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金融學家巴曙松博士最新著作,以堅守金融市場第一線的大智慧,為您剖析當下紛繁復雜的經濟命題。
在全球化新格局中,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中國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是什麼,後金融時代中國發展股指期貨有何內在邏輯,創業板能否最終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如何應對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
從中環到北京,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以先後在香港和內地金融機構工作的經歷,以親歷金?危機的獨特視角,以多年金融實踐的經驗,審視並展望了後危機時代中國金融的未來。
城市化的推進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的重要切入點之一。
外需的迅速下滑,對中國經濟轉向內需主導的增長方式形成了強大的倒逼壓力。
中國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服務的巨大需求是中國金融業成長的巨大動力,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模式還有待改進。
這次國際金融是股指期貨產品的極端壓力測試,現貨市場的發展、市場結構的變化、金融創新的需求,增加了股指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
在全球化新格局下,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中國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是什麼?如何應對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創業板能否最終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發展股指期貨有何內在邏輯。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擔任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國銀行(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等職務。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並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主要著作有《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路徑研究》、《美國貨幣史》(譯著)等。
目錄
第一部分 全球不平衡下的危機與變革
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演變路徑是什麼?
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是什麼?
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國金融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反思與啟示?
第1章 從“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
第2章 打造完善有效的國際金融體系
第3章 誰會真正處在“貨幣金字塔”的頂端
第4章 美國保險監管體系改革的新一輪角力
第5章 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國式反思
第6章 資產管理行業的調整之路
第二部分 全球再平衡中的中國機遇
中國會不會是本次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
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何在?
依靠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面臨怎樣的困境與挑戰?
第7章 重提中國經濟脫鉤論
第8章 中國需要重新布局擴大內需政策
第9章 城市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
第10章 防止經濟二次探底
第11章 經受住危機考驗的中國金融改革
第12章 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設定清晰時間表
第三部分 後危機時代的中國金融轉型
創業板能否真的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人民幣升值壓力背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信貸擴張能否使中國經濟進入“金融加速器”的上升通道?
第13章 中國金融轉型的進程
第14章 人民幣匯率爭論讓內部改革迫在眉睫
第15章 中國金融業的新思考
第16章 信貸擴張能否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金融加速器
第17章 把握創業板市場的挑戰與脈動
第18章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之途
第四部分 中國金融的未來
後危機時代中國發展股指期貨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如何應對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
中國金融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第19章 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走向
第20章 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
第21章 經濟復蘇與政策退出的互動博弈
第22章 中國發展股指期貨的內在邏輯
第23章 中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時退出的時機
第24章 後危機時代《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中國的挑戰
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演變路徑是什麼?
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是什麼?
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國金融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反思與啟示?
第1章 從“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
第2章 打造完善有效的國際金融體系
第3章 誰會真正處在“貨幣金字塔”的頂端
第4章 美國保險監管體系改革的新一輪角力
第5章 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國式反思
第6章 資產管理行業的調整之路
第二部分 全球再平衡中的中國機遇
中國會不會是本次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
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何在?
依靠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面臨怎樣的困境與挑戰?
第7章 重提中國經濟脫鉤論
第8章 中國需要重新布局擴大內需政策
第9章 城市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
第10章 防止經濟二次探底
第11章 經受住危機考驗的中國金融改革
第12章 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設定清晰時間表
第三部分 後危機時代的中國金融轉型
創業板能否真的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人民幣升值壓力背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信貸擴張能否使中國經濟進入“金融加速器”的上升通道?
第13章 中國金融轉型的進程
第14章 人民幣匯率爭論讓內部改革迫在眉睫
第15章 中國金融業的新思考
第16章 信貸擴張能否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金融加速器
第17章 把握創業板市場的挑戰與脈動
第18章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之途
第四部分 中國金融的未來
後危機時代中國發展股指期貨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如何應對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
中國金融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第19章 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走向
第20章 經濟復蘇中的市場風險與通脹壓力
第21章 經濟復蘇與政策退出的互動博弈
第22章 中國發展股指期貨的內在邏輯
第23章 中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時退出的時機
第24章 後危機時代《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中國的挑戰
序
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似乎已經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不過,危機最為惡劣的時侯盡管已經過去,但對于危機的反思可以說才剛剛開始。
實際上,在危機愈演愈烈的時期,全球金融市場曾籠罩在一片恐慌的氣氛之中;而金融市場往往總是健忘的,在恐慌時期過後,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幅上揚又重新使金融市場充滿了樂觀的氣氛。這一點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在恐慌時期,中環最為喧鬧的餐廳和商場門可羅雀;而在恐慌時期過去之後,站在中環,幾乎看不到危機的痕跡。一位從事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人士告訴我,在恐慌時期,他所在的中環寫字樓似乎一下子空了不少,十分冷清;而僅僅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寫字樓里面又重新喧鬧起來。
危機最壞的時期過去當然是一件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反思和追溯,很可能導致危機的隱患並不能完全消除。換句話說,危機往往暴露了現有的經濟金融體系中深層次和結構性的問題,而危機本身往往成為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重要的倒逼動力。現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那麼快過去,是否改變這種經濟內?不平衡的動力會明顯衰減?
簡單一點說,我們是否可能錯過一個很好的利用危機來進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如同有的金融界同仁所說︰We will miss a good crise.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立足于金融危機時期的一些思考與擔憂,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過去後,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進行深入反思,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金融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書收錄了金融危機以來,我親歷金融危機過程中所進行的一些思考,其中既有一些理論性的分析,也有一些對話式的討論,盡管缺陷和不足在所難免,但是都大致可以說是一些立足于金融市場的思考。現在?起來許多判斷開始成為共識,但是在危機之中,許多判斷的得出,往往經歷過激烈的爭論,例如2008 年底和2009 年初對于中國經濟脫鉤並強勁復蘇的判斷,當時就受到許多的挑戰與質疑;對于城市化推進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影響力,以及中國再杠桿化的空間等,也是在與金融界的討論中逐步被認同的。這些在危機中的思考,應當成為下一步進行跟蹤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起點,畢竟親歷危機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總結的經歷。
從總體上說,這次影響世界的金融危機有著深刻的根源,即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體制作用下,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貿易結構、儲蓄消費結構等方面的不平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這種不平衡愈加嚴重,便會因美國資產市場價格破滅這一局部事件迅速擴散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應對危機和世界經濟新一輪復蘇增長的過程,其實質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例如︰
1. 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塑,在2009 年4月初召開的G20 峰會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提出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要求;
2. 對金融監管方面的反思和改進;
3. 對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
客觀講,從根本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監管並非一日之功,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更非易事。在每次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之後,隨之而來的都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各國經濟實力的潮起潮落。全球經濟再平衡給予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既是沖擊,也意味著機遇。可以預計,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以結構轉型為重心的新的發展階段。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要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增長的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企業創新能力來發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金融這樣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行業來說,在書齋里研究金融市場和金融政策難免脫離實際。在金融危機中,因為先後在香港和內地金融機構工作的經歷,我經常得以有各種機會,與決策者、金融家和研究者以及企業家們討論應對危機的舉措,分析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趨勢。我從他們那里學習到了許多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重要的分析判斷,參考了他們的許多研究報告,在此恕不能一一列舉,一並對他們表示感謝。同時,我的?究生也在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面提供了積極的幫助和支持,李勝利、朱元倩、孟之靜同學協助進行了書稿的整理,在此一並致謝。當然,書中難免會有各種局限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2010 年4 月于北京翠微路
實際上,在危機愈演愈烈的時期,全球金融市場曾籠罩在一片恐慌的氣氛之中;而金融市場往往總是健忘的,在恐慌時期過後,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幅上揚又重新使金融市場充滿了樂觀的氣氛。這一點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在恐慌時期,中環最為喧鬧的餐廳和商場門可羅雀;而在恐慌時期過去之後,站在中環,幾乎看不到危機的痕跡。一位從事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人士告訴我,在恐慌時期,他所在的中環寫字樓似乎一下子空了不少,十分冷清;而僅僅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寫字樓里面又重新喧鬧起來。
危機最壞的時期過去當然是一件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反思和追溯,很可能導致危機的隱患並不能完全消除。換句話說,危機往往暴露了現有的經濟金融體系中深層次和結構性的問題,而危機本身往往成為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重要的倒逼動力。現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那麼快過去,是否改變這種經濟內?不平衡的動力會明顯衰減?
簡單一點說,我們是否可能錯過一個很好的利用危機來進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如同有的金融界同仁所說︰We will miss a good crise.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立足于金融危機時期的一些思考與擔憂,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過去後,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進行深入反思,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金融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書收錄了金融危機以來,我親歷金融危機過程中所進行的一些思考,其中既有一些理論性的分析,也有一些對話式的討論,盡管缺陷和不足在所難免,但是都大致可以說是一些立足于金融市場的思考。現在?起來許多判斷開始成為共識,但是在危機之中,許多判斷的得出,往往經歷過激烈的爭論,例如2008 年底和2009 年初對于中國經濟脫鉤並強勁復蘇的判斷,當時就受到許多的挑戰與質疑;對于城市化推進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影響力,以及中國再杠桿化的空間等,也是在與金融界的討論中逐步被認同的。這些在危機中的思考,應當成為下一步進行跟蹤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起點,畢竟親歷危機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總結的經歷。
從總體上說,這次影響世界的金融危機有著深刻的根源,即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體制作用下,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貿易結構、儲蓄消費結構等方面的不平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這種不平衡愈加嚴重,便會因美國資產市場價格破滅這一局部事件迅速擴散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應對危機和世界經濟新一輪復蘇增長的過程,其實質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例如︰
1. 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塑,在2009 年4月初召開的G20 峰會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提出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要求;
2. 對金融監管方面的反思和改進;
3. 對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
客觀講,從根本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監管並非一日之功,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更非易事。在每次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之後,隨之而來的都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各國經濟實力的潮起潮落。全球經濟再平衡給予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既是沖擊,也意味著機遇。可以預計,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以結構轉型為重心的新的發展階段。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要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增長的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企業創新能力來發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金融這樣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行業來說,在書齋里研究金融市場和金融政策難免脫離實際。在金融危機中,因為先後在香港和內地金融機構工作的經歷,我經常得以有各種機會,與決策者、金融家和研究者以及企業家們討論應對危機的舉措,分析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趨勢。我從他們那里學習到了許多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重要的分析判斷,參考了他們的許多研究報告,在此恕不能一一列舉,一並對他們表示感謝。同時,我的?究生也在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面提供了積極的幫助和支持,李勝利、朱元倩、孟之靜同學協助進行了書稿的整理,在此一並致謝。當然,書中難免會有各種局限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2010 年4 月于北京翠微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