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在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既有數量擴張,也有結構優化,同時也積累了不少風險。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在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金融風險也影響著經濟安全。《中國金融風險與經濟安全論綱》一書,循三十年中國金融經濟走過的曲折之路,深入剖析若干重大事件和無數典型案例,準確揭示了中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九大金融風險,分析了這些風險是如何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本書作者創造性地提出“經濟安全是第二國防”,以濃烈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屋建瓴又細致入微地分析了九大金融風險的成因,更提出了以“防外安內”為基本戰略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建議。時逢百年難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眾多經濟體尚未走出泥潭之際,本書對我們抓住機遇,清除我國金融經濟中的病毒,保障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深入分析了我國金融風險的現狀、特點和規律,探究了其發生、發展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範和化解這些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特別是該書對我國的金融風險,從金融市場的內生性因素、結構性因素和體制性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提出了當前中國金融存在的九大風險,並對其成因提出了一個分析框架,具有創新和獨到之處。全書邏輯嚴密,事例翔實,分析嚴謹,是一部系統研究我國金融風險與經濟安全的力作,值得一讀。
李光榮,湖南南縣人,1963年8月出生,經濟學博士,中共黨員。先後獲中南財經大學學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現為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站長。擔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直機關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市朝陽區人大代表,兼任中國生產力協會副會長、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同時還受聘擔任多家地方政府顧問和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目錄
導論
一、當前中國存在九大金融風險影響經濟安全
二、對中國九大金融風險成因的深層次分析
三、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的基本戰略與政策建議
上篇 當前中國存在九大金融風險影響經濟安全
引言
第一章 金融結構與融資形式畸形發展使風險集中于銀行
第一節 我國金融結構與融資形式的現狀
一、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資本市場還很不發達
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二節 金融結構和融資形式畸形的後果
一、金融結構和融資形式畸形表現為M2/GDP比率過高
二、M2/GDP比率過高使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
第二章 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相互傳感而放大
第三章 非正規金融規模龐大成為金融安全隱患
第四章 機制轉化中金融機構的風險突資本
第五章 項目管制有效性的嚴重弱化導致不正常資本流動出
第六章 人民幣匯率機制缺陷帶來諸多不良後果
第七章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日益凸顯
第八章 房地產市場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第九章 金融開放過程中的“拉美化”風險
中篇 中國金融風險成因的深層次分析
第十章 分析金融風險成因的框架
第十一章 政府行為不規範與金融風險的形成
第十二章 金融風險成因的其他環境因素分析
下篇 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基本戰略與政策建議
第十三章 掌握金融改革主動權杜絕“拉美化”風險
第十四章 逐步轉變外資外貿戰略防止資源扭曲性配置
第十五章 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
第十六章 規範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優化金融結構
第十七章 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資本市場基本功能復歸
第十八章 逐步建立科學的財政金融風險隔離機制
第十九章 轉換政府職能,完善財政體制,緩解制度性風險
第二十章 切實保護居民利益 鞏固金融體系基礎
第二十一章 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化解金融體制性風險
一、當前中國存在九大金融風險影響經濟安全
二、對中國九大金融風險成因的深層次分析
三、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的基本戰略與政策建議
上篇 當前中國存在九大金融風險影響經濟安全
引言
第一章 金融結構與融資形式畸形發展使風險集中于銀行
第一節 我國金融結構與融資形式的現狀
一、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資本市場還很不發達
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二節 金融結構和融資形式畸形的後果
一、金融結構和融資形式畸形表現為M2/GDP比率過高
二、M2/GDP比率過高使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
第二章 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相互傳感而放大
第三章 非正規金融規模龐大成為金融安全隱患
第四章 機制轉化中金融機構的風險突資本
第五章 項目管制有效性的嚴重弱化導致不正常資本流動出
第六章 人民幣匯率機制缺陷帶來諸多不良後果
第七章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日益凸顯
第八章 房地產市場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第九章 金融開放過程中的“拉美化”風險
中篇 中國金融風險成因的深層次分析
第十章 分析金融風險成因的框架
第十一章 政府行為不規範與金融風險的形成
第十二章 金融風險成因的其他環境因素分析
下篇 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基本戰略與政策建議
第十三章 掌握金融改革主動權杜絕“拉美化”風險
第十四章 逐步轉變外資外貿戰略防止資源扭曲性配置
第十五章 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
第十六章 規範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優化金融結構
第十七章 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資本市場基本功能復歸
第十八章 逐步建立科學的財政金融風險隔離機制
第十九章 轉換政府職能,完善財政體制,緩解制度性風險
第二十章 切實保護居民利益 鞏固金融體系基礎
第二十一章 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化解金融體制性風險
序
全球金融危機為金融理論創新提供了一個契機。若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進行深人研究,就會發現︰危機的形成過程與實體經濟基本上是脫離的。目前,危機尚沒結束,初步ˋ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是,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就是美國金融過度發展。這種過度發展,應該說在我國也有相當的表現,只是由于我們采取了嚴格的監管,不那麼突出而已。因此,國際金融危機暴露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思考。
多年來,美國金融發展和創新,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金融業有自我服務的傾向。應該說很多金融創新,尤其是到了衍生品階段,已經找不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了。從理論上講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向來是既有促進和關聯的方面,也有相脫離的方面。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金融上層建築,但從基礎L講,貨幣的產生是為了解決經濟中所謂兩個不可能踫巧實現的一個契合,貨幣產生之後解決了資源跨時期的配置,這是好的方面,它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相關聯和發展;但它同時又產生了貨幣供應有可能過多的問題,有可能產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問題。在貨幣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這一點很重要。
金融和貨幣是有區別的,金融就是貨幣有條件的讓步。那麼,這樣一個金融活動的產生,它的原生產品是債券、股票等與利率、產權相關聯的產品,它的產生解決了跨區域的配置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一些風險的防範問題。但是,金融產生之後,就有進一步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比如金融自身就會成為目的,就有一個獨立的行業——貨幣經營業的產生。這樣一些機構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它們的活動,就有可能產生脫離實體經濟的結果,這就是金融業。金融業進一步發展就有了金融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是為了防範金融領域中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比如風險問題以及風險管理問題、價格發現問題以及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等等。當衍生晶以及一些結構性產品出現之後,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它同時也大規模地產生了一種可能︰這就是金融進一步脫離實體經濟。因為衍生品的定價基礎是原生品的價格變化,而在它的定價基礎中,已經找不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由于是這樣一個定價原理,所以,操縱價格在衍生品領域中成為無可厚非的事情。我們了解這個過程,對于當前發生的金融危機,應當說就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其結論就是衍生品過度發展。這是第一個表現。
第二是金融活動干擾了實體經濟的活動。典型的例子是石油價格的波動、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以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我們知道,石油產品在 世紀70年代的時候,定價是供應方和需求方的長期合約。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由于市場波動比較厲害,也由于當時四個危機同時發生,即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危機、石油危機、黃金危機等交織在一起,石油定價就進人了供求雙方短期合約的時期。到了90年代,全面地轉入了金融定價時期。不僅是石油產品,其他大宗農產品、其他礦產品也都進入了金融化時代。那麼金融是如何滲透到這些領域的呢?就是定價。
我們仔細研究美國石油市場,即以石油期貨市場為例來分析市場參與者。通過對參與者的結構分析,就可以知道定價的因素是什麼了。不到20%是套期保值,即真正的生產者和真正需要的人;60%左右是純金融機構,而第一位的是對沖基金,第二位的是投資銀行,第三位的是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市場參與者不同,其決策函數就不一樣。純粹生產石油的和純粹需要石油的,當然要考慮供求和成本以及市場情況;金融機構進入之後,它所考慮的基本上就不是石油供求質量,而是在這里面怎樣炒作了。2000年之後的油價暴漲以及 08年開始的股價暴跌,其背後都是金融因素在發揮作用。當金融因素進人到工業原料和日常生產原料等大宗產品領域,使得價格暴漲暴跌時,它的作用就是負面的。從 07年開始的宏觀調控政策,為什麼開始那麼緊,後來又這麼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洶洶而來的物價上漲的情況下,貨幣當局不能無動于衷。但是,價格上漲是由投機因素炒起來的,投機因素消退了,又是一個急劇的價格下跌過程,貨幣當局又得去面對,因此干擾了經濟的正常運行。
……
多年來,美國金融發展和創新,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金融業有自我服務的傾向。應該說很多金融創新,尤其是到了衍生品階段,已經找不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了。從理論上講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向來是既有促進和關聯的方面,也有相脫離的方面。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金融上層建築,但從基礎L講,貨幣的產生是為了解決經濟中所謂兩個不可能踫巧實現的一個契合,貨幣產生之後解決了資源跨時期的配置,這是好的方面,它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相關聯和發展;但它同時又產生了貨幣供應有可能過多的問題,有可能產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問題。在貨幣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這一點很重要。
金融和貨幣是有區別的,金融就是貨幣有條件的讓步。那麼,這樣一個金融活動的產生,它的原生產品是債券、股票等與利率、產權相關聯的產品,它的產生解決了跨區域的配置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一些風險的防範問題。但是,金融產生之後,就有進一步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比如金融自身就會成為目的,就有一個獨立的行業——貨幣經營業的產生。這樣一些機構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它們的活動,就有可能產生脫離實體經濟的結果,這就是金融業。金融業進一步發展就有了金融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是為了防範金融領域中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比如風險問題以及風險管理問題、價格發現問題以及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等等。當衍生晶以及一些結構性產品出現之後,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它同時也大規模地產生了一種可能︰這就是金融進一步脫離實體經濟。因為衍生品的定價基礎是原生品的價格變化,而在它的定價基礎中,已經找不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由于是這樣一個定價原理,所以,操縱價格在衍生品領域中成為無可厚非的事情。我們了解這個過程,對于當前發生的金融危機,應當說就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其結論就是衍生品過度發展。這是第一個表現。
第二是金融活動干擾了實體經濟的活動。典型的例子是石油價格的波動、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以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我們知道,石油產品在 世紀70年代的時候,定價是供應方和需求方的長期合約。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由于市場波動比較厲害,也由于當時四個危機同時發生,即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危機、石油危機、黃金危機等交織在一起,石油定價就進人了供求雙方短期合約的時期。到了90年代,全面地轉入了金融定價時期。不僅是石油產品,其他大宗農產品、其他礦產品也都進入了金融化時代。那麼金融是如何滲透到這些領域的呢?就是定價。
我們仔細研究美國石油市場,即以石油期貨市場為例來分析市場參與者。通過對參與者的結構分析,就可以知道定價的因素是什麼了。不到20%是套期保值,即真正的生產者和真正需要的人;60%左右是純金融機構,而第一位的是對沖基金,第二位的是投資銀行,第三位的是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市場參與者不同,其決策函數就不一樣。純粹生產石油的和純粹需要石油的,當然要考慮供求和成本以及市場情況;金融機構進入之後,它所考慮的基本上就不是石油供求質量,而是在這里面怎樣炒作了。2000年之後的油價暴漲以及 08年開始的股價暴跌,其背後都是金融因素在發揮作用。當金融因素進人到工業原料和日常生產原料等大宗產品領域,使得價格暴漲暴跌時,它的作用就是負面的。從 07年開始的宏觀調控政策,為什麼開始那麼緊,後來又這麼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洶洶而來的物價上漲的情況下,貨幣當局不能無動于衷。但是,價格上漲是由投機因素炒起來的,投機因素消退了,又是一個急劇的價格下跌過程,貨幣當局又得去面對,因此干擾了經濟的正常運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