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和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探究企業成功的奧秘,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企業在關鍵的時刻作出了成功的決策。對此作者提出了戰略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的關系是基于選擇和結果的關系。
本書圍繞戰略決策過程特征與決策效果的關系這一中心問題,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一是戰略決策制定過程具有什麼特征?二是這些特征對決策效果有什麼樣的影響作用?三是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四是什麼樣的決策模式會提高決策效果?最後,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關于提高戰略決策效果的建議,包括理論基礎、方法論和管理實踐等方面。本書為企業和社會組織提升決策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決策科學發展的範式演進與主要理論
第三章 戰略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的作用機理
第四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相關案例研究
第五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實證設計
第六章 數據處理與假設檢驗
第七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系統模式與成果應用
附錄一 主要術語中英文對照
附錄二 半結構訪談提綱
附錄三 戰略決策過程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決策科學發展的範式演進與主要理論
第三章 戰略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的作用機理
第四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相關案例研究
第五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實證設計
第六章 數據處理與假設檢驗
第七章 戰略決策過程的系統模式與成果應用
附錄一 主要術語中英文對照
附錄二 半結構訪談提綱
附錄三 戰略決策過程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本書的作者劉麗珍,200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考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開始攻讀企業管理博士學位,2009年順利畢業。作為她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我從1990年開始,專門關注戰略領域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發現戰略實踐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決戰略動態推進過程中的決策問題,並自2005年左右開始將研究精力聚焦于此議題。劉麗珍到復旦大學後,也對戰略決策領域深感興趣,最終選定博士論文題目“戰略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的作用機制研究”,這就是本書的最初緣起。正是由于研究興趣所在,我也很高興借為本書寫序之機,就戰略決策相關問題談點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各位同仁討論批判之用。
按我個人看法,戰略管理以追求組織與個人“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為目標,通過弄清“外部環境、內部實力、使命偏好”三個前提假設,闡明“為何生、憑啥存、因何亡”之理論依據,回答“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三個實踐問題。企業戰略,從思維到行動,其核心就在于判斷與選擇,即決策過程,而體現在這一過程背後的指導原則和運作機制,也就是有關如何決策的決策,不妨稱為元決策,這是戰略決策關注的重點之所在。正因為如此,研究戰略決策過程,無論從理論概念還是實踐操作來看,都是一個重要而又相當困難的課題。對于這一點,從許多理論界前輩均曾深涉其中,但至今仍眾說紛紜,可以略見端倪。
首先,就現實操作而言,最優解永遠不可能得到。[1]通常認為,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理論上人們總是可以作出最優決策的。問題在于,人們內在追求的目標太多,所掌握的信息又太少,再加上時間、資源、精力有限,要做到“萬事俱備”、一切弄清後才行動,根本不可能。現實中,人們無法一直等待“雲開霧散”,而是到了一定時刻,就必須作出選擇,采取必要的行動。如果將這種時刻稱為決策點,即決定暫停搜索而采取行動,或者決定暫停行動而繼續搜索,那麼,影響決策點的確定或選擇,也就是作出何時繼續搜索、何時及時出手的決定的依據到底是什麼?顯然,弄清這種依據,既不能理想化,也不能瞎搗鼓,這本身就涉及判斷,需要決策。
第二,就決策依據而言,似乎很難找到絕對準則。從理想的角度看,實際上存在著兩類有代表性的決策依據,一類是事實陳述,另一類是價值陳述。L2J其中的事實陳述涉及對客觀情況的判斷與分析,例如,企業經營發展的安全可控性如何?是否存在資源、需求、能力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等?而其中的價值陳述涉及對主觀權重的判斷與分析,例如,企業多重目標的輕重緩急排序如何?在多目標、長短期、跨組織沖突時,進行目標修訂、期望調整、關系妥協的原則是什麼?也就是人們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何權衡當前行動的付出與未來可能的回報之關系?顯然,由人的注意力有限所決定,這些判斷都受到個人知覺的影響。
……
按我個人看法,戰略管理以追求組織與個人“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為目標,通過弄清“外部環境、內部實力、使命偏好”三個前提假設,闡明“為何生、憑啥存、因何亡”之理論依據,回答“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三個實踐問題。企業戰略,從思維到行動,其核心就在于判斷與選擇,即決策過程,而體現在這一過程背後的指導原則和運作機制,也就是有關如何決策的決策,不妨稱為元決策,這是戰略決策關注的重點之所在。正因為如此,研究戰略決策過程,無論從理論概念還是實踐操作來看,都是一個重要而又相當困難的課題。對于這一點,從許多理論界前輩均曾深涉其中,但至今仍眾說紛紜,可以略見端倪。
首先,就現實操作而言,最優解永遠不可能得到。[1]通常認為,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理論上人們總是可以作出最優決策的。問題在于,人們內在追求的目標太多,所掌握的信息又太少,再加上時間、資源、精力有限,要做到“萬事俱備”、一切弄清後才行動,根本不可能。現實中,人們無法一直等待“雲開霧散”,而是到了一定時刻,就必須作出選擇,采取必要的行動。如果將這種時刻稱為決策點,即決定暫停搜索而采取行動,或者決定暫停行動而繼續搜索,那麼,影響決策點的確定或選擇,也就是作出何時繼續搜索、何時及時出手的決定的依據到底是什麼?顯然,弄清這種依據,既不能理想化,也不能瞎搗鼓,這本身就涉及判斷,需要決策。
第二,就決策依據而言,似乎很難找到絕對準則。從理想的角度看,實際上存在著兩類有代表性的決策依據,一類是事實陳述,另一類是價值陳述。L2J其中的事實陳述涉及對客觀情況的判斷與分析,例如,企業經營發展的安全可控性如何?是否存在資源、需求、能力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等?而其中的價值陳述涉及對主觀權重的判斷與分析,例如,企業多重目標的輕重緩急排序如何?在多目標、長短期、跨組織沖突時,進行目標修訂、期望調整、關系妥協的原則是什麼?也就是人們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何權衡當前行動的付出與未來可能的回報之關系?顯然,由人的注意力有限所決定,這些判斷都受到個人知覺的影響。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