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之後,自主創新能力的構建與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戰略性問題。從各國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實踐來看,在自主創新能力的構建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完善過程中,產學合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與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合作效率一直未能盡如人意。本書既從模式與機制的角度對產學合作行為進行了研究,同時又分析和探討了產學合作在新興技術發展與產業集群動態演化中的角色。這種同時將產學合作行為作為主體及作為客體進行研究的做法將使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產學合作的內在規律。本書對產學合作行為的分階段分析思路以及提出的產學合作績效評價模型與方法,可以為產學合作管理提供實踐性指導和實用性工具。
本書可作為學術性資料供產學合作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供企業各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其他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1.2 產學合作的現實意義
1.3 產學合作普遍面臨的問題
1.4 若干說明
第2章 產學合作的相關文獻綜述
2.1 產學合作關系與合作模式的研究
2.2 產學合作的技術特性分析
2.3 產學合作中的政府行為
2.4 企業吸收能力與產學合作效率
2.5 現有研究的總結
第3章 產學合作關系的機理分析
3.1 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動機
3.2 產學合作與跨組織關系
3.3 產學合作的交易成本與相關影響因素
3.4 產學合作的資源與能力
第4章 產學合作的面上調查與分析
4.1 對產學合作的了解層面調查
4.2 產學合作前期工作的認知程度調查
4.3 產學合作談判過程的重點
4.4 產學合作運行過程及管理的調查
4.5 產學合作的典型模式
第5章 產學合作典型案例的對比分析
5.1 兩個典型的產學合作案例概述
5.2 HT公司指紋卡項目合作失敗因素探討
5.3 EB公司職能網項目合作成功因素探討
5.4 對典型案例的綜合討論
第6章 產學合作效率的過程管理
6.1 產學合作培育階段
6.2 技術與市場調研階段
6.3 合作參與方選擇階段
6.4 產學合作的談判階段
6.5 合作模式與合作機制確定階段
6.6 利益與風險界定階段
6.7 產學合作啟動運行階段
第7章 新興技術與產學合作策略
7.1 新興技術的特征識別及分類
7.2 新興技術的分類
7.3 標準依賴型新興技術的管理策略
7.4 復合交叉型新興技術管理策略
7.5 基礎依賴型新興技術管理策略
第8章 產學合作績效評價模型
8.1 產學合作評價模型的提出
8.2 研究方法
8.3 研究假設的驗證與討論
8.4 產學合作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第9章 產學合作關系與產業集群演化
9.1 從一個典型案例開始——上虞市冷卻塔產業群的發展
9.2 產業集群內知識吸收與技術發展過程
9.3 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知識與技術轉移
9.4 產業集群內各層次企業知識與技術轉移分析
9.5 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產學合作面上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填表說明
第二部分 調查項目一(普遍適用)
第三部分 調查項目二(企業適用)
第四部分 調查項目三(院校/科研機構適用)
附錄二 產學合作評價體系的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 填寫說明
第二部分 公司及個人背景資料
第三部分 產學合作影響因素評價
第四部分 產學合作績效的評價”
附錄三 產學合作關系對產業集群演化的影響——上虞冷卻塔產業集群知識及技術轉移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 填寫說明
第二部分 企業/個人基本情況
第三部分 產業集群內知識/技術的重要程度評價
第四部分 產業集群內知識/技術轉移渠道使用頻度及重要性評價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1.2 產學合作的現實意義
1.3 產學合作普遍面臨的問題
1.4 若干說明
第2章 產學合作的相關文獻綜述
2.1 產學合作關系與合作模式的研究
2.2 產學合作的技術特性分析
2.3 產學合作中的政府行為
2.4 企業吸收能力與產學合作效率
2.5 現有研究的總結
第3章 產學合作關系的機理分析
3.1 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動機
3.2 產學合作與跨組織關系
3.3 產學合作的交易成本與相關影響因素
3.4 產學合作的資源與能力
第4章 產學合作的面上調查與分析
4.1 對產學合作的了解層面調查
4.2 產學合作前期工作的認知程度調查
4.3 產學合作談判過程的重點
4.4 產學合作運行過程及管理的調查
4.5 產學合作的典型模式
第5章 產學合作典型案例的對比分析
5.1 兩個典型的產學合作案例概述
5.2 HT公司指紋卡項目合作失敗因素探討
5.3 EB公司職能網項目合作成功因素探討
5.4 對典型案例的綜合討論
第6章 產學合作效率的過程管理
6.1 產學合作培育階段
6.2 技術與市場調研階段
6.3 合作參與方選擇階段
6.4 產學合作的談判階段
6.5 合作模式與合作機制確定階段
6.6 利益與風險界定階段
6.7 產學合作啟動運行階段
第7章 新興技術與產學合作策略
7.1 新興技術的特征識別及分類
7.2 新興技術的分類
7.3 標準依賴型新興技術的管理策略
7.4 復合交叉型新興技術管理策略
7.5 基礎依賴型新興技術管理策略
第8章 產學合作績效評價模型
8.1 產學合作評價模型的提出
8.2 研究方法
8.3 研究假設的驗證與討論
8.4 產學合作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第9章 產學合作關系與產業集群演化
9.1 從一個典型案例開始——上虞市冷卻塔產業群的發展
9.2 產業集群內知識吸收與技術發展過程
9.3 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知識與技術轉移
9.4 產業集群內各層次企業知識與技術轉移分析
9.5 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產學合作面上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填表說明
第二部分 調查項目一(普遍適用)
第三部分 調查項目二(企業適用)
第四部分 調查項目三(院校/科研機構適用)
附錄二 產學合作評價體系的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 填寫說明
第二部分 公司及個人背景資料
第三部分 產學合作影響因素評價
第四部分 產學合作績效的評價”
附錄三 產學合作關系對產業集群演化的影響——上虞冷卻塔產業集群知識及技術轉移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 填寫說明
第二部分 企業/個人基本情況
第三部分 產業集群內知識/技術的重要程度評價
第四部分 產業集群內知識/技術轉移渠道使用頻度及重要性評價
序
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伴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和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的創新能力對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創新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1912年熊彼特開創了“創新經濟學”,指出“創新是一陣創造性破壞的狂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科技創新速度的加快,以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工業進程的加速,特別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已成為當代國內外管理學界所關注的焦點。
在實踐中,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所形成的隱患日漸突顯。三大瓶頸嚴重地制約著中國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即過度依賴重度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物質能源)和人口資源所形成的“資源瓶頸”;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嚴重依賴外來技術和外資的“拉美化”增長所導致的“自主知識產權瓶頸”;當代科技革命所要求的現代管理範式轉變與大量企業和部門的基礎管理水準仍低于原始的泰勒制科學管理要求的雙重“管理升級瓶頸”。顯然,沒有創新的推動,中國國家、區域、產業和企業各層面上的競爭力就無法提升,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持續競爭力。
為此,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實現三大戰略性轉變︰一是競爭力基礎的轉變,即從自然資源的密集消耗向知識資源的創造性應用轉變;二是資源整合途徑的轉變,即從封閉環境下的區域性資源消耗向開放環境下的全球資源共享轉變;三是創新模式的轉變,從引進、模仿性創新向原始性刨新、突破性創新、完善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構建等自主創新模式轉變。
當前,著力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都明確強調︰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首要選擇,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顯然,“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對于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導模式的轉變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理論前沿性。
“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是為數不多的兼容戰略管理、技術管理、營銷管理、信息管理、組織行為理論、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系統分析以及產業經濟學等經濟科學的集成式管理科學學科領域。隨著創新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技術變革經濟學、技術創新管理學、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理論、知識管理學等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圍繞創新管理和持續競爭力的相關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已經成為當代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乃至工學的重要學術研究領域。而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所進行的大規模制度變遷和產業升級、增長模式轉變,為開展相應的重大現實問題導向的理論前沿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土壤,孕育著實現具有世界性學術前沿意義的重大理論創新的歷史機遇。
浙江大學“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是中國創新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秉承浙江大學“求是、創新”校訓,以其最早在國內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管理和企業管理變革方面的實證研究和擁有一流的國際協作網絡而著稱。
早在1979年,浙江犬學成立的科學管理系,率先在中國開展了科研管理、技術管理、創新與創造管理領域的研究,並于該年招收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首批管理類碩士研究生。1986年,浙江大學擁有了中國第一批建立的管理類博士點——“科技與教育管理”博士點,是當時唯一一個以科技管理為特色的博士點。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許慶瑞教授的帶領下,浙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國內率先明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研究路線。許慶瑞教授所著的《技術創新管理》是當時國內技術創新研究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對技術創新管理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最早在國內主辦技術創新國際會議(ISMOT﹀95),得到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著名學者的首肯;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技術創新研究重大項目的主要參與單位,對中國技術創新理論體系的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率先在國際權威雜志IEEE-TEM上介紹中國技術創新的特征。
……
1912年熊彼特開創了“創新經濟學”,指出“創新是一陣創造性破壞的狂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科技創新速度的加快,以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工業進程的加速,特別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已成為當代國內外管理學界所關注的焦點。
在實踐中,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所形成的隱患日漸突顯。三大瓶頸嚴重地制約著中國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即過度依賴重度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物質能源)和人口資源所形成的“資源瓶頸”;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嚴重依賴外來技術和外資的“拉美化”增長所導致的“自主知識產權瓶頸”;當代科技革命所要求的現代管理範式轉變與大量企業和部門的基礎管理水準仍低于原始的泰勒制科學管理要求的雙重“管理升級瓶頸”。顯然,沒有創新的推動,中國國家、區域、產業和企業各層面上的競爭力就無法提升,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持續競爭力。
為此,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實現三大戰略性轉變︰一是競爭力基礎的轉變,即從自然資源的密集消耗向知識資源的創造性應用轉變;二是資源整合途徑的轉變,即從封閉環境下的區域性資源消耗向開放環境下的全球資源共享轉變;三是創新模式的轉變,從引進、模仿性創新向原始性刨新、突破性創新、完善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構建等自主創新模式轉變。
當前,著力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都明確強調︰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首要選擇,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顯然,“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對于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導模式的轉變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理論前沿性。
“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是為數不多的兼容戰略管理、技術管理、營銷管理、信息管理、組織行為理論、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系統分析以及產業經濟學等經濟科學的集成式管理科學學科領域。隨著創新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技術變革經濟學、技術創新管理學、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理論、知識管理學等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圍繞創新管理和持續競爭力的相關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已經成為當代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乃至工學的重要學術研究領域。而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所進行的大規模制度變遷和產業升級、增長模式轉變,為開展相應的重大現實問題導向的理論前沿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土壤,孕育著實現具有世界性學術前沿意義的重大理論創新的歷史機遇。
浙江大學“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是中國創新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秉承浙江大學“求是、創新”校訓,以其最早在國內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管理和企業管理變革方面的實證研究和擁有一流的國際協作網絡而著稱。
早在1979年,浙江犬學成立的科學管理系,率先在中國開展了科研管理、技術管理、創新與創造管理領域的研究,並于該年招收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首批管理類碩士研究生。1986年,浙江大學擁有了中國第一批建立的管理類博士點——“科技與教育管理”博士點,是當時唯一一個以科技管理為特色的博士點。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許慶瑞教授的帶領下,浙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國內率先明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研究路線。許慶瑞教授所著的《技術創新管理》是當時國內技術創新研究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對技術創新管理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最早在國內主辦技術創新國際會議(ISMOT﹀95),得到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著名學者的首肯;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技術創新研究重大項目的主要參與單位,對中國技術創新理論體系的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率先在國際權威雜志IEEE-TEM上介紹中國技術創新的特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