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曾經說過,真正的哲學運思就像行進在人跡未到的林中小道上。當回首過往時,來此的蹤跡恐怕早已是依衡難尋,所剩下的惟有一個個孤零零的“路標”。匯集在本書中的十三篇論文,作為作者自己哲學學習和思考之路上的“路標”,讓我回憶起自已這十幾年來從北京到美國,再到香港,從讀書學習到教書研究,所走過的哲學運思之路。這一路上尋覓時的點點滴滴,其間雖不乏“山重水復疑無路”般的迷惘,但也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歡欣。只希望有興趣讀這些文章的朋友和讀者,能一同體會和分享這“同道”的“迷惘”與“歡欣”。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解釋、知識和存在
解釋的真與真的解釋
——利科爾的文本與解釋理論初探
知識與懷疑
——當代英美哲學關于知識本性的討論探析
走向澄明之境
——海德格爾之路
親臨存在與存在的親臨
——試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出發點
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社會存在論
——從“誰之在”分析中的“共在”概念談起
也談海德格爾“Ereignis”的中文翻譯和理解
第二部分 儒道今釋
老子的自然觀念︰自我的自己而然與他者的自己而然
道之為物︰海德格爾的“四方域”物論與老子的自然物論
“恆”與道的時間性
道德金律、恕忠之道與儒家倫理
系譜學的自我觀念與儒家的示範倫理學
道德本分與倫理道義的存在論根基
——從儒家女子孝養父母的本分談起
道德金律與普世倫理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 解釋、知識和存在
解釋的真與真的解釋
——利科爾的文本與解釋理論初探
知識與懷疑
——當代英美哲學關于知識本性的討論探析
走向澄明之境
——海德格爾之路
親臨存在與存在的親臨
——試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出發點
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社會存在論
——從“誰之在”分析中的“共在”概念談起
也談海德格爾“Ereignis”的中文翻譯和理解
第二部分 儒道今釋
老子的自然觀念︰自我的自己而然與他者的自己而然
道之為物︰海德格爾的“四方域”物論與老子的自然物論
“恆”與道的時間性
道德金律、恕忠之道與儒家倫理
系譜學的自我觀念與儒家的示範倫理學
道德本分與倫理道義的存在論根基
——從儒家女子孝養父母的本分談起
道德金律與普世倫理的可能性
序
記得最早和“解釋學”結緣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還在北大念書。熊偉先生訪問德國,後繞道美國參加北美海德格爾哲學年會歸來,我們幾個學生去看望先生。從先生那里得知,海德格爾在現今西方思想中的重要不僅在于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大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的現象學的嫡系傳人,也不僅在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風靡歐美的存在主義思潮的宗師,海德格爾的現實意義與重要性更在于他對整個西方文化中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同時導致全部西方現代性的“輝煌”與“危機”的哲學存在論傳統所作的刨根問底式的、批判性的重新解讀和詮釋。正是在這一f批判性的”,而且甚至經常是“革命性的”哲學解釋學中,海德格爾企圖探求一條化解西方現代性難題的線索和道路。
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問題,對我們這些當時處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北京的年輕學人們來說,就立即轉換為︰在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現代化、重新崛起的道路上,如何“批≠�性地”和“革命性地”重新解讀、詮釋和評價我們自身的文化和歷史傳統,以及這一重新解讀、詮釋和評價的存在論基礎是什麼?這一主導性的問題意識,不僅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中國思想學術界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大潮,並繼續體現在90年代的“學術”與“思想”的爭論里,而且它還更進一步地延伸至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的“自由左派”與“自由右派”的論辯中。本書所匯集的13篇論文主要是作者這些年來從比較哲學研究的角度圍繞這一問題所進行的思考。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為“解釋、知識和存在”,包括6篇文章。這一部分主要對西方當代哲學中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諸如海德格爾、利科爾以及諾齊克的關于存在、親在與真理、文本與解釋、知識與懷疑這些當代哲學知識論和解釋學的基本概念與命題,以及它們所由而出的存在論根基進行批評性的探討。應當說,這些文章構成全書討論的理論平台和背景。第二部分定名為“儒道今釋”,有7篇文章。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上半部分討論所建構的平台上,並在前面所述的問題意識的導引下,通過比較哲學的角度,對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哲學的一些基本思想進行重新的解讀和解釋。顯然,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為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通過這一重新解讀和解釋,希望嘗試性地揭示中國古老的、原初的哲學運思對處在全球化大潮中的、現今時代的人類生活及其發展所可能具有的現實意義。
……
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問題,對我們這些當時處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北京的年輕學人們來說,就立即轉換為︰在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現代化、重新崛起的道路上,如何“批≠�性地”和“革命性地”重新解讀、詮釋和評價我們自身的文化和歷史傳統,以及這一重新解讀、詮釋和評價的存在論基礎是什麼?這一主導性的問題意識,不僅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中國思想學術界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大潮,並繼續體現在90年代的“學術”與“思想”的爭論里,而且它還更進一步地延伸至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的“自由左派”與“自由右派”的論辯中。本書所匯集的13篇論文主要是作者這些年來從比較哲學研究的角度圍繞這一問題所進行的思考。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為“解釋、知識和存在”,包括6篇文章。這一部分主要對西方當代哲學中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諸如海德格爾、利科爾以及諾齊克的關于存在、親在與真理、文本與解釋、知識與懷疑這些當代哲學知識論和解釋學的基本概念與命題,以及它們所由而出的存在論根基進行批評性的探討。應當說,這些文章構成全書討論的理論平台和背景。第二部分定名為“儒道今釋”,有7篇文章。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上半部分討論所建構的平台上,並在前面所述的問題意識的導引下,通過比較哲學的角度,對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哲學的一些基本思想進行重新的解讀和解釋。顯然,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為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通過這一重新解讀和解釋,希望嘗試性地揭示中國古老的、原初的哲學運思對處在全球化大潮中的、現今時代的人類生活及其發展所可能具有的現實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