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契訶夫寫下了他的第一個多幕劇《伊凡諾夫》,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思想情況。觀眾看完這齣戲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能走他們的路。十年後,契訶夫在第二個多幕劇《海鷗》中,繼續探尋正確的世界觀,表達了一種思想,事業的成功以崇高的信仰為前提。完成於1890年的劇本《萬尼亞舅舅》贏得了列寧的讚譽,稱它為「可怕的作品」,因為契訶夫用他的「天才」「敲擊觀眾的空洞的腦袋」,向觀眾說明,理想和遠大的目標非常重要。1900年,預感到革命風暴的契訶夫在《三姐妹》中呼籲,「一場強大有力的暴風雨已經準備好,它正在過來,已經逼近,不久就會把我們社會上的懶惰、冷漠、對勞動的偏見、頹廢的煩悶一掃而空」。1903年,契訶夫在《櫻桃園》中表達了告別「昨天的俄羅斯」的傷感,更表達了迎接「明天的俄羅斯」的憧憬與喜悅。
契訶夫(1860—1904),俄國偉大作家、散文家、戲劇家,其作品被翻譯成一百多種文字。本書所選的幾部戲劇作品,在一百年間享譽世界戲劇界,在世界各國劇院常演不衰。契訶夫的戲劇創作最初被評論家批評為情節鬆散、衝突性不強。但契訶夫認為,生活本身就是這樣的,舞台上應該再現生活的真實面,生活中有複雜的東西也有簡的東西,幸福與不幸都發生在吃喝、行走中。契訶夫突破了以往的戲劇創作傳統,選取真實生活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尤其是偶然事件,以展現戲劇衝突。斯坦尼斯拉夫和丹琴柯都注意和讚賞契訶夫戲劇中的「暗流」,認為正是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之下潛伏著契訶夫的創作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