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里,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
創新讓我們“賺生產的錢”!開放的市場讓我們“賺世界的錢”!證券投資讓我們“賺未來的錢”!
“年度財經圖書大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為您解讀財富創造的根本!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最“地大物博”的國家並不一定擁有最多的財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財富創造的制度機制及與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創新體系,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錢”。
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以今昔對比和中外對比雄辯地證明了幾點︰勤勞只能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而創造財富有三個維度“深度”、“廣度”、“長度”。這三種維度分別對應“勤勞和技術創新引發的單位時間生產率的上升”、“市場開放導致單位物品價值量上升”以及“良好的證券市場將未來收入現期化”。而三大條件的實現,則有賴于明晰的產權保護和開放的市場體系。這三大條件一起實現,才能使財富的創造最大化。
陳志武︰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2000年,在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中,名列第202位(在前1000名中,僅有19人來自中國)。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1990年獲得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博士學位,1995年獲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1998年創辦Value Engine(價值引擎)公司,2001年與兩個合伙人創辦了Zebra對沖基金公司。
先後出版了《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奮》、《金融的邏輯》、《24堂財富課》、《陳志武說中國經濟》等著作,其中《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獲年度財經圖書大獎,並被多家媒體推薦為當年最值得珍藏的財經圖書。
主要研究方向︰市場監管、資本市場、證券投資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財務與組織戰略、股票定價等。
目錄
自序
歷史與財富
資本全球化的奇跡
施正榮為什麼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數”說“改革開放”165年
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崛起
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
制度與財富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
什麼妨礙我們創業?
農業發展的極限
太平洋貿易能否帶來長久繁榮?
貿易保護主義會把中國帶回哪里?
印度比中國強在哪里?
產權與財富
以楊小凱的思路理解產權保護
國營,還是“還產于民”?
國有制和政府管制真能促進平衡發展嗎?收入機會的政治經濟學?
為什麼產權明晰可減少環境污染?
農村土地所有權明晰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
私人產權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基礎
不能以房產調控名義攝取私人產權
開放與財富
跨國產權秩序的歷史變遷
全球化下的中國選擇︰“單極”還是“多極”秩序?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跨國”?
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
致謝
歷史與財富
資本全球化的奇跡
施正榮為什麼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數”說“改革開放”165年
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崛起
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
制度與財富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
什麼妨礙我們創業?
農業發展的極限
太平洋貿易能否帶來長久繁榮?
貿易保護主義會把中國帶回哪里?
印度比中國強在哪里?
產權與財富
以楊小凱的思路理解產權保護
國營,還是“還產于民”?
國有制和政府管制真能促進平衡發展嗎?收入機會的政治經濟學?
為什麼產權明晰可減少環境污染?
農村土地所有權明晰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
私人產權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基礎
不能以房產調控名義攝取私人產權
開放與財富
跨國產權秩序的歷史變遷
全球化下的中國選擇︰“單極”還是“多極”秩序?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跨國”?
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
致謝
序
財富是個永恆的話題。在我的老家湖南,大部分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甚至把老少留在家鄉,自己出外打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只能獲得一份糊口的收入,沒有剩余財富,在溫飽的邊緣上活著。而在世界另一個半球的美國,比爾‧蓋茨每天也早出晚歸,但他不僅吃住都不愁,而且財富超過500億美元,即使他什麼都不做,每年的投資收入也有50億美元或更多!財富水平為什麼這麼千差萬別?難道剝削真的是貧富差距的根源?在今天的世界里,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往返決定性因素?是否還要堅持“勤勞致富”?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就會令人著迷,而且永遠會令人著迷。在這本書中,我們就談談財富這個話題。
今天,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的確是史無前例的高。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估算,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世界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從444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為基準)上升到900美元,花了1880年才增加了1倍;而從1880年到1998年,世界人均GDP卻增加了5倍多,從900美元上升到5800美元。中國的經歷也類似,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國人均GDP從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2000年沒變!盡管從那以後中國社會動亂不斷,但隨著晚清洋務運動的深入,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實際購買力為準),也增加了近5倍。
財富創造力今非昔比
當然,這些GDP數字可能太抽象。我們不妨從三個具體角度來看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發生了質變。我們中國人喜歡說“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足。既然這樣,乾隆時期朝廷應該非常富有,國家也應該很強盛吧?我們不妨算算當時朝廷到底有多少錢。乾隆中期的1766年,朝廷歲收為4937萬兩銀子,按照今天1公斤銀子為3600元的價格算,相當于今天的11.4億美元,這數字當然很大,大得能讓人暈倒!不過,這種收入規模可能會讓農業社會的人暈倒,但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這個數字雖然也大,但不會大到暈倒的程度,因為今天一家民營公司的收入可能就比這多。以施正榮2001年創辦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為例,雖然公司才10歲,但其2007年的銷售收入已高達14億美元,也就是說,2007年一個施正榮控制的收入就超過了當年乾隆皇帝所支配的收入!我不是要比較施正榮和乾隆皇帝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誰更成風,那不是我的興趣點所在,我更關心的是今天的財富和收入創造力是多麼高,一家民營企業的歲收就超過當年盛世時期整個朝廷的歲收,更何況中國今天有數千家像無錫尚德這樣的民營企業、上萬家同樣或更大規模的國有企業。
其次,普通人的真實收入也翻了幾番。倫敦經濟學院的馬德斌教授和五位同人對1769年清政府匯輯的《物料價值則例》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歷史檔案館作過仔細研究。總之,相對于乾隆盛世時期,今天中國人的真實收入翻了幾番。
最後,不僅收入的“量”有巨變,而且生活內容和品質也發生了巨變。乾隆時期,普通人的消費開支中75%的錢花在食物上,這是為了生存、填飽肚子,等于一天忙到晚就是為了活下去。而今天北京人只將30.5%的開支花在吃上面。更何況,今天許多消費是240年前所沒有的,比如手機、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電腦、電燈、電視等。當年,在全中國,乾隆皇帝可能生活得最舒適,但再怎麼舒適,夏天沒有空調,冬天沒有暖氣。即使有8個人、16個人給他抬轎子,也沒有今天坐轎車那麼平穩。
空調技術和交通技術也使我們的食物結構不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南方人不用等到秋天、冬天才能吃到蘋果,北方人也不用等到夏天去了廣東才能吃到荔枝。1986~1990年,我在耶魯讀書期間,有一位廣州來的同學,他每次拿起蘋果就流淚。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他母親生重病住院,有一天突然間她想吃蘋果,而且非要吃不可。他這個孝順兒子在大夏天,跑遍整個廣州城都沒能找到蘋果。這件事給他留下了一輩子的遺憾。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不要說在廣州,就連全國各地的小鎮上,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都能買到蘋果,未來的孝子不用再為找不到蘋果而痛苦了。資本全球化不僅促進了收入增加,而且大大擴充了生活、消費的種類與空間。
……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就會令人著迷,而且永遠會令人著迷。在這本書中,我們就談談財富這個話題。
今天,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的確是史無前例的高。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估算,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世界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從444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為基準)上升到900美元,花了1880年才增加了1倍;而從1880年到1998年,世界人均GDP卻增加了5倍多,從900美元上升到5800美元。中國的經歷也類似,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國人均GDP從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2000年沒變!盡管從那以後中國社會動亂不斷,但隨著晚清洋務運動的深入,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實際購買力為準),也增加了近5倍。
財富創造力今非昔比
當然,這些GDP數字可能太抽象。我們不妨從三個具體角度來看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發生了質變。我們中國人喜歡說“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足。既然這樣,乾隆時期朝廷應該非常富有,國家也應該很強盛吧?我們不妨算算當時朝廷到底有多少錢。乾隆中期的1766年,朝廷歲收為4937萬兩銀子,按照今天1公斤銀子為3600元的價格算,相當于今天的11.4億美元,這數字當然很大,大得能讓人暈倒!不過,這種收入規模可能會讓農業社會的人暈倒,但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這個數字雖然也大,但不會大到暈倒的程度,因為今天一家民營公司的收入可能就比這多。以施正榮2001年創辦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為例,雖然公司才10歲,但其2007年的銷售收入已高達14億美元,也就是說,2007年一個施正榮控制的收入就超過了當年乾隆皇帝所支配的收入!我不是要比較施正榮和乾隆皇帝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誰更成風,那不是我的興趣點所在,我更關心的是今天的財富和收入創造力是多麼高,一家民營企業的歲收就超過當年盛世時期整個朝廷的歲收,更何況中國今天有數千家像無錫尚德這樣的民營企業、上萬家同樣或更大規模的國有企業。
其次,普通人的真實收入也翻了幾番。倫敦經濟學院的馬德斌教授和五位同人對1769年清政府匯輯的《物料價值則例》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歷史檔案館作過仔細研究。總之,相對于乾隆盛世時期,今天中國人的真實收入翻了幾番。
最後,不僅收入的“量”有巨變,而且生活內容和品質也發生了巨變。乾隆時期,普通人的消費開支中75%的錢花在食物上,這是為了生存、填飽肚子,等于一天忙到晚就是為了活下去。而今天北京人只將30.5%的開支花在吃上面。更何況,今天許多消費是240年前所沒有的,比如手機、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電腦、電燈、電視等。當年,在全中國,乾隆皇帝可能生活得最舒適,但再怎麼舒適,夏天沒有空調,冬天沒有暖氣。即使有8個人、16個人給他抬轎子,也沒有今天坐轎車那麼平穩。
空調技術和交通技術也使我們的食物結構不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南方人不用等到秋天、冬天才能吃到蘋果,北方人也不用等到夏天去了廣東才能吃到荔枝。1986~1990年,我在耶魯讀書期間,有一位廣州來的同學,他每次拿起蘋果就流淚。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他母親生重病住院,有一天突然間她想吃蘋果,而且非要吃不可。他這個孝順兒子在大夏天,跑遍整個廣州城都沒能找到蘋果。這件事給他留下了一輩子的遺憾。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不要說在廣州,就連全國各地的小鎮上,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都能買到蘋果,未來的孝子不用再為找不到蘋果而痛苦了。資本全球化不僅促進了收入增加,而且大大擴充了生活、消費的種類與空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