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政治與外交(全二冊)

近代中國︰政治與外交(全二冊)
定價:1008
NT $ 877
 

內容簡介

近代中外關系史源起于1840年,終結于1949年。自鴉片戰爭後,伴隨著列強各種勢力在中國的深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中國人民進行著不屈的抗爭。失敗,反抗,再失敗,再反抗,終于走向勝利。侵略和抗爭的對立,無疑構成了近代中外關系史發展的一條主線。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卻又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認識西方、學習西方的過程,從認識船堅炮利到興辦近代工業,從接受科學知識到接受政治觀念,進而進行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發展過程,共同構成了中外關系發展的統一體。中國正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爭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適與西方列強的關系,終于迎來了民族獨立和國家振興。
 

目錄

前言
上卷
傳統思想對近代對外關系的影響
鴉片戰爭前在華西人與對華戰爭輿論的形成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外交新體制的萌動︰以中西“條約”為中心
試論外國軍艦駐華特權制度的形成
晚清改進、收回領事裁判權的謀劃及努力
從帕米爾交涉看許景澄的界務談判思想
關于中俄《天津條約》的兩個問題
赫德與中英緬甸交涉
近代中朝宗藩關系下的司法運作之考析
從清越通商交涉看清朝的外政運作機制
近代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關于評判標準的初步探討
日本佛教徒小栗棲香頂與近代中日文化交流(1873~1876)
台灣事件中被遺忘的土牛線
中日甲午戰爭開戰前夕清政府的對日政策
簡論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對華貿易
——以日本駐華領事報告所述為中心
奕訴在甲午戰爭期間外交活動的考察
慶親王奕勖外交活動真相
——以義和團時期為中心
晚清地方視學制度建立的嘗試
——以直隸省為例
近代華商聯號企業的跨國商貿圈
——以香港為樞紐
護國戰爭與日本
上海總商會在華盛頓會議前後收回國權的主張和活動
民初國家認同的困境
——以1917年中國參戰之爭為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華工與中國國際化及國家認同
1918年在華德僑處置案引發的中外交涉
下卷
民初美國廣益公司與裕中公司對中國公共工程的投資
北洋政府對待教會醫療事業的態度和政策
中國近代引水體制的民族化(1922—1938年)
——以海軍部引水傳習所為中心
北伐前後廢約與國民政府的承認問題
日本與南京國民政府撤廢治外法權交涉
從近代歐美農奴制解體到中國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興起
論蘇聯“一五計劃”對30年代初中國知識界的影響
日本的東方文化事業之發端研究
後藤新平的“文裝的武備”論與東北統治政策的形成分析
王芸生對于“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及其他
——以《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為中心
九一八事變前夕中日交涉留日學生問題探析
九一八事變後美國官方對事變真相的調查
——漢森、索爾茲伯里東北調查紀實
30年代蔣介石的對日思維
——以《敵乎?友乎?——中日關系的檢討》一文為中心的考察
從汪偽政權國旗蠡測戰時中日關系(1939—1943)
德國承認偽滿問題與國民政府的外交方針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中美戰略合作
歐洲大戰爆發與日法談判
二戰時期中英情報特工合作概論
奢侈的保鏢?
——飛虎隊的日常生活
戰後初期國民黨在台灣的“去殖民化”教育述論
從檔案資料看“中美合作所”的性質
大國意識與大國作為——論抗戰後期的中國國際角色定位與外交努力
略論二戰及戰後初期中法關系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國際交往活動新析
抗戰時期蘇聯對華政策對國共關系的影響
合作與分歧
——戰後旅大的中共與蘇聯關系研究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對美政策再探討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中外關系新史料概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