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當今的發達國家正在試圖踢開那個能使發展中國家爬到頂端的“梯子”——即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向發展中國家介紹所謂的“好政策、好制度”,以此來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作者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實際上處于一個十分微妙的關系,發展中國家往往不切實際地幻想得到發達國家的真誠幫助,而發達國家則處處遏止發展中國家登上發達的台階。本書論據充分,資料翔實,對于中國改革近30年後思考發展戰略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富國是如何真正變富的
一 導言
二 方法論問題︰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三 章節
第二章 經濟發展政策︰歷史視角下的工業、貿易和技術政策
一 導言
二 趕超戰略
三 領先國家的引領戰略和趕超國家的反應——英國及相關國家
四 工業發展政策︰一些歷史謠傳及教訓
第三章 體制與經濟發展︰“善政”之歷史視角
一 導言
二 發達國家的體制發展史
三 過去及當今發展中國家的體制發展
第四章 當前的教訓
一 導言
二 經濟發展政策的反思
三 發展制度的反思
四 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五 最後的評論
參考文獻
 

從當今知識的標準衡量,中國經濟的表現不盡完善。面臨正統自由貿易的直接挑戰,中國在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仍然保持著很高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只是在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才逐步開放貿易領域。中國擁有大量的國有企業,不透明的和復雜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如鄉鎮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比較薄弱,所有這些都可能不利于經濟增長。此外,中國封閉的資本市場,國有銀行控制著金融部門,對外國金融資產實行大量的限制。這些也都可能與投資,尤其是與外國投資的目的背道而馳。

還可以列舉一些批評中國做得不夠好的例子,結果卻是,盡管人們懷疑中國采取了許多反經濟增長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它卻是過去二三十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富有活力和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第一次證明主張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所犯的錯誤。東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通過其高度干預發展戰略而獲取經濟繁榮的做法,與當今中國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歐洲和北美的富國,包括英國、美國的歷史經驗似乎表明,這些國家和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才是更有益的。正如我在本書所闡述的,就是這麼幾個罕見例外的國家通過采用類似的制度和政策而取得繁榮,但他們卻讓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要繼續采用這些政策和制度。

如人們所見,中國的卓越經濟表現不是神話,它僅僅是沿著良好階梯的歷史途徑而獲得繁榮。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中國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具體地講,中國的收入差距在過去的20年間已經達到類似于拉西美洲國家的水準。這種狀況令人十分擔憂,持續不斷的巨大收入差距在拉丁美洲延續了100多年,40年之後又在中國再現。中國領導人現在完全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特別是認識到地區貧富差距問題的嚴重性,並且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但是,還不清楚他們是否能夠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解決上述問題。除了國內問題外,中國還面臨富國要求其開放市場(尤其是向富國開放其擁有競爭優勢的資本市場)的外部壓力。這種壓力部分是受到自由貿易理念的影響,部分是受到迄今中國經濟成就的自信心的鼓勵。許多中國人也開始認為,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是必經之路。

但是,從中國漸進式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可知,中國對完全開放其市場(尤其是開放資本市場)和市場自由化應該十分謹慎。應該對富國開放其資本市場的經歷保持警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控制資本市場的做法,被許多當今富國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有的甚至沿用到90年代。開放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以取代國內固有的資本流動體系,將導致腐敗和過渡的國家干預。這就是1977年在韓國、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國家發展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作為當時經濟還比較薄弱的中國,卻避免了過早開放金融市場所帶來的泡沫經濟陣痛。如果中國過早地開放其資本市場,那麼,它將非常容易地成為“低投資—低增長”制度(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90年代中期以來作為曾具有經濟活力的鄰國——韓國已經建立起的制度)的犧牲品。

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面臨自由市場經濟的壓力,它將有許多選擇,需要處理增長不平衡以及在未來1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更新技術能力的問題。這些將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繁榮、昌盛、政治穩定的社會。我衷心地希望本書能夠為中國實現其美好的未來藍圖聊盡微薄之力。

張夏準
2005年11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