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作者1963年以前發表的部分文章和“序言”。這些文本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依據符號學理論就文學、藝術、批評等所提出的使人耳目一新的見解;二是對部分符號學理論做了簡明生動的闡述,這些闡述大多結合日常言語活動和文學藝術創作的實際,所以閱讀起來並不枯燥乏味。

本書預示著作者符號學研究的開始,也為其後來的多部符號學專著打下了基礎。


羅蘭‧巴爾特(台譯︰羅蘭巴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目錄

1971年序
初版序
對象世界
對象文學
波德萊爾的戲劇
失明的大膽媽媽
布萊希特的革命
戲劇服飾的病態
文字文學
如何再現古代
何種戲劇的先鋒派?
布萊希特批評的任務
“想要在使我們沖動
最後的快樂作家
不存在羅伯-格里耶流派
文學與元言語活動
塔西佗與憂郁的巴洛克風格
《巫婆》
《扎齊在地鐵里》與文學
工人與牧師
卡夫卡的回答
關于布萊希特的《母親》
作家與寫家
當今文學
彼此
文學與不連續性
雜聞的結構
關于羅伯-格里耶
有關符號的想象
結構主義活動
拉布呂耶爾
眼楮的隱喻
兩種批評
阿謂批評?
文學與意指
術語對照表
附論
 

在將大約10年前曾經以序言或文章形式發表的一些文本匯編在此的時刻,寫出這些文本的人很想就其產生的時間和存在的條件做些說明,但是他卻無法做到︰他過分擔心,回顧從來就只不過是一類自欺。寫作,在不緘默的情況下就不可能進行;寫作,在某種方式上就是使自己“沉寂不語,像個死人”,就是變成不做最後斷言的人;寫作,從一開始就是將這種最後的辯駁提供給他人。

其道理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的意義無法獨自形成;可以說,作者從來都只生產一些推定意義,也可以說一些形式,正是世人在添補它們。這里的所有文本就像是一條意義鏈上的各個環節,但是,這條鏈子是不穩定的。誰能固定它呢?誰能給予它一個確定的所指(signifi6)呢?也許就是時間︰將過去的文本匯編在一部新的書籍中,就是要向時間發問,就是懇求時間為來自于過去的那些片段給出它的答案。但是,時間是雙重的,即寫作的時間和記憶的時間,而這種二重性則求助于下面的一種意義︰時間本身也是一種形式。今天,我完全可以用語義學(semanttque)的術語(因為這正是我現時的言語活動)來談論布萊希特主義和新小說(因為這些運動在這部《文藝批評文集》中佔據著首要位置),並試圖為我所處的時代或我本人的某種路徑(itineraire)進行辯白,賦予其一種可理解命運的外觀。我永遠不會否認這種全景式的言語活動可以被另一個人的詞語所理解,而這另一個人也可能是我自已。言語活動可以無限地循環︰這本書便是這種循環的一個小小的片段。

這一點是為了說明,從功能上講,即便批評家在談論其他人的言語活動時到了明顯地(有時過分地)想要下結論的時候,他也像作家那樣從來都不會下定論。再者,正是構成他們共同條件的這種最後的沉默,揭示了批評家的真正身份︰批評家是作家。這是一種存在追求,而不是一種價值追求;批評家並不要求人們特許他一種“觀點”或一種“風格”,而僅僅要求人們承認他具有某種言語的能力,這便是一種間接言語(parole indirecte)的能力。

向重新進行自我解讀的人提供的東西,並不是一種意義,而是一種不忠實性,或者可以說是一種不忠實性的意義。我們總是需要回到這種意義上面來,是因為,寫作從來都只是一種言語活動,即一種形式系統(有某種真實性在激活著這種系統);在某一時刻(它也許正是我們深刻驟變的時刻,它與我們所說的東西只有改變其節奏的關系),這種言語活動總可以被另一種言語活動說出;寫作(完全沿著時間)便是坦誠地尋找最大的言語活動,即作為所有言語活動之形式的那種言語活動。作家是一位公共嘗試者︰他變化著他所重新開始的東西;由于他固執和不忠實,所以他只了解一種藝術︰關于主題和變化的藝術。在變化上,戰斗、價值、意識形態、時間、求生欲、了解欲、參與欲、說話欲,一句話,是內容;但在主題上,是形式之固執、是想象之物的重要意蘊功能,也就是說,是世人的才智。只不過,與在音樂方面發生的情況相反,作家的每一種變化本身都被當作一種穩定的主題,而這種主題的意義又可能是直接的和最終的。這種誤解並不是輕率的,它甚至構成文學,更準確地講,它構成批評與作品之間無限的對話,這種對話使文學時間既是前進中的作者的時間,又是重新復述這些作者的批評時間,而重新復述作者,並不是為了賦予神秘的作品一種意義,而是破壞作品立即和永遠被充滿的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