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

“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
定價:258
NT $ 224
 

內容簡介

《\〃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內容︰筆者一直主張,“中國經驗”、“中國模式”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和特點,用世界上任何現有的發展模式都難以完全解釋得通。


鄭杭生,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1993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聘為一級教授。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社會學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評審組成員和召集人。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等。分別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點課題,“九五”、“十一五”重大課題。2003年開始擔任為期八年的《奧運會總體影響項目(OGGI)》的首席專家。2004年開始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1991年10月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
 

目錄


第一章 核心報告︰邁向“三化兩型”新型城市的鄭州——匯入“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鄭州城市建設
第一節 全球、亞洲與中國視野下的鄭州城市社會建設
一、全球城市社會發展態勢概觀
(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
(二)古中原鄭州城市群
(三)城市化近期展望
二、中國城市發展的逼人之勢
三、強手如雲之間的中原城市群
(一)城市群︰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大推進器
(二)“南北夾擊”與“東西合圍”下的鄭州
(三)強力競爭中的鄭州自我剖析
四、困局中的機遇︰應對金融危機與城市化的戰略選擇
(一)金融危機蔓延與中國振興經濟宏觀政策的調整
(二)新一輪城市化啟動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更高平台
(三)中原城市群迎來最新政策與空前機遇
第二節 追求恢弘與博大、人文與科學、生活與典雅的傳世之作——邁向“三化兩型”的城市戰略與城市定位
一、鄭州市“三化兩型”的城市發展戰略目標
二、城市定位︰城市發展的核心變數與經略綱領
(一)城市發展戰略與城市定位
(二)作為核心變數與經略綱領的城市定位
(三)城市定位的一般路徑︰在比較中確定獨特性
(四)比較優勢還是競爭優勢?——關于城市定位的一種思考
三、從如虹氣勢的往昔到傳世之作的新篇——基于競爭優勢分析路徑的鄭州城市定位考量
(一)城市定位分析的側重點︰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優勢
(二)獨特的城市品格︰鄭州的核心競爭力
(三)以鄭州的獨特城市品格構建城市競爭優勢
第三節 城市社會的大時代轉折與鄭州城市建設的噴薄之勢——“三化兩型”的發展理路、資源和模式的一種分析
一、本節導論︰中外城市化實踐及理論反思
(一)兩次城市化浪潮︰西方國家的興起與發展中國家的趕超
(二)中國城市化實踐與理論探索概覽
二、走向新型現代性的“三化兩型”︰鄭州城市發展的理路創新
(一)尋求思想的偉力和確立鮮明的理念
(二)新型現代性視野下的鄭州“三化兩型”城市發展
三、發明傳統與更新現代的“三化兩型”︰鄭州城市發展的資源創新
(一)發明傳統與創新現代
(二)來自鄭州聖賢文化的重要啟示
(三)再論鄭州聖賢文化︰中華文明傳統的硬核
四、邁向科學發展的“三化兩型”︰鄭州城市發展的模式創新
(一)初級發展︰我國城市化的局限與困境
……
第二章 城市現代化︰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大格局與大戰略
第三章 城市國際化︰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全球化與中國化道路
第四章 城市信息化︰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技術實力與核心支撐
第五章 生態型城市︰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理念與實踐
第六章 創新型城市︰鄭州“三化兩型”城市建設的孵化器與服務器
第七章 鄭州新區︰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復合型模式
第八章 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城鄉結構分析
第九章 人文底蘊與軟財富︰鄭州“三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城市形象與未來
後記
 

本書《“三化兩型”城市︰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以鄭州實地調查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經過各位作者的調查研究、理論提煉,終于和讀者見面了。

本書是以筆者為總主編的“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實地調查研究系列叢書”中的一卷。這套叢書還有一個姐妹系列叢書,即也是以筆者為總主編的“中國特色和諧社區建設系列調查研究報告”。這兩套叢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姐妹,是因為它們所表達的不同層次的經驗都在整個“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佔有相互補充的重要地位。為更好地理解本書表達的“鄭州經驗”具有的意義,本序言將著重解釋這一點。一些具體操作性的問題,則放到本書後記中一並加以說明。

筆者一直主張,“中國經驗”、“中國模式”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和特點,用世界上任何現有的發展模式都難以完全解釋得通。鮮明的特色和特點之一就在于,它是中國社會上下結合、共同探索、互動創新的結果,其中三個層次的相互推進十分明顯︰既有中央“自上而下”的推進,又有基層“自下而上”的推動,還有各個地方、各個部門連接上下的促進。這三個層次,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價值重塑、共同創作、不斷完善,融合成具有獨特氣派、獨特風格、又有某種普遍意義的“中國經驗”。

在“自上而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型的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掌舵以來,一直到他所做的十七大報告,都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這種趨勢。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闡釋,社會和諧被確定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改善民生問題被確定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公平正義被確定為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幾個標志性的里程碑。

在“自下而上”方面,隨著中國社會重心日益下移,全國範圍的城市社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蓬勃開展。我們在全國各地的調查和考察表明,中國城鄉基層社會,正在用建設性的反思批判精神,通過制度創新,把社會公平正義落實到我國微觀制度的方方面面。無論在制度安排的公平方面,還是百姓認可的公平方面,無論在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重點解決民生問題上,還是在解決突出的社會問題、高發的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上,無論在使全體人民受益方面,還是在讓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方面,無論在減少居委會的行政性、增加自治性,還是在培育和健康發展社區組織與建立社區服務體系方面,都在逐步取得進展。

連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經驗的,是各個“地方經驗”。在對當今中國城市社會建設展開的實地考察中,我們先後領略了“武漢經驗”、“廣州經驗”、“深圳經驗”、“鄭州經驗”等,2008年又有幸與“杭州經驗”相遇。杭州根據第一輪發展主要用土地、廉價勞動力、礦物資源、環境代價等初級資源的局限和缺陷,提出了“社會復合創業主體”這一新概念和新模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多成功。2009年,又與“鄭州經驗”相遇,他們提出的把鄭州建設成“三化兩型”的國際大都市,標志著我國中部的崛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