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迄今為止,人們尚未能真正解說西方人為什麼從象形文字跳躍到了字母文字的原因,卻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從象形文字順理成章地發展到了象意文字。究竟是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規範了不同的思維方法,還是思維方法的差異,影響了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對此問題多少年來乏人問津。西方人注重演繹方法,是否與運用字母文字有內在聯系,不敢遽下定論;但中國人注重類比方法,與運用象意文字有內在聯系,則基本可以肯定。
目錄
序
上篇
“中國邏輯”名稱困難的辨析——“唯一的邏輯”引發的困惑與質疑
傳統推論範疇分析——推論性質與邏輯策略
譬喻古論——對譬喻推理的探討
“扶義而動,推理而行”——引譬、援類再探討
中國古代從“類”範疇到“類”法式的發展演進過程
類比推理與推類比較研究
中國傳統類比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相關知識鏈接論
論“推類——兼答王路先生
下篇
《周易》︰人類最早的類比推理系統
論推類邏輯與中國古代天文學
中國古代名辯學與中國傳統哲學
《墨經》中的論證邏輯思想
物各從其類,舉統類而應之——荀子關于“類”和“推類”的邏輯思想
論中醫理論的模式類比推理
四柱命理類比推斷的邏輯重建
六王系統的類比思想探究
淺談陳那因明的邏輯形式——在同、異品除宗有法上研究因三相、九句因
後記
上篇
“中國邏輯”名稱困難的辨析——“唯一的邏輯”引發的困惑與質疑
傳統推論範疇分析——推論性質與邏輯策略
譬喻古論——對譬喻推理的探討
“扶義而動,推理而行”——引譬、援類再探討
中國古代從“類”範疇到“類”法式的發展演進過程
類比推理與推類比較研究
中國傳統類比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相關知識鏈接論
論“推類——兼答王路先生
下篇
《周易》︰人類最早的類比推理系統
論推類邏輯與中國古代天文學
中國古代名辯學與中國傳統哲學
《墨經》中的論證邏輯思想
物各從其類,舉統類而應之——荀子關于“類”和“推類”的邏輯思想
論中醫理論的模式類比推理
四柱命理類比推斷的邏輯重建
六王系統的類比思想探究
淺談陳那因明的邏輯形式——在同、異品除宗有法上研究因三相、九句因
後記
序
人類的思維方法,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傳統思維方法,與傳統文化的形成、綿延發展密切相關。
迄今為止,人們尚未能真正解說西方人為什麼從象形文字跳躍到了字母文字的原因,卻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從象形文字順理成章地發展到了象意文字。究竟是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規範了不同的思維方法,還是思維方法的差異,影響了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對此問題多少年來乏人問津。西方人注重演繹方法,是否與運用字母文字有內在聯系,不敢遽下定論;但中國人注重類比方法,與運用象意文字有內在聯系,則基本可以肯定。
一個嚴密的論證,可能只包含一種思維方法;但是,任何一個自然的思維活動,往往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法所構成。前者枯躁乏味,後者生動有趣。西方人注重演繹,故而富于知識;中國人注重類比,故而富于智慧。注重演繹或注重類比,並不排斥其他思維方法的運用。
目前,人類對思維方法的感知,大致有演繹、歸納、類比、辯證、靈感等幾種;對思維方法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成熟認識,首推演繹,其次有歸納、類比;辯證尤其靈感,還在初步探索之中。人類的思維方法,可能遠不止以上幾種。 人類的文明史,畢竟只有幾千年,對人類活動中的自身的思維方法還可能有完全充分的認識。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發展,人類思維活動也必然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新的思維方法將層出不窮。對已經感知而尚未深入研究、已經存在而尚未感知以及將要出現的新思維方法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進行探索研究,是人類薪火相傳、永無止境的一項工作。
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衍生了思維方法的多元性,思維方法的多元性又造就了邏輯的多元性。遺憾的是,我們經常听到邏輯一元論的聲音。因為這種聲音源于西方文化並以“科學”自居,殊不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只是“知識”層面上的東西,而知識又有“小知”、“大知”之分,“小知”、“大知”則源于“小年”與“大年”。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哲學家莊周就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為例,闡釋了“小年”造成“小知”的道理。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人的知識卻可以通過代代相傳而由“小年”轉化為“大年”、由“小知”轉化為“大知”。然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與人類未來的五萬年乃至五十萬年的文明史相比,依然是“小年”;現代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可以套用莊周的知己朋友惠施的一句話︰“蒙蒙如未視之狗耳!”(《說苑‧雜言》)莊周以朝菌、蟪蛄為喻的告誡,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仍然適用。
對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研究,前人多有所作,尤以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三十年間的研究成果最豐。而這三十年間關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研究,前期的特點是依傍西方演繹思維的路徑展開;一部中國邏輯史,成了一部近乎“原生態”的演繹邏輯史。中國古代無邏輯的議論也因此而起。後期的研究多圍繞中國傳統思維的特點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由此牽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人類的邏輯思維方法究竟是一元還是多元的問題。研究思路的創新,拓展了人們的研究視野。中國邏輯史的研究,漸人佳境。
于是,2009年初夏,由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學術研討會”,也就成為瓜熟蒂落之舉。本書收編的十七篇文章,就是參加這次研討會的部分學者對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思考成果。這些文章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總體性思考,一類是通過個案研究揭示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特點。不囿舊見,不懼名家之論,直抒胸臆,是這些文章的特色所在。值得稱贊的是,有的作者在年愈古稀、健康狀況不佳的境況下勉力作文,一吐真知灼見。
本書所選文章的作者有老有少,研究程度也有深有淺,個別文章的某些觀點不無陳舊或偏頗錯漏。但是,這畢意是我國學術界第一本專門探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書。我們不揣淺陋,拋磚引玉,祈待更多的學者,加入到這一研究領域中來。
迄今為止,人們尚未能真正解說西方人為什麼從象形文字跳躍到了字母文字的原因,卻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從象形文字順理成章地發展到了象意文字。究竟是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規範了不同的思維方法,還是思維方法的差異,影響了文字發展的不同路徑?對此問題多少年來乏人問津。西方人注重演繹方法,是否與運用字母文字有內在聯系,不敢遽下定論;但中國人注重類比方法,與運用象意文字有內在聯系,則基本可以肯定。
一個嚴密的論證,可能只包含一種思維方法;但是,任何一個自然的思維活動,往往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維方法所構成。前者枯躁乏味,後者生動有趣。西方人注重演繹,故而富于知識;中國人注重類比,故而富于智慧。注重演繹或注重類比,並不排斥其他思維方法的運用。
目前,人類對思維方法的感知,大致有演繹、歸納、類比、辯證、靈感等幾種;對思維方法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成熟認識,首推演繹,其次有歸納、類比;辯證尤其靈感,還在初步探索之中。人類的思維方法,可能遠不止以上幾種。 人類的文明史,畢竟只有幾千年,對人類活動中的自身的思維方法還可能有完全充分的認識。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發展,人類思維活動也必然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新的思維方法將層出不窮。對已經感知而尚未深入研究、已經存在而尚未感知以及將要出現的新思維方法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進行探索研究,是人類薪火相傳、永無止境的一項工作。
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衍生了思維方法的多元性,思維方法的多元性又造就了邏輯的多元性。遺憾的是,我們經常听到邏輯一元論的聲音。因為這種聲音源于西方文化並以“科學”自居,殊不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只是“知識”層面上的東西,而知識又有“小知”、“大知”之分,“小知”、“大知”則源于“小年”與“大年”。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哲學家莊周就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為例,闡釋了“小年”造成“小知”的道理。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人的知識卻可以通過代代相傳而由“小年”轉化為“大年”、由“小知”轉化為“大知”。然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與人類未來的五萬年乃至五十萬年的文明史相比,依然是“小年”;現代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可以套用莊周的知己朋友惠施的一句話︰“蒙蒙如未視之狗耳!”(《說苑‧雜言》)莊周以朝菌、蟪蛄為喻的告誡,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仍然適用。
對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研究,前人多有所作,尤以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三十年間的研究成果最豐。而這三十年間關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研究,前期的特點是依傍西方演繹思維的路徑展開;一部中國邏輯史,成了一部近乎“原生態”的演繹邏輯史。中國古代無邏輯的議論也因此而起。後期的研究多圍繞中國傳統思維的特點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由此牽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人類的邏輯思維方法究竟是一元還是多元的問題。研究思路的創新,拓展了人們的研究視野。中國邏輯史的研究,漸人佳境。
于是,2009年初夏,由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學術研討會”,也就成為瓜熟蒂落之舉。本書收編的十七篇文章,就是參加這次研討會的部分學者對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思考成果。這些文章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總體性思考,一類是通過個案研究揭示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特點。不囿舊見,不懼名家之論,直抒胸臆,是這些文章的特色所在。值得稱贊的是,有的作者在年愈古稀、健康狀況不佳的境況下勉力作文,一吐真知灼見。
本書所選文章的作者有老有少,研究程度也有深有淺,個別文章的某些觀點不無陳舊或偏頗錯漏。但是,這畢意是我國學術界第一本專門探討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書。我們不揣淺陋,拋磚引玉,祈待更多的學者,加入到這一研究領域中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