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國家現行的多種規範和標準為依據,對建築電氣設計中的常見及疑難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解析了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措施。全書共分十一章。主要內容包括︰電氣設計說明、10/0.4KV變配電系統、供配電系統、正常照明與應急照明系統、防雷接地系統及安全用電措施、線纜選擇及敷設、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綜合布線系統、其他智能化系統、電氣節能與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人防工程電氣設計等11個方面,共涉及的問題240余個。
本書圖文並茂、內容新穎,覆蓋面廣、針對性強,是從事建築電氣設計、施工圖紙審查、注冊電氣工程師備考;建設管理、施工安裝、工程監理人員的實用參考書。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教學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電氣設計說明
第二章 10/0.4kv變配電系統
第三章 供配電系統
第四章 正常照明與應急照明系統
第五章 防雷接地系統及安全用電措施
第六章 線纜選擇及敷設
第七章 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
第八章 綜合布線系統
第九章 其他智能化系統
第十章 電氣節能與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第十一章 人防工程電氣設計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二章 10/0.4kv變配電系統
第三章 供配電系統
第四章 正常照明與應急照明系統
第五章 防雷接地系統及安全用電措施
第六章 線纜選擇及敷設
第七章 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
第八章 綜合布線系統
第九章 其他智能化系統
第十章 電氣節能與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第十一章 人防工程電氣設計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革開放令神州大地春潮涌動、生機勃發,如火如茶的經濟建設使中國建築得以書寫世紀神話。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當代中國建築工程師們欣逢盛世,有幸參與規模空前、方興未艾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並見證著中國建築的發展傳奇。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建築電氣就是這一樂章中跳躍、靈動的音符。電氣照明點亮樓宇的英姿、電力能源傳送設備的活力、智能化系統賦予大廈靈魂與智慧。因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現代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並迅速滲透到建築和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時代已毋庸置疑地把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技術從建築“配角”位置推向前台。于是,一幢幢洋溢時代氣息的智能建築、綠色建築拔地而起、一片片溫馨舒適的智能小區、生態家園應運而生。可以說,從來沒有任何時候像現在這樣,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技術如此深刻地影響著建築的功能和品質,如此全面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五十八載風雨途,改革寫滿前行路。我院誕生于1952年10月1日,伴隨共和國一同成長。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搏擊,我院牢牢抓住歷史機遇,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由武漢挺進全國、由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由地方設計院躋身國家“百強”院。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3年進入由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和中國《建築時報》共同評定的“中國承包商和工程設計企業雙60強”。58年來,我院已完成數十個國內外城鎮規劃設計、7000多萬平方米國內外建築設計。設計活動遍及全國,遠達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20多個國家,並與美、日、德、奧、英、俄、法、意、新(加坡)等國及港澳地區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
全院電氣專業整體實力緊隨我院的發展而快速壯大。多年來,院電氣專業技術人員經歷了一個個大型復雜項目的錘煉與洗禮,已成為奮戰在我院設計生產和科研創新主陣地的生力軍。
這支隊伍的領軍人物即是本書作者李蔚。他帶領大家勇挑重擔、克難制勝,急而重的任務壓不倒他們,難而新的技術嚇不倒他們。如華中地區在建第一高樓“葛洲壩國際商業廣場”(建築面積27萬,建築高度355m,地上69層、地下2層)、華中地區第一個特大型體育建築“武漢體育中心”(6萬人體育場、1.2萬人體育館、0.4萬人游泳館)、西南地區第一個特大型鐵路樞紐客站“貴陽北站”(建築面積13萬m2)等項目,建築功能復雜、使用要求龐雜、技術疑難眾多,需要設計團隊全力以赴、攻克難關;我院中標承接的“加蓬共和國參議院大廈”、“莫桑比克國家體育場”、“埃及中文學校”等一大批中國政府重點援外項目,在地域適應性、技術適用性、設計精細化等方面,對電氣專業的要求遠遠高于國內項目。類似的設計難度大、時間緊、任務重的大型復雜項目不勝枚舉,李蔚與大家並肩作戰,技術攻堅、全力突破,在壓力中奮進、在挑戰中成長,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
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專業團隊深入研究大型復雜公共建築的供配電系統;積極研發太陽能光伏發電、綠色照明等節能與環保新技術;時刻跟蹤電氣前沿技術在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孜孜以求于新技術的設計應用,不斷致力于提高設計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
厚積薄發。李蔚在投身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的同時,特別注重探究技術疑難、總結設計規律,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認識,形成學術論文、報告或專著。本書即是他多年設計經驗、創新成果的結晶。書中既有對建築電氣設計中10多個系統、240多個常見及疑難問題的深入解析,也有對太陽能光伏發電、新型綠色光源、智能照明、太陽光光縴導人照明、模糊控制技術、諧波治理、冷熱電三聯供、清潔電纜等電氣節能與環保新技術的全面分析與應用指導。給我印象極深的是,本書對“第三代光伏發電”、“光縴導人照明”等電氣前沿技術給予了充分關注,體現了作者“安全、低碳、創新”的設計理念與實踐追求,相信本書對建築電氣行業的從業者必有裨益。
大浪淘沙、強者生存,技海無涯、不進則退。建築電氣技術的飛速發展,令我們對新技術的探求須臾不敢懈怠、不敢止步。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續寫中國建築電氣技術的精彩華章!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建築電氣就是這一樂章中跳躍、靈動的音符。電氣照明點亮樓宇的英姿、電力能源傳送設備的活力、智能化系統賦予大廈靈魂與智慧。因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現代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並迅速滲透到建築和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時代已毋庸置疑地把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技術從建築“配角”位置推向前台。于是,一幢幢洋溢時代氣息的智能建築、綠色建築拔地而起、一片片溫馨舒適的智能小區、生態家園應運而生。可以說,從來沒有任何時候像現在這樣,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技術如此深刻地影響著建築的功能和品質,如此全面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五十八載風雨途,改革寫滿前行路。我院誕生于1952年10月1日,伴隨共和國一同成長。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搏擊,我院牢牢抓住歷史機遇,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由武漢挺進全國、由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由地方設計院躋身國家“百強”院。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3年進入由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和中國《建築時報》共同評定的“中國承包商和工程設計企業雙60強”。58年來,我院已完成數十個國內外城鎮規劃設計、7000多萬平方米國內外建築設計。設計活動遍及全國,遠達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20多個國家,並與美、日、德、奧、英、俄、法、意、新(加坡)等國及港澳地區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
全院電氣專業整體實力緊隨我院的發展而快速壯大。多年來,院電氣專業技術人員經歷了一個個大型復雜項目的錘煉與洗禮,已成為奮戰在我院設計生產和科研創新主陣地的生力軍。
這支隊伍的領軍人物即是本書作者李蔚。他帶領大家勇挑重擔、克難制勝,急而重的任務壓不倒他們,難而新的技術嚇不倒他們。如華中地區在建第一高樓“葛洲壩國際商業廣場”(建築面積27萬,建築高度355m,地上69層、地下2層)、華中地區第一個特大型體育建築“武漢體育中心”(6萬人體育場、1.2萬人體育館、0.4萬人游泳館)、西南地區第一個特大型鐵路樞紐客站“貴陽北站”(建築面積13萬m2)等項目,建築功能復雜、使用要求龐雜、技術疑難眾多,需要設計團隊全力以赴、攻克難關;我院中標承接的“加蓬共和國參議院大廈”、“莫桑比克國家體育場”、“埃及中文學校”等一大批中國政府重點援外項目,在地域適應性、技術適用性、設計精細化等方面,對電氣專業的要求遠遠高于國內項目。類似的設計難度大、時間緊、任務重的大型復雜項目不勝枚舉,李蔚與大家並肩作戰,技術攻堅、全力突破,在壓力中奮進、在挑戰中成長,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
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專業團隊深入研究大型復雜公共建築的供配電系統;積極研發太陽能光伏發電、綠色照明等節能與環保新技術;時刻跟蹤電氣前沿技術在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孜孜以求于新技術的設計應用,不斷致力于提高設計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
厚積薄發。李蔚在投身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的同時,特別注重探究技術疑難、總結設計規律,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認識,形成學術論文、報告或專著。本書即是他多年設計經驗、創新成果的結晶。書中既有對建築電氣設計中10多個系統、240多個常見及疑難問題的深入解析,也有對太陽能光伏發電、新型綠色光源、智能照明、太陽光光縴導人照明、模糊控制技術、諧波治理、冷熱電三聯供、清潔電纜等電氣節能與環保新技術的全面分析與應用指導。給我印象極深的是,本書對“第三代光伏發電”、“光縴導人照明”等電氣前沿技術給予了充分關注,體現了作者“安全、低碳、創新”的設計理念與實踐追求,相信本書對建築電氣行業的從業者必有裨益。
大浪淘沙、強者生存,技海無涯、不進則退。建築電氣技術的飛速發展,令我們對新技術的探求須臾不敢懈怠、不敢止步。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續寫中國建築電氣技術的精彩華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