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了作者關于現代性問題的思索、思想史闡釋、文化批評、當代中國思想狀況的評析、魯迅研究等引起學界和讀者關注的系列文章,顯示了深刻的理論觀察、思考與歷史感,銳利的文化批判立場,嚴謹的學術風格和廣闊的思想視野。
在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爾的詞典里,它是哲思的別名,而在魯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魯迅一生都在尋找中國的貓頭鷹。他雖不擅丹青,卻描畫過貓頭鷹的圖案。我們選取其中的一篇,作為叢書的標志。
我們渴慕智慧,我們祈求新聲。這便是“貓頭鷹學術文叢”的由來。
本書為該叢書之《死火重溫》分冊,主要收入了汪暉理事近年來關于現代性問題的思考、思想史研究、文化批評、當代中國思想狀況的評析等重要的學術成果。
目錄
序
第一輯 現代性的悖論
現代性問題答問
作為時間觀念的現代性——作為宏大敘事的現
代性——作為啟蒙方案的現代性——近代中國
思想與現代性——自己反對自己的現代性——
互動的歷史圖景與歐洲中心主義——全球化的壟
斷結構——發展主義批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民主
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歷史已經終結?
三種馬克思主義
啟蒙主義及其當代形態
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批判思想
“科學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幾個問題
作為思想史命題的“科學主義”
海耶克的科學主義概念
作為社會關系的科學︰主體/客體、市場/計劃、社會/國家二元論
技術統治與啟蒙意識形態
科技作為世界構造和合法化知識
控制的知識和世界構造
“合理性”概念及其批判
合法化知識及其解體︰“共識”與“歧見”
敘事程序、職業倫理與規訓制度
理論與歷史︰現代性問題的總體性
文化與控制的諸形式
承認的政治、萬民法與自由主義的困境
全球化與差異政治
承認的政治與權利自由主義
文明的沖突與萬民法
文化、市場社會與公共性問題
中國的人文話語
人文主義與啟蒙︰兩個現代主題
Humanism的三種中譯與跨文化實踐
當代中國的人文話語與馬克思主義
簡短的結語
90年代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
文化研究的興起——什麼是文化?——傳統文化
討論中的二元論——文化生產與文化研究——
“文本”範圍的擴大——文化研究的歷史條件——消費主義、媒體與文化市場
傳統、現代性及其它
關于《學人》
關于個人研究
關于傳統與近代性問題
現代思想的悖論
文化認同與社會實踐——現代世界觀與翻譯問題——悖論式思想的社會條件
第二輯 死火重溫
死火重溫
女吊‧復仇‧頹敗線的顫動——中國的流氓‧俠權
勢——黑暗幽默‧鬼的世界——永遠革命‧無地
彷徨‧真的人——游擊戰‧突破的契機——有機知識
分子——媒體時代與學院知識分子
無邊的寫作
幽默是對緊張的緩解也是保存——沒有邊界的寫
作——“俄國態度”與“法國態度”——真實的
接近與離開——為虛無而寫作——“殺害他的不
是本丟‧彼拉多”
絕望之後
匆匆忙忙地追求真實
魯迅的悖論
預言與危機
附錄
《反抗絕望》新版自序
《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序
《九十年代的後學論爭》序
再思學術與社會
評《儒學地域化》
第一輯 現代性的悖論
現代性問題答問
作為時間觀念的現代性——作為宏大敘事的現
代性——作為啟蒙方案的現代性——近代中國
思想與現代性——自己反對自己的現代性——
互動的歷史圖景與歐洲中心主義——全球化的壟
斷結構——發展主義批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民主
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歷史已經終結?
三種馬克思主義
啟蒙主義及其當代形態
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批判思想
“科學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幾個問題
作為思想史命題的“科學主義”
海耶克的科學主義概念
作為社會關系的科學︰主體/客體、市場/計劃、社會/國家二元論
技術統治與啟蒙意識形態
科技作為世界構造和合法化知識
控制的知識和世界構造
“合理性”概念及其批判
合法化知識及其解體︰“共識”與“歧見”
敘事程序、職業倫理與規訓制度
理論與歷史︰現代性問題的總體性
文化與控制的諸形式
承認的政治、萬民法與自由主義的困境
全球化與差異政治
承認的政治與權利自由主義
文明的沖突與萬民法
文化、市場社會與公共性問題
中國的人文話語
人文主義與啟蒙︰兩個現代主題
Humanism的三種中譯與跨文化實踐
當代中國的人文話語與馬克思主義
簡短的結語
90年代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
文化研究的興起——什麼是文化?——傳統文化
討論中的二元論——文化生產與文化研究——
“文本”範圍的擴大——文化研究的歷史條件——消費主義、媒體與文化市場
傳統、現代性及其它
關于《學人》
關于個人研究
關于傳統與近代性問題
現代思想的悖論
文化認同與社會實踐——現代世界觀與翻譯問題——悖論式思想的社會條件
第二輯 死火重溫
死火重溫
女吊‧復仇‧頹敗線的顫動——中國的流氓‧俠權
勢——黑暗幽默‧鬼的世界——永遠革命‧無地
彷徨‧真的人——游擊戰‧突破的契機——有機知識
分子——媒體時代與學院知識分子
無邊的寫作
幽默是對緊張的緩解也是保存——沒有邊界的寫
作——“俄國態度”與“法國態度”——真實的
接近與離開——為虛無而寫作——“殺害他的不
是本丟‧彼拉多”
絕望之後
匆匆忙忙地追求真實
魯迅的悖論
預言與危機
附錄
《反抗絕望》新版自序
《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序
《九十年代的後學論爭》序
再思學術與社會
評《儒學地域化》
序
現在距離公元2000年沒有多少時日,我自己也將遠行。奉獻在讀者面前的,是我近十年來的一點隨想,既非華麗的文章,也沒有深刻的思想,但卻是我的生命的痕跡。翻閱這些舊文,不止一次地記起兩句詩來,是︰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我的計劃已久的著作至今沒有出版,而這些讓正人君子們感到不快的文字卻已經在印刷之中,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做所謂思想史研究,從宋明理學到清末民初,一一梳理。發表出來的,大多在由我和友人共同編輯的《學人》里面。那叢刊本來印行不多,加之我的文章篇幅較長,注釋繁多,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非但不能引人入勝,就是老鼠也懶得去批判的罷。1996年起,我搬至北京西郊的古城,在出名的八寶山以西,出門塵土飛揚,進城又廢時光,還需乘地鐵在地底鑽行,形同地鼠,不見陽光。這是我深惡痛絕的。故而除了真正的遠行之外,我干脆把自己埋在故紙之中,就此沉靜下去。原以為天命如此,並沒有發生怎麼寫的問題,也不再想寫什麼的事了。熱鬧已經冷卻,悲壯已成往事,殘酷淹沒在繁華的集市里,往日的英雄天天為名利而奔波。屁股決定大腦,這是一位友人的概括。
在這個世界里,還有什麼比沉默更珍貴?
但世事難料,本性難移。于是我就起疑了。那成果就是收錄在本書中的第二篇文章。1993年底,韓國學者李旭淵冒著寒風,尋了半天,終于抵達我的寓所。他一邊感嘆路途之遙,一邊就約我為韓國的一家刊物寫稿。那家刊物叫做《創作與批評》,在樸正燕時代,曾因批判專制而一度停刊,也是韓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旗幟。我感動了。那時我天天考證什麼格物致知,怎會就被他感動了呢?可見人心之不可靠。
工位朋友諄諄告誡我說︰發表是萬萬不可的,左右上下均不可!我的初衷不過是清理自己的思想,本來沒有發表的打算,于是從善如流。文章的初稿于1994年以韓文的形式發表在《創作與批評》(“東亞細亞的近代與脫近代的課題”專號,總86期)上,但並未以中文面世。此後,我曾對文章進行修改,也請一二位朋友過目,目的是作一點自我反省,為認識復雜變化的現實提供一點根據。有一天,錢理群先生從韓國訪問回到北京,從城南的家中,跑到西郊我的寓所,坐在地毯上,談了一整天,話題就是這篇文章引起的。我因此知道這樣的文字還有人感興趣。
日子在沉靜中流過,我幾乎要忘卻這篇文字了。1996年,我的生活起了變化,應三聯書店之邀,接編《讀書》雜志,從此寧靜的書齋生活與知識界的各種討論糾纏在一起。這樣的時節,像蕭澗秋那樣徘徊岸邊、害怕濕了衣衫的狼狽,在我已是奢侈,無論我如何沉默,總是有人遞過猜忌的目光。我需要冷靜地觀察。為了方便,也為了看得仔細點,我索性從八寶山以西搬到城里,天天可以看見長安街的人流,每逢節日,滿街的、連串的燈火在夜氣中閃光。天下太平。君子們很高興。我心里的不滿一寸寸增長。全畢竟書齋坐久了,不如久經風雨者的堅韌,時常擔心我一不小心,管不住自己,說出什麼讓人痛心疾首的話來,後悔莫及。
……
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做所謂思想史研究,從宋明理學到清末民初,一一梳理。發表出來的,大多在由我和友人共同編輯的《學人》里面。那叢刊本來印行不多,加之我的文章篇幅較長,注釋繁多,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非但不能引人入勝,就是老鼠也懶得去批判的罷。1996年起,我搬至北京西郊的古城,在出名的八寶山以西,出門塵土飛揚,進城又廢時光,還需乘地鐵在地底鑽行,形同地鼠,不見陽光。這是我深惡痛絕的。故而除了真正的遠行之外,我干脆把自己埋在故紙之中,就此沉靜下去。原以為天命如此,並沒有發生怎麼寫的問題,也不再想寫什麼的事了。熱鬧已經冷卻,悲壯已成往事,殘酷淹沒在繁華的集市里,往日的英雄天天為名利而奔波。屁股決定大腦,這是一位友人的概括。
在這個世界里,還有什麼比沉默更珍貴?
但世事難料,本性難移。于是我就起疑了。那成果就是收錄在本書中的第二篇文章。1993年底,韓國學者李旭淵冒著寒風,尋了半天,終于抵達我的寓所。他一邊感嘆路途之遙,一邊就約我為韓國的一家刊物寫稿。那家刊物叫做《創作與批評》,在樸正燕時代,曾因批判專制而一度停刊,也是韓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旗幟。我感動了。那時我天天考證什麼格物致知,怎會就被他感動了呢?可見人心之不可靠。
工位朋友諄諄告誡我說︰發表是萬萬不可的,左右上下均不可!我的初衷不過是清理自己的思想,本來沒有發表的打算,于是從善如流。文章的初稿于1994年以韓文的形式發表在《創作與批評》(“東亞細亞的近代與脫近代的課題”專號,總86期)上,但並未以中文面世。此後,我曾對文章進行修改,也請一二位朋友過目,目的是作一點自我反省,為認識復雜變化的現實提供一點根據。有一天,錢理群先生從韓國訪問回到北京,從城南的家中,跑到西郊我的寓所,坐在地毯上,談了一整天,話題就是這篇文章引起的。我因此知道這樣的文字還有人感興趣。
日子在沉靜中流過,我幾乎要忘卻這篇文字了。1996年,我的生活起了變化,應三聯書店之邀,接編《讀書》雜志,從此寧靜的書齋生活與知識界的各種討論糾纏在一起。這樣的時節,像蕭澗秋那樣徘徊岸邊、害怕濕了衣衫的狼狽,在我已是奢侈,無論我如何沉默,總是有人遞過猜忌的目光。我需要冷靜地觀察。為了方便,也為了看得仔細點,我索性從八寶山以西搬到城里,天天可以看見長安街的人流,每逢節日,滿街的、連串的燈火在夜氣中閃光。天下太平。君子們很高興。我心里的不滿一寸寸增長。全畢竟書齋坐久了,不如久經風雨者的堅韌,時常擔心我一不小心,管不住自己,說出什麼讓人痛心疾首的話來,後悔莫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