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意識論

社會意識論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探討“社會意識”的書,主要從社會意識的理論結構和歷史結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首先在第一部分的“社會意識的基本解讀”中,對什麼是人們的社會意識以及到底應具備怎樣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較系統的理論考察。特別是闡述了作者主張的論點︰意識一旦具備反映對象這一功能時,同時也在表現自我。與此相同,社會意識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價值意識。我就是這樣學習領會馬克思的“生活決定意識”這一命題的,並把它運用于社會意識領域,探討了關于欲望和意識、利害關系、事實認識和價值意識、思想體系和日常意識等諸種問題。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社會意識的現代解讀”中,主要闡述了現代化社會中的社會意識的特征。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章 什麼是社會意識
一 為什麼要研究社會意識
二 什麼是社會意識
三 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部分 社會意識的基本解讀
第一章 社會存在和意識
一 人類—意識—外界
二 社會意識的對象反映和生活的決定作用
第二章 生活‧需要‧意識
一 生活和需要
1.馬克思論需要的地位
2.黑格爾的需要論
3.需要的發展和豐富
4.需要的異化
二 需要和意識
1.必要和需要
2.從需要到意識
3.意識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章 社會意識的本質規定
一 對他意識和自我意識
1.自我意識的意義
2.關心利害的意義
二 事實認識和價值意識
1.事實認識
2.價值意識
3.事實認識和價值意識的相互作用
三 社會意識的本質和異化
1.生活實踐的意識化
2.意識的異化
第四章 日常意識和意識形態
一 日常意識的結構
1.什麼是日常生活
2.日常意識的形態
3.常識——日常意識的統一體
二 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
三 社會意識的自發性和自覺性
1.列寧的外部灌輸論
2.葛蘭西的主導權論
四 希望和理想
1.希望的價值
2.理想及烏托邦
第五章 社會意識的發展
一 意識的變革源于實踐
1.推動意識發展的能動的矛盾
2.實踐和社會意識
二 意識的經驗條件
三 對話和討論
1.對話——民主主義的出發點
2.討論和組織化
第二部分 社會意識的現代解讀
第六章 從傳統意識到近代意識
一 傳統意識
1.共同體意識
2.統治和服從意識
二 近代意識的形成
1.個人意識的形成
2.近代意識的特性——市民意識和私人意識
第七章 現代意識的諸種問題
一 階級意識
1.融入階級的個人
2.工人階級的階段意識
3.階級意識的現狀
二 大眾社會中的社會意識
1.大眾社會化現象
2.大眾文化問題
三 意識的管理和操縱
1.社會的管理化
2.意識的操縱和整合
第八章 批判意識的形式
一 批判意識的出發點
二 批判精神的傳統
三 民眾的聯合和獨立
譯後記
 

我的這本《社會意識論》寫于1986年,同年由青木書店(東京)出版。
這次,有幸接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將在中國翻譯出版本書的消息,我十分高興並欣然表示同意。

如果本書能被從事哲學及社會科學事業的中國人閱讀,而且能給予一些批評指導意見的話,那對作為作者的我來說,將是莫大的榮幸。這里,我要十分感謝譯者王永昌先生,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勞作,才使本書有機會能同中國讀者見面。

本書是關于探討“社會意識”的書,主要從社會意識的理論結構和歷史結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首先在第一部分的“社會意識的基本解讀”中,對什麼是人們的社會意識以及到底應具各怎樣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較系統的理論考察。特別是闡述了我主張的論點︰意識一旦具各反映對象這一功能時,同時也在表現自我。與此相同,社會意識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價值意識。我就是這樣學習領會馬克思的“生活決定意識”這一命題的,並把它運用于社會意識領域,探討了關于欲望和意識、利害關系、事實認識和價值意識、思想體系和日常意識等諸種問題。

在日本學術界,從來就缺乏關于社會意識的系統性理論研究。我認為我這本書的公開出版為打破這個局面貢獻了力量,特別對激發日本唯物主義哲學的活力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社會意識的現代解讀”中,我主要闡述了現代化社會中的社會意識的特征。在近代社會之前,由于人們隸屬于古老的共同群體或者臣服于封建王權、封建領主,因而身份等級意識籠罩著整個社會。到了近現代社會,取代身份意識的是主要表現為兩者並存的“公民意識”和“階級意識”。在商品經濟社會里,所有的個人在形式上是獨立、自由、平等的。但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即個人首先是利己主義,並相應地被個人主義意識所左右的。從個人發展成為注重公共利益,並且成為社會主人的“市民”,無疑需要充分的歷史經驗。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是階級社會,具有強烈的階級意識。這是以人們的利害共同性為基礎的,被稱之為集體意識。資本主義發達社會因為大多數居民成了工人,隨之而來的是怎樣形成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而成為一個重大問題。我認為這應該是工人階級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強化,以及自覺地領導社會、領導政治的能力不斷提高的結果。因而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與市民意識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本書雖然也對此進行了闡述,但是,市民性和階級性的關系非常復雜,對于這兩種類型的意識有機結合的理想狀態,還遠沒有得到滿意的解答。

我年輕的時候就對中國有著強烈的興趣和親切感。尤其在1960年,我讀高中時候就參加了反對修改日美保護條約運動,對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支援日本人民的百萬人大集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之後,我喜歡上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和《水滸傳》等古典文學,當時甚至還打算在大學里專修中國文學呢。不過到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另一門也感興趣的專業,即德國哲學,主要是學習研究馬克思和黑格爾哲學。但是,直到現在我還繼續關注著中國的政治和文化。

現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迅速推進現代化,並且正朝著世界為數不多的強國方向而持續發展。我的書是一本理論著作,並沒有以特定的國家和民族作為對象進行研究。我在日本這里生活,熟知這里國情,而且承擔著對日本未來的某種責任,所以大都以日本為主要題材,這也是事實。可是,就是現代化也在中國社會扎了根的情況下,是否也會和日本社會一樣出現許多類似問題呢?本書不僅僅從理論層面,而且對現實方面也進行了探討研究。如果能夠從中發現一些有用的東西,作為作者,我自然甚為欣慰。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中文版省略了1986年出版的原著中一些附在各章節末尾上的〔注〕、 〔後記〕,書名《社會意識的結構》也由譯者簡譯為《社會意識論》,但正文沒有增減更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