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與房子:木構建築和它的故事

樹木與房子:木構建築和它的故事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張克群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11640799
  • ISBN13:9787111640790
  • 裝訂:平裝 / 32k / 13 x 19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清晰明瞭的講解、生動詼諧的語言,以樹木作比喻,解讀中國傳統木建築的主要構件及裝飾,講解了中國傳統木建築中有關基座、柱礎、梁、柱、屋頂、欄杆、斗拱、牛腿、雀替、門窗、獅子與龍的建築知識。小小一本書,帶你走近匠心獨運的中國古建築,領略中國傳統建築的精巧與魅力,發現深藏在其中的生動的曆史文化與智慧。
 

作者介紹

張克群,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受教于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先生。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家學淵源深厚,親友中名人輩出。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土。母親陸士嘉,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創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兒子高曉松,音樂製作人。女兒高曉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學博士。
 
 

目錄

第一章 樹根的變種——基座/ 001

第二章 柱礎/ 013

第三章 樹幹能幹什麼/ 023
1. 柱子/ 025
2. 大樑/ 031

第四章 大屋頂及其附屬/ 035
1. 曲面的屋頂和等級/ 037
2. 屋頂外面好熱鬧/ 051
3. 屋頂裡面有什麼/ 061

第五章 小樹枝和石頭的作用——欄杆、斗拱、
牛腿、雀替/ 063
1. 欄杆/ 065
2. 斗拱/ 074
3. 撐拱/ 083
4. 牛腿/ 087
5. 雀替/ 090

第六章 門窗/ 099
1. 院門/ 102
2. 房門/ 134
3. 窗/ 141

第七章 獅子和龍/ 147
1. 獅子只能守大門嗎/ 149
2. 龍和它的兒子們/ 161
3. 懸魚/ 170
參考文獻/ 172
後記/ 173
 

咱們老祖宗雖說偏愛詩人、畫家,但在老百姓的心裡,對工匠,尤其是木匠,是很尊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蓋房子的工匠基本是以木匠為主,加上瓦匠幫點忙。都說安居樂業,沒有居可安,怎麼樂業呀!沒有房子,上哪兒避風躲雨去呀!要不怎麼有關魯班的神話世世代代流傳極廣呢。詩人杜甫的破房子漏雨後,想起光寫詩是擋不了雨的,還是得有房子,遂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說起蓋房子,大家都知道,咱們的老八百輩祖宗原來是住在樹林子裡的,後來樹林子經常著火,還有吃人的野獸,只好搬到廣野裡,在地上挖個坑,縮在裡頭,一下雨就得被迫泡澡。想想老住坑裡也不是個事兒,還是得伸展開來睡覺,上面還得有東西遮風擋雨為好。於是房子便誕生了。開始為圖省事,還是住半地下(比如6800年前的陝西半坡村)。後來發現半地下也還是免不了被水淹,這才下定決心徹底跳出水坑,在地面上蓋房子。好在咱們的老老老祖宗在陝西、山西、河南,那裡雖然土多石頭少,但樹林子還是到處都有的,就地取材很方便,因此中國古代的建築,除了墳墓以外,絕大多數都是木結構的。

祖先們之所以對木結構情有獨鍾,一方面是自打步進入農耕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指著土地。衣有棉麻、食賴五穀,住呢,自然也是用土地奉獻給我們的樹木嘍。其二是周天子時期,把城市規劃、搭建房屋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以至後人不用費勁地去研究。蓋房子一類的事,既然有規矩可依,幾千年來照搬就得啦。師傅傳徒弟,徒弟傳徒孫,一代一代的沒多大變化。第三呢,木結構房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材料易找、施工神速、抗震性好。古代的君王們常常比著賽建宮殿並以此為榮。那速度可是很重要的!可當前朝被滅之後,他們又比賽燒宮殿。這就顯示出木結構的最大缺點來了:容易著火。這就是大量的古代建築沒能留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西元前540年,楚靈王上臺。登基伊始,他就在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大興土木。新的宮殿名章華宮,方圓40裡,宮殿及亭臺樓閣極其華麗,周圍環繞著低矮且灰突突的民居,以襯托宮殿的華美壯觀。整個宮殿當中築一高臺,台高30仞,名章華台。因為它太高了,要休息三次才能登上臺頂,又叫三休台。

遠在山西晉國的晉平公聽說了章華宮的事,跟眾大夫說:“楚國,能蓋個宮殿滿世界顯擺,咱晉國難道比不上他嗎?”部分人反對:“讓諸侯服,靠的是德行,不是宮室。楚國建章華宮,是件勞民傷財的事,國君何必學他呢。”晉平公不聽人勸,也建了座宮殿。它的面積雖然不如章華宮大,精美程度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現在,咱們就把這種帝王們爭先建造的木結構的建築掰開了揉碎了,從腳到頭細看一遍吧!

張克群
 
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一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回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恆。

從小媽媽對我們講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與詩——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尺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築,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媽媽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位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築癡迷一生。媽媽對中西建築融會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部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從小媽媽教我琴棋書畫,我學會了前三樣並且以此謀生,第四樣的笨拙導致我家迄今牆上的畫全是媽媽畫的。我喜歡她出人意表的隨意創造性。這也讓我在來家裡的客人們面前常常很有面子——“這畫真有意思,誰畫的?”“我媽畫的,哈哈!”

為媽媽的書寫序想必是每個做兒女的無上驕傲。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後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高曉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