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9-2010)︰綠色促進計劃與綠色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9-2010)︰綠色促進計劃與綠色城市圈
定價:414
NT $ 360
  • 作者:肖安民/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4958
  • ISBN13:9787509714959
  • 裝訂:平裝 / 39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融合國內外眾多權威專家和專業研究機構、城市運營決策者的權威數據和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其他城市圈發展案例,在全面、深入分析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並對武漢城市圈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形勢作出科學的預測與分析。

世界經濟進人後危機時代,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深度調整,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正在催生。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以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為主要導向的“綠色經濟”將賦予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新的內涵。推行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成為後金融危機時代主要國家的基本國策。

武漢城市圈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推進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率先轉變發展方式上承擔著探路者的使命。兩年來,武漢城市圈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重點,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要任務,不斷完善“56531”實施框架,全力推進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體制創新,積極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09年,武漢城市圈為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綠色促進計劃”,在武漢城市圈生產、流通、消費、環境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綠色經濟,大力建設綠色城市圈,全面實施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和環境治理。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又節約了物質資源,綠色產業也逐步成為武漢城市圈邁向“十二五”時期的新經濟增長點。


肖安民,研究員,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三峽辦(經協辦)主任,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目錄

序言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改革試驗的意義與前瞻 陳文科
主報告
2009年武漢城市圈發展總報告 武漢城市圈藍皮書課題組
2009年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發展報告 武漢城市圈藍皮書課題組
2009年武漢城市圈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報告 武漢城市圈藍皮書課題組
2009年綠色城市圈建設發展報告 武漢城市圈藍皮書課題組
專題篇
發展綠色經濟,建設“兩型”社會 周宏春
武漢城市圈實施“綠色促進計劃”研究 李春洋
把武漢城市圈建成生態文明試驗田 秦尊文
武漢城市圈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研究 趙海濤
基于人口分布的武漢城市圈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向華麗 程廣帥 石智雷 李波平
“兩型”試驗區建設中土地集約利用的戰略新選擇
李典軍 曹 暄 李翠軍
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研究 劉 陶
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啟示 劉傳江 馮碧梅
武漢城市圈的產業分工與合作 馮 莉 張秀生
武漢城市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張秀生 馮 莉
武漢城市圈農村土地流轉創新研究 柳德才
武漢城市圈構建低碳社會亟須環境法制保障 莊 漢

市、區篇
總部經濟助推武昌實現發展新跨越
曹紹橋 袁衛明 李明悌 姚 莉 曾建民
加快實施三大戰略,推進資源城市轉型
——黃石市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綜合報告 黃石市綜改辦
以城鄉一體化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兩型”社會示範區建設 鄂州市綜改辦
建設臨港經濟區,推動黃岡大發展 潘詠華
“兩型”建設與“兩轉”發展之機理融合研究
——析潛江市“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經濟增長與
社會發展並行之內在聯系 畢 鋒 劉 平 範和平
附錄
附錄1 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進條例
附錄2 關于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開展“綠色促進計劃”試點的建議
附錄3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六項配套支持政策
附錄4 武漢城市圈五個重點工作實施方案
附錄5 武漢城市圈主要統計指標(2007~2009)
附錄6 武漢城市圈2009年大事記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正處于全面推進、具體實施的關鍵時期。作為21世紀初期中國的六大改革新區之一,其試驗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叉體現了工業化中期階段中部地區探索科學發展模式的特色路徑。

一 探索中部地區特色科學發展模式

2005年以來,國家先後批準設立了6個改革新區。從本質上講,這些改革新區都是要著力解決困擾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弊端,探索有中國特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于6個改革新區的改革開放基礎不同,所處的工業化階段不同,決定其科學發展模式的特點也有所不同。它們至少分為兩類︰一類是沿海改革新區,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處于工業化後期階段,以解決快而不優的矛盾、轉變粗放型發展方式為主攻方向,實現“好”字當頭的快速發展;另一類是內地改革新區,如成渝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和中部的兩個城市圈(群)“兩型”社會試驗區,均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則是要解決發展不優、發展不快的雙重矛盾,以轉變粗放型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改革新區轉變粗放型發展方式比沿海改革新區的任務要艱巨得多。

毫無疑問,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兼有解決發展不快與發展不優的雙重任務,探索後來者求優也求快的科學發展模式。這種以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為代表的中部特色科學發展模式,其路徑和目標至少有以下三大特點。

第—,定位“兩型”社會,科學發展目標起點高。依據“十七大”提出的“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總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目標更加具體化、明晰化,起點也更高。所謂“兩型”社會,也是對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高度概括。雖然中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不同于沿海地區大都處于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但對科學發展的起點一開始就定位于“兩型”社會,其深層用意在于力求具有工業化後發優勢的中部地區避免走沿海工業化先行地區“先污染、後治理”或“邊治理、邊污染”的老路,真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能耗少、物耗少、污染少的“一高三少”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第二,突出“好中求快”,不同于東部地區“快中求好”。一般而言,東部地區探索科學發展模式的重點是“快中求好”,即“快”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施產業、企業“兩個轉型”。而中部探索特色科學發展模式,則須在堅持“兩型”社會目標下,力爭有一個較快的增長,即在“好”的前提下求“快”,以擺脫中部發展長期落後于東部的被動局面。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中部沒有一定速度的發展,與東部的發展差距就將進一步拉大, “富民強省”就是一句空話。武漢城市圈尤其要清醒認識到自己“發展不快”的問題。2001~2007年間,武漢城市圈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指標,與同屬長江經濟帶的長三角城市群相比,均有較大差距。2001年,武漢城市圈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人、外貿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只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的16.1%、8.1%、1.9%和8.3%,人均GDP只相當于後者人均GDP的40%;2007年,武漢城市圈(1+8)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55.34億元,只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15+1)地區生產總值(46960.昭億元)的11.86%,表明兩者的發展差距仍在擴大。即使與中部中原城市群相比,武漢城市圈的增長速度也未快過後者。2003~2007年間,武漢城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由3291億元增加到5555.34億元,淨增2264。34億元,增長68.8%,而中原城市群由3884億元增加到8590億元,淨增4706億元,增長122%;人均GDP武漢城市圈由10670.2元增加到18655元,淨增1985元,增長7 8%,而中原城市群則由叨繡元增加到21408元,淨增11662元,增長119.6%。由此可見,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中加快發展的緊迫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