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被多所高校研究生院老師推薦為了解、理解、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的必讀書。

格里德爾站在費正清和史華慈兩位泰斗肩上, 澄明、典雅而精煉地表達了他叩望長城時的中國關懷。——王康(民間思想家)

現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知識分子的心靈掙扎史。其間充滿了血污與暴力,也時而有知性的閃光與靈魂的救贖。他們留下的歷史傳統,依然瓖嵌在當下讀書人的基因之中。倘若要認識中國,不妨從本書啟航,去探究一個跌倒又站起的民族曾經 走過的心路歷程。——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為了引起、滿足普通讀者的興趣,他們希望分享一種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歷史經驗中的某些東西。雖然我竭盡所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述全景式的現代中國歷史,但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的解釋觀點的人,或者反對我評論某個人或問題的觀點的人,會同意這是一個寫給廣大讀者的故事。

不應該把中國現代史僅僅看成是我們所理解的“現代世界”背景中的一個外來的碎片,而應看作一種歷史經驗。這個經驗提供的重要的洞察方式,能使一些人們熟悉的觀念和期望,在這個史無前例的全球化時代變得新鮮而且彼此關聯,從而成為屬于我們所有人的東西。

格里德爾(J.B.Grieder),中文名賈祖麟,哈佛大學博士,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學者費正清和史華慈的學生,布朗大學歷史系教授(現已退休)。專長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史,主要著作有《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及《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等。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遺產
傳統儒家 / 儒家人文觀 / 儒家政治理論 / 君與臣︰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 / 儒家歷史觀
第二章 儒家批判
儒家的基本思想 / 近代歐洲的中國觀 / 19世紀歐洲觀點的變化 / 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簡單比較 / 黃宗羲和清初思想 / 對專制主義的批判 / 王夫之的民族主義思想 / 清初經驗主義的學術研究
第三章 19世紀︰造反與中興
滿漢關系與晚清政局 / 19世紀的形勢 / 19世紀的儒學 / 通商口岸文化 / 太平天國起義 / 基督教對洪秀全的影響 / 同治中興 / 曾國藩與中體西用
第四章 19世紀︰變法
戊戌變法 / 康有為/通商口岸的文化影響 / 通商口岸的翻譯活動 / 改革者面臨的挑戰 / 康有為與今文經學 / 康有為的變法思想 / 《大同書》的烏托邦理想 / 儒家時代結束了
第五章 1911年革命︰作為政治推動者的知識分子
孫中山的革命 / 留學運動 / 日本的影響 / 進化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 / 現代教育的興起 / 反清革命的公開化 / 梁啟超與君主立憲 / 梁啟超的思想 / 民族主義思想的興起 / 《民報》與孫中山 / 民族主義的排外情緒 / 革命與改良並非涇渭分明 / 變法改良成為朝野共識 / 革命者的自殺與暗殺
第六章 新文化運動︰作為政治參與者的知識分子
周樹人的意義 / 新文化運動 / 留學生與西方影響 /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 陳獨秀與《新青年》 / 胡適與文學革命 / 新文化運動中的保守派 / 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 東西方文化論戰 / 魯迅小說的象征意義
第七章 意識形態論戰
革命思想的興起 / 關于意識形態 / 共產主義的傳播 / 陳獨秀的反傳統思想 / 李大釗的思想
第八章 現代性的困境︰作為政治受害者的知識分子
問題與主義之爭 / 共產主義信仰的建立 / 知識分子的思想轉向
結 語
譯後記
再版後記
 

現在去中國訪問,人們所看到的革命前所未有。無論與1949年革命勝利時比,還是與國民黨掌權時代比,或與一個世紀前帝國儒家統治的漫長衰亡過程的最後階段比,這個國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近代歷史,給這個國家及其人民留下了永恆的烙印。為現代化所做的努力本身,體現為水庫大壩、鐵路橋梁、橫貫原野的高壓線路、通往窮鄉僻壤的照明電線、濃煙滾滾的煙囪、粗陋笨大的車間、橫七豎八簡陋單調的現代公寓樓房。人們看上去比過去更健康,比早年留下的褪色照片中的形象更整齊同一——更為一致地富裕。一個人很容易相信(在他被極力要求如此時),中國人民有不錯的供應、良好的醫療和政府提供的比較全面的服務;既然已經沒有特權與無特權的截然劃分所造成的令人震驚的社會差別,一個人就不可能感到非常痛苦。

但他明白,這仍然是中國,不管在什麼地方。他飛臨的大地風光依舊︰中部南方的田野如錦繡鋪成,北方高原則風塵彌漫。人們熟悉的農業中國的水道河流仍在,一如記憶中的印象︰笨重的帆船,輕靈的舢板,一簇簇的村落,古老青石和現代水泥築成的狹小街巷。而鄉村本身,自中國有史以來,一直是充滿生機的地方,充沛的生命活力,形態各異的生存方式,甚至過分的擁擠,這正是我們對中國鄉村大致不差的想象。

與可見的情形一樣,心靈中隱蔽的景象同樣充滿活力。下面的敘述所強調的變革,自19世紀初以來,使這種內在風景變得幾乎無法辨認,這種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對自己、對中國世界地位的認識。然而,當我們審視社會目標和個人責任意識的變化時,出人意料、更為迅速的變化,是關懷美好人生的設想和對社會及自我的態度。這些現象,正是我們將要關注的。我們不能說,現代中國歷史的精神可以用“傳統內的變革”這個短語來描繪(這個短語經常用于概括漫長的王朝歷史),因為能貼切地稱為“傳統”的東西已經很少了。但不可否認,中國本身仍然與眾不同地保持著它自身的社會特性。

中國有句老話叫“生逢其時”,本書集中敘述的年代,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對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來說,的確是生逢其時。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是我們敘述的重點。我們論及的人顯然是少數,他們切實感受到並深入思考了變革的推力和傳統的阻力,而且充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足夠的自信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知識分子”是一個寬泛而難以分析界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個社會的或經濟的階級,也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以學術為業的人,而是一系列有思想、能作出反應和表達的個人。既然他們的思想的形成和有序的表達,都源于個體生命的體驗感知,因此,我就試圖——至少在處理主要人物時——傳達出思想觀念背後的某些個人感受,諸如家庭背景、所受教育、脾氣性格、情感態度、偏頗成見——總之一句話,使知識分子群體具體化,並賦予它生命和個性。既然他們的動機,最終毫無例外,都不是對形勢的簡單反應,而是說服其他人奉行他們的觀點,那麼我要盡可能地讓人物自己說話,即使是譯文,也要依據權威的原文而不是綜合的譯述。我也試圖在翻譯中持這種態度,即使在某些情況下這意味著寧願對原文作更自由的翻譯——我希望不會歪曲其原意。

寫作本書的初衷,是為了引起、滿足普通讀者的興趣,他們希望分享一種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歷史經驗中的某些東西。專門研究現代中國的學者,在本書中很難發現令人驚奇的人物、表演和戲劇性故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