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九十年

我這九十年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任均口述 王克明 撰寫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532283
  • ISBN13:9787507532289
  • 裝訂:平裝 / 34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真正的歷史藏于民間。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在歷史書上只是一些概念符號,在私人的記憶中才復活成為人。

《我這九十年》無疑就是這樣一部讓板著面孔的歷史人物,變成有血有肉活生生身邊親友的私人記憶︰周恩來朱德密友、很被孫中山看得起的革命志士孫炳文會在老婆睡熟的時候,偷偷地給她戴上新買的手鐲,好讓她醒來時收獲驚喜;中共的座上賓、90多歲的任芝銘在三年困難時期操著濃重的河南口音倔強地說︰“河南餓死了很多人,餓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說的”;文革中,馮友蘭出去挨斗,他的老婆拿個板凳,坐在門後等他回來;在蘇聯,養傷的林彪見到大美人孫維世一見鐘情,苦苦相追,卻被孫拒絕;延安,大家都不怎麼喜歡江青,一見江青來,本來有說有笑的熱鬧場面頓時了然無趣,江青只得無趣地離開……

這本書的寫作,作者的第一標準、第一要求,是︰實事求是。也就是,有一說一,真實誠實。印證其他書籍,很明顯,作者做到了。
 

目錄

序 言 / 宗璞
寫在前面 / 任均

我的父親任芝銘
1. 苦讀詩書、改換門庭的清末舉人
2. 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傳統家長
3. 劫救革命黨人而亡命天涯的“亂臣賊子”
4. 反清反袁反軍閥反蔣的老同盟會員
5. 捐產辦學、為國育人的老教育家
6. 向毛澤東請教游擊戰術的“國軍”老兵
7. 豫南“共黨首要分子”,湯恩伯的“高級參議”
8.“這樣搞不中,餓死人太多了!”
9. 紅衛兵走後,老人問︰“是不是政變了?”

我們六姐妹
1.“五四”時,四姐任煥坤寫道︰“爾輩欲作亡國奴乎?”
2. 捧讀《紅樓》的五姐任敘坤,憂郁早逝了
3. 二姐任銳(任緯坤)的一生︰發孫炳文未竟之志
4. 大姐任馥坤嫁給了中國最早期的華人礦長黃志�
5. 跟馮友蘭在一起,三姐任載坤一直心很安靜

我與外甥女孫維世
1. 我和維世一起逃學,一塊兒跪著挨訓
2. 我倆化名姐妹去上海學表演,江青也來講過課
3. 維世讓我考魯藝,在延安大家都不喜歡江青
4. 我跟維世一塊兒解饞,她的來信我保存了七十年
5. 維世感情專一,保了金山
6. 三姐說︰“維世真是個孝順的孩子!”
7. 維世“文革”三次溜到我家,她讓我燒掉了江青送的照片
8. 殺死維世的凶手,我想寬恕你們……但你們是誰?

我學話劇演京劇的經歷
1. 在魯藝戲劇系學話劇,卻老去演京劇
2. 曾進魯藝舊劇研究班,看到毛主席最愛古裝戲
3. 分配到魯藝平劇團,毛主席請我們听京劇唱片
4. 在延安平劇研究院,演出後江青給我提意見
5. 調晉綏軍區平劇院,在楊家溝听周恩來講“竇爾墩性格”
6. 沒老師和同志們的幫助、鼓勵和教導,我哪敢演?
7. 一離開延安,我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延安生活記憶
1. 被冼星海動員參加了《黃河大合唱》
2. 上趟廁所回窯洞,炕上就擠不進去了
3. 窯洞塌了,我一家三口被埋在里邊
4. 驢失前蹄,我和孩子都摔出去了
5. 馬背上,一邊筐里是行李,一邊筐里是兒子
6. 黃河上的艄公保住了我們的命

我在延安生孩子
1.“在我倆結婚的這一天”
2. 我差點兒把孩子送給老鄉,那時很多同志都送
3. 求人幫我燒了塊熱磚,我的腿腳才暖和起來
4. 幾十年後,宗璞戲稱延風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紀念石暢
1. 坦白運動的“坦白”,重要性不在于內容真假
2.“搶救運動”中,不編假話的石暢上吊了
3. 運動後,我听康生說︰“其實石暢沒什麼問題。”

三遇楊之華
1.“我是瞿秋白的老婆,我叫楊之華”
2.“名世已經犧牲了,別告訴你二姐”
3.“真巧,在這兒又遇見了!”

重逢于陸琳
1. 真奇怪,我倆怎麼這麼一樣啊?
2. 我把母親留給我的翡翠戒指送給了小于
3. 三十年後,她把輾轉保護下來的戒指還給了我

珍貴的友誼
1. 我和阿甲一起,穿著現代服裝演《打漁殺家》
2. 沒想到左熒、黃灼在坦白運動中被誣為特務
3. 我兒子從山上滾落,張一山在山下一把接住
4. 牟決鳴從重慶給我往延安捎來一大包水果糖
5. 王鎮武說︰“任均?你怎麼這時候來了?”
6. 馬新送來好消息,幾天後我卻接到她的訃告

“運動”的記憶
1. 老藝人真誠嚴肅地說︰“這回共產黨可玩兒了命了!”
2. 江楓把自己吊死在衛生間里的水管子上了
3. 我相信最後。只要活到最後,就一定能搞清楚
4. 想不明白為什麼“八億人口,不斗行嗎?”

難忘瑪麗婭
1. 丁嫂的小腳沒通過外交部的審查
2. 外交部給保姆尹嫂也發置裝費
3. 保加利亞的黨組織給我請來保姆瑪麗婭
4. 瑪麗婭真舍不得小卡林,哭著要跟我來中國

我和瑞萱
1. 從樓道里帶回來的肝炎保姆
2. 地主的兒媳婦幫我勤儉持家
3.“文革”她被轟回老家,成了專政對象
4. 再沒人轟她走了,她卻永遠離去
5. 然後,她不再是“五類分子”了

一達生病
1.“我又活著回來了!”
2. 輸血染上了丙肝病毒
3. 他給孩子講了那麼多過去的故事
4. 孩子告訴了我病情真相
5.“我想好好睡一覺,你們誰也別叫我”
6. 風雨同舟六十載,悠悠死別腸斷魂

後 記 / 王克明
 

任均老人是我母親的幼妹,我的六姨。她的年紀和大姨相差近三十歲,和她的甥輩我的長姊馮鐘璉、表姐孫維世相仿。父母親去世以後,親友漸疏,有三家老親仍時常來往,給?關心和支持。照我的稱呼他們是七姑、七姑父(馮■蘭、張岱年),六姨、六姨父(任均、王一達),三姐、又之兄(馮鐘芸、任繼愈)。本世紀最初的十年間,他們陸續離開了這個世界,只剩六姨一人,她現在是唯一比我年長的長輩。每個人的離開仿佛都帶走了一條連接歷史的線索,關閉了一條通往歷史的道路。六姨健在,自然應該寫下她的記憶,何況她的記憶是那樣不平凡。

外祖父任芝銘公是清末舉人、老同盟會員,為辛亥革命出力甚多。晚年思想進步,傾向延安,他的思想從不停滯,能夠清醒地對待現實。“大躍進”之後的三年困難時期,外祖父一?來京,那時他已經九十歲了。他對我說︰“河南餓死了很多人,餓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說的。”他憂形于色,那衰老的面容,至今在我眼前。他確實說了,寫信面談他都做了,只不知起了多少作用。

六姨是由外祖父親自送往延安參加革命的。上世紀40年代末,六姨和六姨父全家從解放區來到北平,住在我家——清華園乙所。那時人們對“解放”充滿了憧憬,並有一種神聖感。清華園中許多人都知道我家里住著延安來的親戚。梁思成先生特來造訪,詢問毛主席喜歡住什麼樣的房子,也許他是想造一座。那時的人是非常天真的。

50年代中期,六姨夫?轉到外交部工作,被派往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表弟、表妹們都還小,上寄宿學校,一到放假都住在我家。那時家里還有我的三個外甥女,一大群孩子,十分熱鬧。大表弟王延風乳名坦坦,1943年在延安出生。最初是馮牧同志告訴我這名字的意義。一轉眼坦坦已是近七十歲的老人了,幾十年間我們又經過了多少坦白交待。

馮牧還說,延安平劇院演出《三打祝家莊》和《逼上梁山》,六姨父王一達是導演,很得好評;六姨是平劇院的主要演員,有“延安梅蘭芳”之稱,可惜後來不演了。這說法六姨自己倒沒說過 。

隨著年齡的增長,六姨的面容越來越像我親愛的母親,現在她的年齡已經超過母親了。我每次見到她,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動,隔些時不見就會想念,而母親無論怎樣想念也見不到了。

這幾年,我常常感到常識的重要。多年來,我們矯情悖理,做了多少荒唐事,現在總算明白了些,知道做事不能違背常識。六姨不是思想型的人,她久經鍛煉,仍保持常識,不失常情常理,從無肅殺教條之氣,實可珍貴。

在革命之外,六姨在家庭方面很成功。六姨父曾說,他們這一家全靠六姨支撐,他的感愧之情,難用言語表達。他們的兒女都很孝順,最難得的是兒女的配偶也都孝順,不能不讓人稱羨。

一本回憶錄,除了內容以外,還要依靠寫作的能力,如文筆、剪裁、結構等。《我這九十年》的執筆人——我的二表弟王克明,是擔得起這項重任的。

去年,表弟、表妹們為六姨做九十歲大壽。能夠為父母做九十大壽是子女的福氣。延安食府的牆壁上貼著當年延安的照片,其中就有六姨。我因一年都輾轉醫院,未能前往。我想,會有許多不到場的祝願歡喜飛到了那里。

六姨一家議決,由我為《我這九十年》作序。我雖久病,卻不能辭,況且話都是多年來積在嘴邊上的,不必搜索枯腸。拉雜寫來,聊以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