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一書,注重義理的解釋與發揮,對文字訓詁也很注意,字斟句酌。 朱熹在逐句闡釋“四書”的過程中,既有對其中典故、人物的微觀介紹和對文字的疏通,又常常從宏觀上對其中的義理作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闡發。而後者,既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又能幫助今天的讀者快捷地從總體上把握這部經典的精神和要旨。
本書正文部分以清嘉慶十六年吳英、吳志忠刻本為底本點校,圖片則是在清道光七年杜炳《四書圖考》刻本和清《欽定禮記義疏》(四庫全書本)基礎上遴選而成。這些圖片,多從名物的角度對“四書”進行研讀,為我們提供了閱讀“四書”新的視角。本書所配的另外一些插圖,則來源于對《四書》及《四書章句集注》在流傳過程中的經典版本的拍攝。我們認為,對經典著作在流傳過程中視覺呈現形式的變化作譜系式的梳理,同樣有助于我們理解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書保留了朱熹對“四書”中的難字、生僻字和多音多義字所作的音訓和義訓,同時為方便今天的讀者誦讀“四書”這部經典著作,我們按照這些字詞今天的讀法加注了現代漢語拼音。
朱熹在逐句闡釋“四書”的過程中,既有對其中典故、人物的微觀介紹和對文字的疏通,又常常從宏觀上對其中的義理作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闡發。而後者,既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又能幫助今天的讀者快捷地從總體上把握這部經典的精神和要旨。因此,我們在排版時對這些闡發作了顏色上的區分,希望以此為讀者的閱讀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