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宋]朱熹原著 曾軍整理
  • 出版社:岳麓書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659595
  • ISBN13:9787806659595
  • 裝訂:精裝 / 53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集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一書,注重義理的解釋與發揮,對文字訓詁也很注意,字斟句酌。 朱熹在逐句闡釋“四書”的過程中,既有對其中典故、人物的微觀介紹和對文字的疏通,又常常從宏觀上對其中的義理作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闡發。而後者,既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又能幫助今天的讀者快捷地從總體上把握這部經典的精神和要旨。

本書正文部分以清嘉慶十六年吳英、吳志忠刻本為底本點校,圖片則是在清道光七年杜炳《四書圖考》刻本和清《欽定禮記義疏》(四庫全書本)基礎上遴選而成。這些圖片,多從名物的角度對“四書”進行研讀,為我們提供了閱讀“四書”新的視角。本書所配的另外一些插圖,則來源于對《四書》及《四書章句集注》在流傳過程中的經典版本的拍攝。我們認為,對經典著作在流傳過程中視覺呈現形式的變化作譜系式的梳理,同樣有助于我們理解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書保留了朱熹對“四書”中的難字、生僻字和多音多義字所作的音訓和義訓,同時為方便今天的讀者誦讀“四書”這部經典著作,我們按照這些字詞今天的讀法加注了現代漢語拼音。

朱熹在逐句闡釋“四書”的過程中,既有對其中典故、人物的微觀介紹和對文字的疏通,又常常從宏觀上對其中的義理作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闡發。而後者,既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又能幫助今天的讀者快捷地從總體上把握這部經典的精神和要旨。因此,我們在排版時對這些闡發作了顏色上的區分,希望以此為讀者的閱讀提供方便。
 

目錄

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
 論語序說
 讀論語孟子法
 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卷六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卷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卷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說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離婁章句上
  卷八
   離婁章句下
  卷九
   萬章章句上
  卷十
   萬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附錄
 《四書章句集注》征引姓氏索引
 

“四書”或稱“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無疑也是經典,它是宋代人注疏、詮釋“四子”的集大成者,影響了東亞(今天中、日、韓、朝、越等國家或地區)七八百年。“四書”是中國人必讀的書。“四書”之于中國,如同《阿含經》之于印度,《可蘭經》之于阿拉伯,《新約》《舊約》之于西方。“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不讀“四書”,不知道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J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

台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講,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台灣作家(教授龍應台說,她的人生觀是在十三歲開始上中學後的幾年間,通過必修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即是“四書”),接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基本價值理念之後就奠定下來了的。這些價值理念在她的生活中潛移默化,不經意地起著作用,乃至變成為精神生命的主脈,做人做事的準則。她的經驗告訴她,她周圍的人,如一些同事或下屬,其實也是以孔仁孟義、氣節人格來滋潤生命,從而面對現實,立身行世的。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生命體驗。我以為,“四書”所講的,正是我們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族群,作為其文化土壤或社會文化背景的有兩個東西,一個叫“倫理共識”,一個叫“文化認同”。所謂“文化認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認同”,解決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的問題,是個體人所歸屬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歸宿與故園。所謂“倫理共識”,其實是在民眾中的一個隱性的然而又是有約束力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對待家庭與社會的方式以及終極信念的共同點。一個社會,一個族群的生活如果沒有“倫理共識”與“文化認同”,不免會遭受到脫序的危險,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現代化,健康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建設。實際上,一個健康的現代化,健康的法治社會、工商社會的建構,不能不依賴于“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而“四書”正是孕育中華民族的“倫理共識”與“文化認同”的基本經典,其中所講的道理,例如“仁”“義”“禮”“智”“信”五常等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一直到今天還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繼續為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復興起著積極的作用。人類文明的經典,可以調治現代的生活;中國經典如“四書”及《老子》、《莊子》、《六祖壇經》等,同樣有調治的作用。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史上有兩位偉人,地位越出其他人之上,前古是孔子,近古是朱子。錢先生的這個說法是很有根據的。朱子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積極入世、關懷百姓疾苦的有為的政治家。其實真正的儒家,從來都是內聖外王一致的,沒有所謂一心只研究“心性論”或只做修養的儒家,或另一些則是一心參與政事的“政治儒學”。這兩者分化了就不是儒學或儒家了。儒家中人對內聖與外王也許因客觀條件限制而有所偏重,但絕不會偏廢其中任何一方。現代人也是這樣,我們修養身心,同時擔負著一定的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社會職責,仍然是德業的並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