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

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美]杜維明
  • 譯者:彭國翔/編/譯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86257
  • ISBN13:9787010086255
  • 裝訂:平裝 / 2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訪談)的匯集,這些文章並非一時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著系統構思的專著。但全書確實有著內在的關聯︰通過啟蒙反思,消解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為全球化語境下的價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論的支持。通過對全球化與本土化關系的反復申辯,既充分尊重多元化與本土化,又申明對全球化共同價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對話便成為必然。文明對話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和諧互動保駕護航,也激勵了本土文化與傳統文明在面對各種全球性重大問題時作出積極的回應,儒家傳統的人文精神即可為這種回應提供豐富的價值資源。
 

目錄

序︰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
一 儒學與文明
(一)生態意識
(二)女性主義的感受性
(三)宗教多元論
(四)全球倫理
二 儒家人文精神與文明對話
三 人文精神與全球倫理
四 文明的對話︰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傳達的信息
五 全球化和文明對話
六 相互學習︰社會發展的一項議程
七 全球社群︰探尋社會發展的精神資源
八 文明對話的脈絡︰全球化與多樣性
(一)全球化與人類狀況
(二)多樣性和共同體
(三)共同價值
(四)智慧
九 匯集觀念的資源把握變動的世界
(一)所謂地球村的出現
(二)東方未實現的願望
(三)何謂現代?
(四)地方化的全球化
(五)召喚公共知識分子
(六)遭受圍攻的文科大學
(七)變動中的東亞
(八)資本主義種種
(九)朝向全球對話_
十 邁向一種對話的文明︰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宗教領袖
十一 文明對話的成果之一︰波士頓儒學評介
十二 文明對話的成果之二︰中國傳統中的回儒對話略說
十三 作為“體證之愛”的仁道︰全球倫理視野中“孝”的探索
十四 新儒學論域的開展
十五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
(一)儒家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
(二)從時間、地域、層次解說儒家傳統
(三)儒家傳統的解構
(四)對儒學的批判
(五)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強勢的回應及新儒學的發展
十六 儒家人文精神與生態
十七 杜維明教授訪談錄
(一)邊緣批評︰地方化與全球化
(二)關于俄國、印度和日本
(三)關于“東亞現代性”
(四)“現代化”“對話”和“超越西方”
(五)科學技術與社會資本
(六)儒學思想與啟蒙心態
編譯後記
 

我曾經參加了美國科羅拉多州艾斯本人文中心(Aspen Institute)為慶祝中心成立五十周年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上美國前總統卡特作了大會特別發言。這次會議的議題是全球化與人的境況(Globalization and the Human Condition)。在大會上我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構想,即希望美國從一個教導文明能夠發展成為一個學習文明。美國本來面對歐洲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文明,可是從二戰以後,美國對東亞、東南亞、南亞成為一個教導文明。我們希望面向將來,美國對西方以外的世界也成為一個學習文明。另外,這次會議結束後,我又要去參加由聯合國組織的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精神領袖高峰會議,而這個會議的主題就是文明對話(Dialogue among Civnizations)。在那個會上,我也想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構想,即“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對于政治有強烈的關切、對于社會有參與感、對于文化有研究和發展意願的知識人。這種知識分子不僅在學術界,同時在政府、媒體、企業,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運動中,也都發揮積極的作用。通過各種類型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共同努力,把人類文明、現代世界文明所踫到的重大議題提到公共領域,讓大家一起討論、共同協商,這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由伊朗提議,聯合國一致通過,2001年是“世界文明對話年”。本書所輯文章,可以說是圍繞“文明對話”這一主題結合本土知識和全球意義所作的一種嘗試,不僅對我們在從事學術研究,從哈佛燕京社的立場上有很深刻的意義,它應該還有更寬廣的視域。固然我們不必諱言,目前具有全球意義的本土知識,即在世界有很大影響、具有全球意義的本土知識,多半來自西歐和美國︰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市民社會乃至西方所突出的價值,譬如說自由、理性、法治、人權。但如果我們回顧傳統,前瞻未來,我相信西方之外,當然也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澳洲、拉美、伊斯蘭世界、俄羅斯、非洲各個地區也必然會發展出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知識。記得在接任哈佛燕京社社長之前,我和前任社長韓南先生曾討論過哈佛燕京面向未來到底應該有怎麼樣的發展策略。當時我們的共識是,我們希望從事人文學研究的學者能夠共同努力,讓東亞的地方知識、我們的特殊經驗,譬如文學藝術的、音樂的、哲學的、歷史的知識能夠不僅有我們自己傳統中的本土意義,而且也具有全球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從事人文學的探討要超越各種不健康的二分法,如“傳統”和“現代”(應該既有傳統意義又有現代意義)、西方和西方之外,或者是“本土”和“全球”。幾年前,我曾經提出四個觀點,對人文學的研究是有積極意義的︰人文學是為儲備社會資本而努力(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哈佛教授RobertPutman提出的);人文學能夠加強一個社會的文化能力,也就是說教育;人文學能培養倫理的智慧,不僅是智商,而且應該是倫理的智慧及情商;人文學肯定可以為文化中國,為東亞各個地區開創精神價值。這里我也簡單地提出四個觀點。過去20多年來,特別是在西方,因為四個突出的思潮使得大家對于如何結合傳統和現代,如何融會西方和西方之外,如何發展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本土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第一是生態意識(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因為生態意識的出現,傳統中國的“天人合一”、“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宏觀視野,如何從國家到地區、到全球、到人類之外,和宇宙相結合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便成為大家所共同關切的課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