭準備
收復南喬治亞島
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謝菲爾德”號的沉沒
阿根廷潛艇的活動
夜襲佩布爾島
聖卡洛斯港登陸戰
阿根廷空軍浴血奮戰
從古斯格林到菲茨羅伊
攻克斯坦利港
戰爭尾聲
阿根廷戰敗的原因
英國的戰爭優勢和漏洞
軍事方面的教訓
附錄︰福克蘭群島概況
附錄︰特混艦隊醫院船“烏干達”號
附錄︰撒切爾主義和英國復興
科克倫提督的偉業
殖民與征服
獨立
最初的智利海軍艦隊
科克倫勛爵到來
遠征秘魯
海洋與智利的擴張
對西班牙的戰爭
鳥糞戰爭
安加莫斯岬海戰與進軍秘魯
1891︰內戰
和平的世紀
1932年海軍嘩變
反阿連德政變
南美洲的犀牛頭
爭奪出海口
1928年的武裝沖突
擴軍
備戰
戰爭爆發
1933年的戰斗
軟弱的國聯
1934年的轉折
戰爭的結束
附錄︰20世紀初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
附錄︰巴拉圭的海軍
附錄︰查科戰爭中的坦克
附錄︰查科戰爭若隱若現的幕後黑手
俯錄︰查科戰爭中的戰俘
牛肉‧硝石‧咖啡之戰
“南美的意大利人”
“南美英國人”的反擊
巴西人登場
超無畏的幻滅
帶劍的和平
劍拔弩張的“二戰”歲月
未結束的尾聲
昂貴的自由
“西班牙的島”
“甜島”
黑人的島
動蕩不安的島
福克蘭戰爭回顧
戰爭的起因
阿軍登陸
特混艦隊洲際奔襲
阿根廷人的戰爭準備
收復南喬治亞島
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謝菲爾德”號的沉沒
阿根廷潛艇的活動
夜襲佩布爾島
聖卡洛斯港登陸戰
阿根廷空軍浴血奮戰
從古斯格林到菲茨羅伊
攻克斯坦利港
戰爭尾聲
阿根廷戰敗的原因
英國的戰爭優勢和漏洞
軍事方面的教訓
附錄︰福克蘭群島概況
附錄︰特混艦隊醫院船“烏干達”號
附錄︰撒切爾主義和英國復興
科克倫提督的偉業
殖民與征服
獨立
最初的智利海軍艦隊
科克倫勛爵到來
遠征秘魯
海洋與智利的擴張
對西班牙的戰爭
鳥糞戰爭
安加莫斯岬海戰與進軍秘魯
1891︰內戰
和平的世紀
1932年海軍嘩變
反阿連德政變
序
對戰爭事務稍有了解的人,都背得出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的金句︰“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倘若我們對照德文原著,就會發現這個說法並不確切。克勞塞維茨的本意是,戰爭是政治交往”混合以另一種手段”(mit Einmischung anderer
Mittel)的繼續。它至少包含兩層意旨︰其一,戰爭這種存在與政治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政治;其二,戰爭還包含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另一種手段”,它神秘莫測,深入人性的最底層,難于訴諸言說。
無人能確定人類第一場戰爭發端于何時。它早于農耕文明,早于部落社會,甚至早于“戰爭”這個概念本身。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西方傳統中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和第一部政治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是關于戰爭問題的,而中國春秋戰國時的百家中也有“兵家”一門。不朽的希臘人修昔底德還著重指出,戰爭是一種如此巨大的運動——一種力量和財富的頂峰在其中漸趨消耗殆盡的運動,它的對立面“和平”則是一種靜止。
我們應當這樣理解這種運動︰當一場戰爭開始後,所有日常生活的規則、範疇、組織和秩序都會退場,由戰爭本身來充當至高無上的立法者。最驚人的勇氣、最可貴的忠誠、最殘忍的暴虐、最廉價的犧牲,都會在其中一一展現,並一次次地超越自身。當我們簡單地把人視作理性的支配物、視作“文明”的代表者時,戰爭以最怪異的方式提醒道︰還存在著差異如此之大的“另一種手段”,並且不受控制。也正是在這種不受控制的非常態中,我們重新獲得對人之可能性的認識,並將其應用到作為“常態”的和平狀態中。無怪乎托爾斯泰要以這樣一組二元對立的概念作為他最偉大作品的標題——《戰爭與和平》。
與這種“可能”相對,我們也從戰爭中看到了人之“不可能”。精明的戰略算計往往為突發的偶然狀況所破壞,未來失敗的陰影時時隱匿于當下勝利的榮耀中。“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而人們依舊不肯放棄駕馭它的努力。戰爭如同最宏大的希臘悲劇,在最激烈的踫撞中展現命運之無常,人之偉大與渺小。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說法,暴力一激情、不確定性一偶然性(“摩擦”)、政治目的一理性規劃乃是三位一體的,它們共同構成戰爭之神的全貌。此時之人則有如親見耶穌的羅馬百夫長,于敬畏中油然嘆出︰“我亦是權下之人。”
戰爭是這樣一種“可能”與“不可能”的混合體,以至于我們不可能脫離它來理解人類生活的整體。相反,只有對戰爭事務進行廣泛的研讀,才能獲致關于人類生活的完整知識。孫子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從第一期《戰爭史研究》面世到現在,已然七年矣。七年前,國內民間軍事刊物的開創人陳樸先生為戰研厘定了辦刊主旨與題材特色,即以歷史眼光與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在關涉技術、戰史、人物、戰略等戰爭問題諸層次文章的撰述中,增進讀者對軍事和歷史研究的興趣,尤其要杜絕簡單化、片面化的“唯軍事論”、“唯武器論”思維。有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海量新資訊的流通,特別是海內外民間軍事愛好者依托電子社區展開的廣泛交流討論,《戰爭史研究》在贏得一批忠實讀者的同時,自身的辦刊質量也不斷地再上台階,躋身于國內有影響力的軍事歷史類書刊之列。
慮及戰爭研究在西方史學界尤其是歐洲政治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戰爭史研究》也將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與沖突歷史上。針對中國讀者興趣濃厚的近代中日關系及日本海軍發展史,戰研推出了“明治以來的日本與日本海軍”系列連載,詳盡地敘述舊日本海軍的裝備、戰略、其與國家政治的關系及興衰演化的全過程,反響熱烈。而由戰研首創的”近世的小國與戰爭”專題文章,圍繞近兩個世紀以來沖突多發的敏感國家與地區(如南斯拉夫、伊朗、以色列等),從軍事視角檢視這些地區的歷史變遷,縱論與之相關的內政、外交、經濟、民族、宗教等諸種要素,在增進讀者閱讀趣味、開闊歷史眼界的同時,也使人推古及今,獲致“窮存亡之際,通興衰之變”的功效。
《戰爭史研究叢書》,精選《戰爭史研究》創刊七年來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及專題,依內容的不同編為七卷︰三種小國戰爭專題及《塞爾維亞的輪回》是戰研“近世的小國與戰爭”系列文章的精選,從巴爾干、波斯灣講到東北亞、南美洲,其中“近世的泰國與戰爭”、“近世的海地與戰爭”等章節為國內首次刊載。《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們》是近世歐洲幾位傳奇軍人的傳記,國內讀者耳熟但未必能詳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等均列入其中。《被遺忘的較量》屬于“歷史群像“系列,對納粹黃金、原子彈發明、1944年華沙起義等軍事史上極富傳奇性但又疑竇重重的事件做了詳盡的敘述和分析。《武神與將軍》則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的“二戰”時期德國內部抵抗運動史。閱讀過這一百余萬字的選文後,相信讀者會對歷史上的戰爭有一番全新的觀感。
就我個人而言,《戰爭史研究>遠不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種感情。在它初生之時,我是它的讀者,如同許多熱心國防問題、貪婪地找尋一切相關書籍來閱讀的年輕 人一樣,翹首期待著每一期雜志。也因為它在高三的艱難歲月中帶來的慰藉,我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國際政治系,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對戰爭事務的關注。嗣後蒙前輩章騫先生引薦,得以拜會閻京生兄,開始為戰研撰文,最初為撰稿人之一,而後為主筆、副主編。四五年間,參與了全部三十余冊刊物中超過半數的編撰工作,得償夙心往志。放翁雲,紙上得來終覺淺,年輕時經歷過從愛者到任事者的漸變,體味過數年焚膏繼晷撰稿的艱辛,感慨過歷史繆斯克利俄(Clio)質樸而莊嚴的魅力,對世事與人生自會有不尋常的觀感。
我們生活在廣義的和平時代。上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六十余年前的舊聞,發達的傳媒則將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日常發生的一切包裝為可資獵奇的肥皂劇。似乎和平本屬天經地義,戰爭倒是不多見的病態。然而我們終究無法否認,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是經由流血的獨立造就的,同樣由戰爭塑造的還有現存的國界及版圖。在人類標榜“科學”與“理性”的時代來臨後,戰爭的殘酷性反而顯得愈加突出,造成的破壞也更為恐怖。而盡管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近六年國際軍火貿易總額卻仍在直線上升。人類陸續征服過天花、結核病與脊髓灰質炎,但在可見的歲月里,我們仍必須適應在一個時時有戰爭的世界上生存——這便是閱讀與思考戰爭的起因。
我不敢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小書足以使人“得到關于過去的正確知識,借以預見未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22)。它僅僅是一種助產術,旨在喚起關于正見的思索,以便讓人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作為持劍武士與和平召喚者雙重角色的人類自身。在此,我願以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在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戰史》中的結語為本序作結︰
“如果說對日戰爭的勝利除卻變更了國際均勢外還有些別的內涵的話,那便是始自希臘的永恆價值與恆常道德的復歸。這些信條常遭折損,當人們為生存拼殺時,往往對其視而不見。但人類終將復歸于斯,且誠然復歸于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偉大饋贈——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之權。”
劉怡
2010年春于西壩河
無人能確定人類第一場戰爭發端于何時。它早于農耕文明,早于部落社會,甚至早于“戰爭”這個概念本身。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西方傳統中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和第一部政治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是關于戰爭問題的,而中國春秋戰國時的百家中也有“兵家”一門。不朽的希臘人修昔底德還著重指出,戰爭是一種如此巨大的運動——一種力量和財富的頂峰在其中漸趨消耗殆盡的運動,它的對立面“和平”則是一種靜止。
我們應當這樣理解這種運動︰當一場戰爭開始後,所有日常生活的規則、範疇、組織和秩序都會退場,由戰爭本身來充當至高無上的立法者。最驚人的勇氣、最可貴的忠誠、最殘忍的暴虐、最廉價的犧牲,都會在其中一一展現,並一次次地超越自身。當我們簡單地把人視作理性的支配物、視作“文明”的代表者時,戰爭以最怪異的方式提醒道︰還存在著差異如此之大的“另一種手段”,並且不受控制。也正是在這種不受控制的非常態中,我們重新獲得對人之可能性的認識,並將其應用到作為“常態”的和平狀態中。無怪乎托爾斯泰要以這樣一組二元對立的概念作為他最偉大作品的標題——《戰爭與和平》。
與這種“可能”相對,我們也從戰爭中看到了人之“不可能”。精明的戰略算計往往為突發的偶然狀況所破壞,未來失敗的陰影時時隱匿于當下勝利的榮耀中。“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而人們依舊不肯放棄駕馭它的努力。戰爭如同最宏大的希臘悲劇,在最激烈的踫撞中展現命運之無常,人之偉大與渺小。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說法,暴力一激情、不確定性一偶然性(“摩擦”)、政治目的一理性規劃乃是三位一體的,它們共同構成戰爭之神的全貌。此時之人則有如親見耶穌的羅馬百夫長,于敬畏中油然嘆出︰“我亦是權下之人。”
戰爭是這樣一種“可能”與“不可能”的混合體,以至于我們不可能脫離它來理解人類生活的整體。相反,只有對戰爭事務進行廣泛的研讀,才能獲致關于人類生活的完整知識。孫子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從第一期《戰爭史研究》面世到現在,已然七年矣。七年前,國內民間軍事刊物的開創人陳樸先生為戰研厘定了辦刊主旨與題材特色,即以歷史眼光與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在關涉技術、戰史、人物、戰略等戰爭問題諸層次文章的撰述中,增進讀者對軍事和歷史研究的興趣,尤其要杜絕簡單化、片面化的“唯軍事論”、“唯武器論”思維。有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海量新資訊的流通,特別是海內外民間軍事愛好者依托電子社區展開的廣泛交流討論,《戰爭史研究》在贏得一批忠實讀者的同時,自身的辦刊質量也不斷地再上台階,躋身于國內有影響力的軍事歷史類書刊之列。
慮及戰爭研究在西方史學界尤其是歐洲政治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戰爭史研究》也將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與沖突歷史上。針對中國讀者興趣濃厚的近代中日關系及日本海軍發展史,戰研推出了“明治以來的日本與日本海軍”系列連載,詳盡地敘述舊日本海軍的裝備、戰略、其與國家政治的關系及興衰演化的全過程,反響熱烈。而由戰研首創的”近世的小國與戰爭”專題文章,圍繞近兩個世紀以來沖突多發的敏感國家與地區(如南斯拉夫、伊朗、以色列等),從軍事視角檢視這些地區的歷史變遷,縱論與之相關的內政、外交、經濟、民族、宗教等諸種要素,在增進讀者閱讀趣味、開闊歷史眼界的同時,也使人推古及今,獲致“窮存亡之際,通興衰之變”的功效。
《戰爭史研究叢書》,精選《戰爭史研究》創刊七年來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及專題,依內容的不同編為七卷︰三種小國戰爭專題及《塞爾維亞的輪回》是戰研“近世的小國與戰爭”系列文章的精選,從巴爾干、波斯灣講到東北亞、南美洲,其中“近世的泰國與戰爭”、“近世的海地與戰爭”等章節為國內首次刊載。《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們》是近世歐洲幾位傳奇軍人的傳記,國內讀者耳熟但未必能詳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等均列入其中。《被遺忘的較量》屬于“歷史群像“系列,對納粹黃金、原子彈發明、1944年華沙起義等軍事史上極富傳奇性但又疑竇重重的事件做了詳盡的敘述和分析。《武神與將軍》則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的“二戰”時期德國內部抵抗運動史。閱讀過這一百余萬字的選文後,相信讀者會對歷史上的戰爭有一番全新的觀感。
就我個人而言,《戰爭史研究>遠不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種感情。在它初生之時,我是它的讀者,如同許多熱心國防問題、貪婪地找尋一切相關書籍來閱讀的年輕 人一樣,翹首期待著每一期雜志。也因為它在高三的艱難歲月中帶來的慰藉,我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國際政治系,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對戰爭事務的關注。嗣後蒙前輩章騫先生引薦,得以拜會閻京生兄,開始為戰研撰文,最初為撰稿人之一,而後為主筆、副主編。四五年間,參與了全部三十余冊刊物中超過半數的編撰工作,得償夙心往志。放翁雲,紙上得來終覺淺,年輕時經歷過從愛者到任事者的漸變,體味過數年焚膏繼晷撰稿的艱辛,感慨過歷史繆斯克利俄(Clio)質樸而莊嚴的魅力,對世事與人生自會有不尋常的觀感。
我們生活在廣義的和平時代。上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六十余年前的舊聞,發達的傳媒則將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日常發生的一切包裝為可資獵奇的肥皂劇。似乎和平本屬天經地義,戰爭倒是不多見的病態。然而我們終究無法否認,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是經由流血的獨立造就的,同樣由戰爭塑造的還有現存的國界及版圖。在人類標榜“科學”與“理性”的時代來臨後,戰爭的殘酷性反而顯得愈加突出,造成的破壞也更為恐怖。而盡管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近六年國際軍火貿易總額卻仍在直線上升。人類陸續征服過天花、結核病與脊髓灰質炎,但在可見的歲月里,我們仍必須適應在一個時時有戰爭的世界上生存——這便是閱讀與思考戰爭的起因。
我不敢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小書足以使人“得到關于過去的正確知識,借以預見未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22)。它僅僅是一種助產術,旨在喚起關于正見的思索,以便讓人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作為持劍武士與和平召喚者雙重角色的人類自身。在此,我願以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在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戰史》中的結語為本序作結︰
“如果說對日戰爭的勝利除卻變更了國際均勢外還有些別的內涵的話,那便是始自希臘的永恆價值與恆常道德的復歸。這些信條常遭折損,當人們為生存拼殺時,往往對其視而不見。但人類終將復歸于斯,且誠然復歸于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偉大饋贈——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之權。”
劉怡
2010年春于西壩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