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是在建立什麼樣的網站或web應用,讓用戶之間產生良好交互都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你的目標在于讓用戶熱烈談論你的應用,邀請好友訪問它,抱怨它,贊美它,從方方面面來分析它。設計階段就要牢記這些目標,讓社會交互幫你引導用戶注冊,吸引他們不斷地回頭光顧,並主動介紹其他人也來使用它。
社會化web設計不只是增添新功能,還必須深入理解用戶的社會交互,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為方便這種交互鋪平道路。這是決定網站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錄
第1 章 社會化web 崛起
1.1 亞馬遜效應
1.2 社會化web
1.3 小結
第2 章 社會化web 設計框架 21
2.1 aof 方法
2.2 專注首要活動
2.3 識別社會化交互對象
2.4 選擇核心功能集
2.5 小結
第3 章 坦誠對話
3.1 日漸增大的隔閡
3.2 d 公司本來可以怎麼做
3.3 坦誠對話的價值
3.4 堅持坦誠對話
3.5 針對特定人群以獲得關注
3.6 正面回應負面反饋以保持關注
3.7 d 公司也變好了
3.8 賣方當心
3.9 小結
第4 章 注冊流程設計
4.1 他們在想什麼
4.2 注冊門檻
4.3 保持簡潔︰新聞寫作法
4.4 降低注冊阻力
4.5 小結
第5 章 持續使用設計
5.1 為何使用
5.2 實現身份管理
5.3 彰顯個性
5.4 利用互惠心理
5.5 形成聲譽機制
5.6 促進成就感
5.7 提供掌控感
5.8 傳達擁有感
5.9 突出期望行為
5.10 培養群體歸屬感
5.11 小結
第6 章 群體智慧設計
6.1 復雜自適應系統
6.2 初始行為
6.3 整合顯示
6.4 反饋
6.5 杠桿點
6.6 小結
第7 章 分享設計
7.1 兩種分享
7.2 分享行為
7.3 小結
第8 章 漏斗分析法
8.1 漏斗視圖
8.2 分析過程
8.3 需要注意的問題
8.4 恰當的指標
8.5 小結
1.1 亞馬遜效應
1.2 社會化web
1.3 小結
第2 章 社會化web 設計框架 21
2.1 aof 方法
2.2 專注首要活動
2.3 識別社會化交互對象
2.4 選擇核心功能集
2.5 小結
第3 章 坦誠對話
3.1 日漸增大的隔閡
3.2 d 公司本來可以怎麼做
3.3 坦誠對話的價值
3.4 堅持坦誠對話
3.5 針對特定人群以獲得關注
3.6 正面回應負面反饋以保持關注
3.7 d 公司也變好了
3.8 賣方當心
3.9 小結
第4 章 注冊流程設計
4.1 他們在想什麼
4.2 注冊門檻
4.3 保持簡潔︰新聞寫作法
4.4 降低注冊阻力
4.5 小結
第5 章 持續使用設計
5.1 為何使用
5.2 實現身份管理
5.3 彰顯個性
5.4 利用互惠心理
5.5 形成聲譽機制
5.6 促進成就感
5.7 提供掌控感
5.8 傳達擁有感
5.9 突出期望行為
5.10 培養群體歸屬感
5.11 小結
第6 章 群體智慧設計
6.1 復雜自適應系統
6.2 初始行為
6.3 整合顯示
6.4 反饋
6.5 杠桿點
6.6 小結
第7 章 分享設計
7.1 兩種分享
7.2 分享行為
7.3 小結
第8 章 漏斗分析法
8.1 漏斗視圖
8.2 分析過程
8.3 需要注意的問題
8.4 恰當的指標
8.5 小結
序
簡而言之,這本書就是——大白話。沒什麼高深的理論,每個現象、每個方法看起來都理所當然,似乎不必大費周章地寫一本書來加以說明。
這就是魔法——它把“產品設計”這個復雜、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話題組織成體系,點化成了大白話。這種魔法,我在Steve Krug的名作《點石成金》(Don ? Make Me Think)中就見識過。我想,魔法的秘訣之一在于觀察視角︰從人的Jb理出發,觀察產品設計。讀這本書的人就像是在讀自己的心聲——“啊!沒錯,我也有這種感覺!”之後再來看針對這種心理的設計思路,豈有不理所當然的?
我從在大學做BBS技術站長開始就一直跟社區產品折騰,從版聊到爆吧到博客互踩、微博互听,見過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用戶行為。看得多了,越來越覺得用戶不可捉摸。而從本書的視角看,用戶行為千奇百怪,其背後的動機卻是穩定一致的——互惠心理、榮譽感、群體歸屬感……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他們跟我們沒什麼不同,沒那麼不可捉摸。了解了這些深層動機,再看到“奇怪”的用戶行為,我們也許能夠會心一笑,理解用戶,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所以,對我來說,讀這本書是一次重新發現之旅。我以一個新的、又是最自然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經歷過的產品,回味發現過的每一個古賢現象,反思每一個設計決策,擁有了許多有趣的新發現。
翻譯其實就是最細致的品讀,翻譯工作也是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本書引用的資料極廣,從IT行業經典文章到流行事件,從《影響力》到《大教堂與市集》。我也跟隨這些引用閱讀了許多優秀的文章,接觸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話題,光是純粹閱讀的快樂就讓人回味不已。
簡而言之,這本書就是——大白話。沒什麼高深的理論,每個現象、每個方法看起來都理所當然,似乎不必大費周章地寫一本書來加以說明。
這就是魔法——它把“產品設計”這個復雜、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話題組織成體系,點化成了大白話。這種魔法,我在Steve Krug的名作《點石成金》(Don ? Make Me Think)中就見識過。我想,魔法的秘訣之一在于觀察視角︰從人的Jb理出發,觀察產品設計。讀這本書的人就像是在讀自己的心聲——“啊!沒錯,我也有這種感覺!”之後再來看針對這種心理的設計思路,豈有不理所當然的?
我從在大學做BBS技術站長開始就一直跟社區產品折騰,從版聊到爆吧到博客互踩、微博互听,見過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用戶行為。看得多了,越來越覺得用戶不可捉摸。而從本書的視角看,用戶行為千奇百怪,其背後的動機卻是穩定一致的——互惠心理、榮譽感、群體歸屬感……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他們跟我們沒什麼不同,沒那麼不可捉摸。了解了這些深層動機,再看到“奇怪”的用戶行為,我們也許能夠會心一笑,理解用戶,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所以,對我來說,讀這本書是一次重新發現之旅。我以一個新的、又是最自然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經歷過的產品,回味發現過的每一個古賢現象,反思每一個設計決策,擁有了許多有趣的新發現。
翻譯其實就是最細致的品讀,翻譯工作也是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本書引用的資料極廣,從IT行業經典文章到流行事件,從《影響力》到《大教堂與市集》。我也跟隨這些引用閱讀了許多優秀的文章,接觸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話題,光是純粹閱讀的快樂就讓人回味不已。
Joshua是在2008年寫作這本書的。在互聯網行業,兩年是個很長的時間,整個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兩年時間沒有使這本書落伍,反而讓它變得更加有趣︰我們可以從行業和書中案例兩年來的變化.審硯、驗證本書觀點,從而有更深的體會。 行業瞬息萬變,書中的方法是否依然適用?相信看過本書後,各位讀者都能有自己的結論。
听說我在翻譯這本書,不少朋友都感到很奇怪︰一個開發者來翻譯產品設計的書?我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合適,技術、產品與人的互動實在讓人著迷,不信看看本書第6章“群體智慧設計”,你的感覺會特別明顯。所以,我也強烈推薦技術開發者來閱讀本書。
這本書的翻譯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許多人參與了本書的審閱,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我要感謝圖靈公司為本書譯稿把第一道關的李松峰大哥,以及參與全書各部分審閱的鄺聖凱、陳煜、黃嘉欣、黃卓賢等同學。
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無法完成這個工作。
我還要感謝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幫我指正譯文中的錯漏!
這就是魔法——它把“產品設計”這個復雜、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話題組織成體系,點化成了大白話。這種魔法,我在Steve Krug的名作《點石成金》(Don ? Make Me Think)中就見識過。我想,魔法的秘訣之一在于觀察視角︰從人的Jb理出發,觀察產品設計。讀這本書的人就像是在讀自己的心聲——“啊!沒錯,我也有這種感覺!”之後再來看針對這種心理的設計思路,豈有不理所當然的?
我從在大學做BBS技術站長開始就一直跟社區產品折騰,從版聊到爆吧到博客互踩、微博互听,見過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用戶行為。看得多了,越來越覺得用戶不可捉摸。而從本書的視角看,用戶行為千奇百怪,其背後的動機卻是穩定一致的——互惠心理、榮譽感、群體歸屬感……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他們跟我們沒什麼不同,沒那麼不可捉摸。了解了這些深層動機,再看到“奇怪”的用戶行為,我們也許能夠會心一笑,理解用戶,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所以,對我來說,讀這本書是一次重新發現之旅。我以一個新的、又是最自然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經歷過的產品,回味發現過的每一個古賢現象,反思每一個設計決策,擁有了許多有趣的新發現。
翻譯其實就是最細致的品讀,翻譯工作也是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本書引用的資料極廣,從IT行業經典文章到流行事件,從《影響力》到《大教堂與市集》。我也跟隨這些引用閱讀了許多優秀的文章,接觸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話題,光是純粹閱讀的快樂就讓人回味不已。
簡而言之,這本書就是——大白話。沒什麼高深的理論,每個現象、每個方法看起來都理所當然,似乎不必大費周章地寫一本書來加以說明。
這就是魔法——它把“產品設計”這個復雜、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話題組織成體系,點化成了大白話。這種魔法,我在Steve Krug的名作《點石成金》(Don ? Make Me Think)中就見識過。我想,魔法的秘訣之一在于觀察視角︰從人的Jb理出發,觀察產品設計。讀這本書的人就像是在讀自己的心聲——“啊!沒錯,我也有這種感覺!”之後再來看針對這種心理的設計思路,豈有不理所當然的?
我從在大學做BBS技術站長開始就一直跟社區產品折騰,從版聊到爆吧到博客互踩、微博互听,見過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用戶行為。看得多了,越來越覺得用戶不可捉摸。而從本書的視角看,用戶行為千奇百怪,其背後的動機卻是穩定一致的——互惠心理、榮譽感、群體歸屬感……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他們跟我們沒什麼不同,沒那麼不可捉摸。了解了這些深層動機,再看到“奇怪”的用戶行為,我們也許能夠會心一笑,理解用戶,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所以,對我來說,讀這本書是一次重新發現之旅。我以一個新的、又是最自然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經歷過的產品,回味發現過的每一個古賢現象,反思每一個設計決策,擁有了許多有趣的新發現。
翻譯其實就是最細致的品讀,翻譯工作也是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本書引用的資料極廣,從IT行業經典文章到流行事件,從《影響力》到《大教堂與市集》。我也跟隨這些引用閱讀了許多優秀的文章,接觸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話題,光是純粹閱讀的快樂就讓人回味不已。
Joshua是在2008年寫作這本書的。在互聯網行業,兩年是個很長的時間,整個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兩年時間沒有使這本書落伍,反而讓它變得更加有趣︰我們可以從行業和書中案例兩年來的變化.審硯、驗證本書觀點,從而有更深的體會。 行業瞬息萬變,書中的方法是否依然適用?相信看過本書後,各位讀者都能有自己的結論。
听說我在翻譯這本書,不少朋友都感到很奇怪︰一個開發者來翻譯產品設計的書?我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合適,技術、產品與人的互動實在讓人著迷,不信看看本書第6章“群體智慧設計”,你的感覺會特別明顯。所以,我也強烈推薦技術開發者來閱讀本書。
這本書的翻譯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許多人參與了本書的審閱,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我要感謝圖靈公司為本書譯稿把第一道關的李松峰大哥,以及參與全書各部分審閱的鄺聖凱、陳煜、黃嘉欣、黃卓賢等同學。
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無法完成這個工作。
我還要感謝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幫我指正譯文中的錯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