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政治史的框架、內容和結構重新進行了梳理,力求做到條理清晰、內容全面、取舍得當、論述客觀。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可讀性。
日本近現代政治史分為戰前和戰後兩大時期。從廣義上講,政治史的涵蓋面很廣,《日本近現代政治史》則主要以日本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的變化、變革及其歷史的沿革為主線,闡述日本是怎樣從一個封建的幕藩體制通過曲折的道路走向現代民主制國家的。
中國迄今尚沒有一部自己編寫的日本政治史。
王振鎖,1941年生,河北省深州市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兼日本戰後史分會會長。研究方向︰戰後日本史,日本政治史。
主要著作︰《日本農業現代化的途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日本戰後五十年》(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自民黨的興衰一日本“金權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戰後日本政黨政治》(人民出版社,2004年)、《日本史》(合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主編、譯著多部。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1章 幕藩體制的解體與幕末政治
一、鎖國體制的崩潰
1.德川末期幕藩體制的內部矛盾
2.對外危機與藩政改革
3.“佩里來航”與開國
二、“尊王攘夷論”與公武合體運動
1.幕末時期的政治思潮
2.公武合體運動
3.攘夷戰爭
三、從“薩長聯合”到“王政復古”
1.“征長戰爭”與“薩長聯合”
2.“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3.戊辰戰爭與幕府滅亡
第2章 向近代中央集權國家過渡
一、明治初期的政治改革
1.新政方針與官制改革
2.“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
3.身份制度改革、“秩祿處分”與“士族授產”
4.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
二、藩閥專制與自由民權運動
1.藩閥專制的形成與政府內部紛爭
2.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與“明治十四年政變”
3.政黨內亂與自由民權運動的挫折
三、明治憲法體制的確立
1.內閣制度的創立與修約談判的挫折
2.明治憲法的頒布
3.地方制度改革與《教育敕語》的發布
第3章 議會政治的展開與帝國主義的形成
一、初期議會與甲午戰爭
1.民黨戰線的成立與帝國議會的開設
2.藩閥勢力與民黨之間的抗爭
3.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二、走向帝國主義國家
1.政府與民黨間的合作
2.政黨內閣的挫折與藩閥內閣的復活
3.政友會與桂內閣
4.日俄戰爭與《樸茨茅斯和約》
三、桂園時代
1.第一屆西園寺內閣與元老的抵抗
2.第二屆桂內閣與第二屆西園寺內閣
3.第三屆桂內閣與明治時代的終結
第4章 政黨政治的發展與挫折
一、大正時代的日本政治
1.第一次護憲運動
2.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與“米騷動”
3.大正民主運動與群眾運動的發展
二、政黨政治的建立
1.原敬“平民內閣”
2.第二次護憲運動
三、政黨政治的衰落
1.護憲三派內閣與工農運動
2.政治危機與政黨的衰落
第5章 法西斯專制政治的興亡
一、天皇制法西斯專制的基本形成
1.國家改造運動與“滿洲事變”
2.“五‧一五”事件與“國體明證運動”
3.“二‧二六”事件與日本的法西斯化
二、法西斯統治體制的確立
1.法西斯體制的形成
2.近衛新體制運動與法西斯統治體制的確立
三、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崩潰
1.東條內閣的法西斯統治及其崩潰
2.日本的垂死掙扎與戰敗投降
第6章 美國對日佔領與戰後政治改革
一、美國對日佔領
1.美國單獨佔領及其佔領政策
2.民主化政策與解除公職令
3.政黨的恢復與戰後第一次大選
二、戰後政治改革
1.新憲法的制定
2.第一屆吉田內閣與新憲法體制下的政治改革
3.中道聯合政權
三、吉田時代
1.吉田時代的確立及其政策
2.對日媾和與舊金山體制
3.吉田內閣的反民主路線與群眾運動
第7章 五五年體制的確立與發展
一、五五年體制的確立
1.保守政黨的分化組合
2.社會黨統一與工人運動
3.自民黨派閥體系的確立
二、岸信介內閣與日美安保條約
1.岸信介內閣的國內政策
2.修改安保條約與“新安保體制”日本近現代政治史
3.反對修改安保條約的斗爭
三、池田內閣與佐藤長期政權
1.池田內閣及其“低姿態”政策
2.“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與貿易自由化政策
3.佐藤長期政權
4.佐藤政權的內外政策
第8章 自民黨政權的中落
一、自民黨統治的變形
1.“角福戰爭”與列島改造計劃
2.金權選舉與田中內閣下台
3.三木內閣與洛克希德事件
二、動蕩的自民黨政權
1.福田內閣時代
2.大平內閣與自民黨的派閥之爭
3.鈴木內閣與行政財政改革
第9章 自民黨政權的中興與崩潰
一、中曾根內閣與“戰後政治總決算”路線
1.中曾根康弘其人及中曾根內閣的誕生
2.國內改革與大國外交
二、從竹下內閣到海部內閣
1.竹下內閣與利庫路特案件
2.“超短命”的宇野內閣
3.海部內閣︰“國際貢獻”與選舉制度改革
三、宮澤內閣與自民黨政權的崩潰
1.宮澤內閣與PKO法案的成立
2.政治改革風波與自民黨下野
3.政黨體制轉換的成因
第10章 聯合政權與“後自民黨時代”
附錄
後記
一、鎖國體制的崩潰
1.德川末期幕藩體制的內部矛盾
2.對外危機與藩政改革
3.“佩里來航”與開國
二、“尊王攘夷論”與公武合體運動
1.幕末時期的政治思潮
2.公武合體運動
3.攘夷戰爭
三、從“薩長聯合”到“王政復古”
1.“征長戰爭”與“薩長聯合”
2.“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3.戊辰戰爭與幕府滅亡
第2章 向近代中央集權國家過渡
一、明治初期的政治改革
1.新政方針與官制改革
2.“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
3.身份制度改革、“秩祿處分”與“士族授產”
4.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
二、藩閥專制與自由民權運動
1.藩閥專制的形成與政府內部紛爭
2.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與“明治十四年政變”
3.政黨內亂與自由民權運動的挫折
三、明治憲法體制的確立
1.內閣制度的創立與修約談判的挫折
2.明治憲法的頒布
3.地方制度改革與《教育敕語》的發布
第3章 議會政治的展開與帝國主義的形成
一、初期議會與甲午戰爭
1.民黨戰線的成立與帝國議會的開設
2.藩閥勢力與民黨之間的抗爭
3.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二、走向帝國主義國家
1.政府與民黨間的合作
2.政黨內閣的挫折與藩閥內閣的復活
3.政友會與桂內閣
4.日俄戰爭與《樸茨茅斯和約》
三、桂園時代
1.第一屆西園寺內閣與元老的抵抗
2.第二屆桂內閣與第二屆西園寺內閣
3.第三屆桂內閣與明治時代的終結
第4章 政黨政治的發展與挫折
一、大正時代的日本政治
1.第一次護憲運動
2.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與“米騷動”
3.大正民主運動與群眾運動的發展
二、政黨政治的建立
1.原敬“平民內閣”
2.第二次護憲運動
三、政黨政治的衰落
1.護憲三派內閣與工農運動
2.政治危機與政黨的衰落
第5章 法西斯專制政治的興亡
一、天皇制法西斯專制的基本形成
1.國家改造運動與“滿洲事變”
2.“五‧一五”事件與“國體明證運動”
3.“二‧二六”事件與日本的法西斯化
二、法西斯統治體制的確立
1.法西斯體制的形成
2.近衛新體制運動與法西斯統治體制的確立
三、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崩潰
1.東條內閣的法西斯統治及其崩潰
2.日本的垂死掙扎與戰敗投降
第6章 美國對日佔領與戰後政治改革
一、美國對日佔領
1.美國單獨佔領及其佔領政策
2.民主化政策與解除公職令
3.政黨的恢復與戰後第一次大選
二、戰後政治改革
1.新憲法的制定
2.第一屆吉田內閣與新憲法體制下的政治改革
3.中道聯合政權
三、吉田時代
1.吉田時代的確立及其政策
2.對日媾和與舊金山體制
3.吉田內閣的反民主路線與群眾運動
第7章 五五年體制的確立與發展
一、五五年體制的確立
1.保守政黨的分化組合
2.社會黨統一與工人運動
3.自民黨派閥體系的確立
二、岸信介內閣與日美安保條約
1.岸信介內閣的國內政策
2.修改安保條約與“新安保體制”日本近現代政治史
3.反對修改安保條約的斗爭
三、池田內閣與佐藤長期政權
1.池田內閣及其“低姿態”政策
2.“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與貿易自由化政策
3.佐藤長期政權
4.佐藤政權的內外政策
第8章 自民黨政權的中落
一、自民黨統治的變形
1.“角福戰爭”與列島改造計劃
2.金權選舉與田中內閣下台
3.三木內閣與洛克希德事件
二、動蕩的自民黨政權
1.福田內閣時代
2.大平內閣與自民黨的派閥之爭
3.鈴木內閣與行政財政改革
第9章 自民黨政權的中興與崩潰
一、中曾根內閣與“戰後政治總決算”路線
1.中曾根康弘其人及中曾根內閣的誕生
2.國內改革與大國外交
二、從竹下內閣到海部內閣
1.竹下內閣與利庫路特案件
2.“超短命”的宇野內閣
3.海部內閣︰“國際貢獻”與選舉制度改革
三、宮澤內閣與自民黨政權的崩潰
1.宮澤內閣與PKO法案的成立
2.政治改革風波與自民黨下野
3.政黨體制轉換的成因
第10章 聯合政權與“後自民黨時代”
附錄
後記
序
如果從葡萄牙人迪亞士繞過好望角(1487年)並到達印度(達‧伽馬,1498年)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首次1492年)算起,人類跨入近代社會已經500余年,但中國和日本被拖入近代的歷史還都不到兩個世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發展依次經歷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的階段劃分,“近代”(Modern tintes)屬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因此可以把“近代化”(The modernization)視為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然而,當1917年人類歷史上出現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後,便翻開了“現代史”的第一頁,這是以往的教科書普遍采用的標準歷史分期法。
但是,時代在變,世界在變,人們的認識也在“與時俱進”。今天,我們所有為現代化建設奮斗的人們,應該怎樣理解“現代化”的含義和性質呢?對“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來說,這的確是個無法繞過的理論難題,因為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客觀世界里,社會主義轉過頭來“補課”並探索新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也在調整並繼續發展,“市場經濟”不再是區分社會形態的重要標準,20世紀以來處于並行和對立狀態的兩大社會制度,正呈現交叉、互補、趨同發展的狀態。
我們理解的現代(The present age),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與“當代”的含義基本相同的概念。而我們理解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在起點、範疇、內容、性質等所有層面上既有大量與“近代化”重合的內容,又不受“資本主義化”思維範式的約束。現代化是一個近代以來人類擯棄封建生產方式和思想傳統、追求更高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會把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斷推向頂峰,同時也在孕育和創造著非資本主義本質、引領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新因素。現代化既是“近代化”的延續,也是對近代化的發展和超越,而近代化=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化僅屬于現代化的前期階段。
從這一理論視角出發,可以認為,以資本主義的出現為起點的人類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形成過以英、法、荷為代表的原生範式,以德、俄、日為代表的繼起範式,印度等眾多殖民地國家的依存範式,蘇聯、中國等的跨越範式。相對于原生範式而言,後三種範式皆屬于“趕超式”範疇。並且,在所有的四種範式的現代化進程中,皆不應排除產生非資本主義本質、引領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新因素的可能。
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多樣性、曲折性、整合性特征的歷史過程,只有同時把握歷史發展的橫軸與縱軸,才能理清事物發展的全貌,掌握現代化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在分析的方法上,則有必要從摸索與創新、踫撞與交融、試驗與修正、互動與均衡的不同視角出發,開展動態的而非靜止的、整體的而非個別的研究。
二、日本現代化研究的思路和課題
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範例中,日本無疑是最值得研究的一個對象。這是因為,日本不但是近代亞洲唯一實現“近代化”的國家,也是當代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中國卻在始自近代的現代化過程中被遠遠拋在了後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學習;日本是近代給中國造成最大傷害的國家,中國要與這個“搬不走的鄰居”世代交往,就必須掌握其民族特性和社會運行機理,知己知彼,溫故而知新,以便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妥善處理與日本等世界各國的合作關系;日本不但是“後發型趕超”的代表,而且提供了陷入“趕超後困境”的實例,對于在現代化道路上加速迅跑的中國來說,揚長避短汲取日本“趕超期”和“趕超後”的經驗及教訓同等重要。
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程,在“整體研究”的大框架下,能否抓住重點並取得突破,關系到研究的價值乃至成敗。
本課題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一條主線、二條發展道路、三次制度變革、四大分析視角、五大專題領域展開研究。
……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發展依次經歷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的階段劃分,“近代”(Modern tintes)屬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因此可以把“近代化”(The modernization)視為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然而,當1917年人類歷史上出現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後,便翻開了“現代史”的第一頁,這是以往的教科書普遍采用的標準歷史分期法。
但是,時代在變,世界在變,人們的認識也在“與時俱進”。今天,我們所有為現代化建設奮斗的人們,應該怎樣理解“現代化”的含義和性質呢?對“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來說,這的確是個無法繞過的理論難題,因為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客觀世界里,社會主義轉過頭來“補課”並探索新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也在調整並繼續發展,“市場經濟”不再是區分社會形態的重要標準,20世紀以來處于並行和對立狀態的兩大社會制度,正呈現交叉、互補、趨同發展的狀態。
我們理解的現代(The present age),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與“當代”的含義基本相同的概念。而我們理解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在起點、範疇、內容、性質等所有層面上既有大量與“近代化”重合的內容,又不受“資本主義化”思維範式的約束。現代化是一個近代以來人類擯棄封建生產方式和思想傳統、追求更高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會把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斷推向頂峰,同時也在孕育和創造著非資本主義本質、引領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新因素。現代化既是“近代化”的延續,也是對近代化的發展和超越,而近代化=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化僅屬于現代化的前期階段。
從這一理論視角出發,可以認為,以資本主義的出現為起點的人類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形成過以英、法、荷為代表的原生範式,以德、俄、日為代表的繼起範式,印度等眾多殖民地國家的依存範式,蘇聯、中國等的跨越範式。相對于原生範式而言,後三種範式皆屬于“趕超式”範疇。並且,在所有的四種範式的現代化進程中,皆不應排除產生非資本主義本質、引領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新因素的可能。
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多樣性、曲折性、整合性特征的歷史過程,只有同時把握歷史發展的橫軸與縱軸,才能理清事物發展的全貌,掌握現代化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在分析的方法上,則有必要從摸索與創新、踫撞與交融、試驗與修正、互動與均衡的不同視角出發,開展動態的而非靜止的、整體的而非個別的研究。
二、日本現代化研究的思路和課題
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範例中,日本無疑是最值得研究的一個對象。這是因為,日本不但是近代亞洲唯一實現“近代化”的國家,也是當代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中國卻在始自近代的現代化過程中被遠遠拋在了後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學習;日本是近代給中國造成最大傷害的國家,中國要與這個“搬不走的鄰居”世代交往,就必須掌握其民族特性和社會運行機理,知己知彼,溫故而知新,以便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妥善處理與日本等世界各國的合作關系;日本不但是“後發型趕超”的代表,而且提供了陷入“趕超後困境”的實例,對于在現代化道路上加速迅跑的中國來說,揚長避短汲取日本“趕超期”和“趕超後”的經驗及教訓同等重要。
日本現代化歷程研究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程,在“整體研究”的大框架下,能否抓住重點並取得突破,關系到研究的價值乃至成敗。
本課題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一條主線、二條發展道路、三次制度變革、四大分析視角、五大專題領域展開研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