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從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為了生活,他和外祖母摘野果去賣來糊口,他還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的學徒。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的人們打交道,同時他還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拓寬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做個頑強的人,不向環境的壓力屈服」。懷着這樣的信念,他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高爾基(1868-1936年),蘇聯作家,出生於諾夫哥羅德市(今高爾基市)一個木工家庭。高爾基是無產階級文學和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他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確定了蘇聯文學的創作方法。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1898年出版兩卷集《隨筆和短篇小說》,從此蜚聲俄國和歐洲文壇。1901年創作了被認為是「革命的宣言書」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親》,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高爾基寫了回憶錄《列夫·托爾斯泰》和特寫《列寧》,完成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等幾部作品。1934年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高爾基的作品和文學理論對中國革命文藝的成長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