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於研究中日關系的專著,書中包括了:中國形象與跨文化形象學研究、朝貢關系與華夷秩序、現代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主體性」的歷史與「現代性」的形象、跨文化形象學的本質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吳光輝,湖北武漢人。2001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日本哲學史博士課程畢業,2005年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史博士課程畢業,教育學博士。現為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思想史、日本教育史。出版著作有:《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漢字》(共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近代之挫折——東亞社會與西方文明的碰撞》(譯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形象與跨文化形象學研究
第一節 中國形象的現代建構
第二節 日本的中國形象
第三節 跨文化形象學的本質
第二章 文明帝國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朝貢關系與華夷秩序
第二節 中國形象的內核
第三節 相對化的中國與日本
第三章 文明比較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文明碰撞與中國形象
第二節 東方化的系譜
第三節 中國研究與中國紀行
第四節 文明轉型與科舉評價
第四章 文化他者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中國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二節 現代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
第三節 他者中國與中國形象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中國形象
第五節 中國的崛起與比較視角
第五章 中國形象研究的理論探索
第一節 共同他者與中國形象
第二節 『主體性』的歷史與『現代性』的形象
第三節 中國形象的自認與自證
第四節 文化張力與形象張力的悖論
第五節 中國的日本形象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形象與跨文化形象學研究
第一節 中國形象的現代建構
第二節 日本的中國形象
第三節 跨文化形象學的本質
第二章 文明帝國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朝貢關系與華夷秩序
第二節 中國形象的內核
第三節 相對化的中國與日本
第三章 文明比較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文明碰撞與中國形象
第二節 東方化的系譜
第三節 中國研究與中國紀行
第四節 文明轉型與科舉評價
第四章 文化他者與中國形象
第一節 中國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二節 現代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
第三節 他者中國與中國形象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中國形象
第五節 中國的崛起與比較視角
第五章 中國形象研究的理論探索
第一節 共同他者與中國形象
第二節 『主體性』的歷史與『現代性』的形象
第三節 中國形象的自認與自證
第四節 文化張力與形象張力的悖論
第五節 中國的日本形象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一
筆者曾經提出過跨文化形象學有關中國形象研究的「三組問題」:一、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生成、傳播,以一種話語力量控制相關話題並參與西方現代性實踐的問題;二、世界的中國形象與全球化的中國形象網絡形成,與此相關的是西方的中國形象的跨文化霸權以及不同國家地區的中國形象中流露的「自我東方化」、「自我西方化」的問題;三、域外的中國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國形象,影響或塑造現代中國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國自我形象認同的「自我東方化」與「自我西方化」如何影響中國現代性文化自覺與文化重建的問題。三組問題相互關聯,在理論上指向中國現代性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問題,在實踐中關注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地緣政治戰略的文化背景問題。在國內學術界,第一組課題的研究已初具規模;第二組課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本叢書具有草創意義;第三組課題則有待開啟,那將深入跨文化形象學的「中國問題」核心。
第一組問題在知識社會學與觀念史的意義上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從三個層面展開:一、西方的中國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有關「文化他者」的話語,是如何結構、生產與分配的;二、中國形象的話語傳統是如何延續的,考察西方關於中國形象敘事的思維方式、意象傳統、話語體制的內在一致性與延續性,揭示西方的中國形象在歷史中所表現出的某種穩定的、共同的特征,趨向於類型或原型並形成一種文化程式的過程;三、中國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體系中運作的。它不僅在西方現代性觀念體系中詮釋中國形象的意義,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權力話語,在西方文化中規訓化、體制化,構成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全球主義意識形態的必要成分,參與構築西方現代性及其文化霸權的過程與機制。
第一組問題近年來國內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本套叢書也有所推進。筆者曾經在《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一書中對西方的中國形象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中國形象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他者」鏡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現欲望與向往、表現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丑惡化的,表現恐懼與排斥、滿足自我確認與自我鞏固的需求的意識形態。在七個多世紀的歷史中,西方以啟蒙運動高潮為分界點,建構出此前不斷烏托邦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和此后系統意識形態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烏托邦化的中國形象三種類型:「大汗的大陸」、「大中華帝國」、「孔夫子的中國」;決定着1250—1450、1450—1650、1650—1750年三個時段西方不同類型的文本對中國的表述策略。啟蒙運動高潮時期,西方現代性確立,中國形象也相應出現徹底的轉型,從社會文化想象的烏托邦變成意識形態。中國成為停滯衰敗的帝國、東方專制的帝國、野蠻或半野蠻的帝國,三種意識形態化的中國形象類型出現。西方現代性自我觀念的構成與身份認同,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動力結構中通過確立他者完成的,進步大敘事、自由大敘事、文明大敘事,構築起西方現代性的主體意識,同時設定停滯、專制、野蠻的中華帝國的「他者」形象。只有在中華帝國甚至整個東方世界的歷史停滯背景上,才能確認現代西方、現代西方的進步與現代西方在世界歷史中優越中心的意義;只有在中華帝國代表的整個東方專制主義黑暗大地上,才能為西方現代性奠定政治哲學基礎——自由精神與民主制度;只有在整個非西方世界的「野蠻性」的映襯下,才能充分展示、全面肯定西方現代文明。西方現代意識形態化的中國形象,將有關中國的概念、思想、神話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構成西方現代文化自身投身的「他者」的幻象空間,並從啟蒙知識向帝國權力領域分配。
研究西方的中國形象,有「西方問題」也有「中國問題」。「西方問題」在於西方現代性的跨文化實踐,中國形象作為他者參與構築西方現代性經驗,為西方現代性經驗提供了自我確證的想象資源。西方現代性形成於跨文化的「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中。不僅西方塑造了中國的現代性自我,中國形象也作為文化「他者」參與構建西方現代性。「中國問題」是西方現代性想象構築的中國形象,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中國本土的知識精英的傳釋與自我東方化想象,塑造中國的現代性自我,進而影響現代中國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的方向與方式。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在跨文化形象學領域提出的主要問題是:西方的中國形象如何生成演化?如何參與構建西方現代性自我?如何在意識形態或社會無意識意義上形成「互為主觀性」與「互相他者化」的關系?如何影響中西關系與現代世界文化格局?如何塑造中國的現代性自我想象?如何控制着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中國形象的生產與傳播,形成后殖民時代的泛東方主義化傾向?這里,最后一個問題已經延伸到我們的三組課題的第二組與第三組。
……
筆者曾經提出過跨文化形象學有關中國形象研究的「三組問題」:一、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生成、傳播,以一種話語力量控制相關話題並參與西方現代性實踐的問題;二、世界的中國形象與全球化的中國形象網絡形成,與此相關的是西方的中國形象的跨文化霸權以及不同國家地區的中國形象中流露的「自我東方化」、「自我西方化」的問題;三、域外的中國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國形象,影響或塑造現代中國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國自我形象認同的「自我東方化」與「自我西方化」如何影響中國現代性文化自覺與文化重建的問題。三組問題相互關聯,在理論上指向中國現代性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問題,在實踐中關注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地緣政治戰略的文化背景問題。在國內學術界,第一組課題的研究已初具規模;第二組課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本叢書具有草創意義;第三組課題則有待開啟,那將深入跨文化形象學的「中國問題」核心。
第一組問題在知識社會學與觀念史的意義上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從三個層面展開:一、西方的中國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有關「文化他者」的話語,是如何結構、生產與分配的;二、中國形象的話語傳統是如何延續的,考察西方關於中國形象敘事的思維方式、意象傳統、話語體制的內在一致性與延續性,揭示西方的中國形象在歷史中所表現出的某種穩定的、共同的特征,趨向於類型或原型並形成一種文化程式的過程;三、中國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體系中運作的。它不僅在西方現代性觀念體系中詮釋中國形象的意義,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權力話語,在西方文化中規訓化、體制化,構成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全球主義意識形態的必要成分,參與構築西方現代性及其文化霸權的過程與機制。
第一組問題近年來國內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本套叢書也有所推進。筆者曾經在《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一書中對西方的中國形象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中國形象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他者」鏡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現欲望與向往、表現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丑惡化的,表現恐懼與排斥、滿足自我確認與自我鞏固的需求的意識形態。在七個多世紀的歷史中,西方以啟蒙運動高潮為分界點,建構出此前不斷烏托邦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和此后系統意識形態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烏托邦化的中國形象三種類型:「大汗的大陸」、「大中華帝國」、「孔夫子的中國」;決定着1250—1450、1450—1650、1650—1750年三個時段西方不同類型的文本對中國的表述策略。啟蒙運動高潮時期,西方現代性確立,中國形象也相應出現徹底的轉型,從社會文化想象的烏托邦變成意識形態。中國成為停滯衰敗的帝國、東方專制的帝國、野蠻或半野蠻的帝國,三種意識形態化的中國形象類型出現。西方現代性自我觀念的構成與身份認同,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動力結構中通過確立他者完成的,進步大敘事、自由大敘事、文明大敘事,構築起西方現代性的主體意識,同時設定停滯、專制、野蠻的中華帝國的「他者」形象。只有在中華帝國甚至整個東方世界的歷史停滯背景上,才能確認現代西方、現代西方的進步與現代西方在世界歷史中優越中心的意義;只有在中華帝國代表的整個東方專制主義黑暗大地上,才能為西方現代性奠定政治哲學基礎——自由精神與民主制度;只有在整個非西方世界的「野蠻性」的映襯下,才能充分展示、全面肯定西方現代文明。西方現代意識形態化的中國形象,將有關中國的概念、思想、神話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構成西方現代文化自身投身的「他者」的幻象空間,並從啟蒙知識向帝國權力領域分配。
研究西方的中國形象,有「西方問題」也有「中國問題」。「西方問題」在於西方現代性的跨文化實踐,中國形象作為他者參與構築西方現代性經驗,為西方現代性經驗提供了自我確證的想象資源。西方現代性形成於跨文化的「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中。不僅西方塑造了中國的現代性自我,中國形象也作為文化「他者」參與構建西方現代性。「中國問題」是西方現代性想象構築的中國形象,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中國本土的知識精英的傳釋與自我東方化想象,塑造中國的現代性自我,進而影響現代中國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的方向與方式。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在跨文化形象學領域提出的主要問題是:西方的中國形象如何生成演化?如何參與構建西方現代性自我?如何在意識形態或社會無意識意義上形成「互為主觀性」與「互相他者化」的關系?如何影響中西關系與現代世界文化格局?如何塑造中國的現代性自我想象?如何控制着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中國形象的生產與傳播,形成后殖民時代的泛東方主義化傾向?這里,最后一個問題已經延伸到我們的三組課題的第二組與第三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