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錚(1936~),江蘇無錫人。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作者關于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文稿集,從文化史的視角對中國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歷史進程,作出了獨特而新穎的闡述。其研究方法、思路與敏銳的思想省察,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影響力。
本書使用的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本。
目錄
增訂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紀——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
匪夷所思——世紀更替中間的哲人怪想
利瑪竇在中國
楔子
一 利瑪竇圓夢
二 怎樣“勸化中國”?
三 是“拓荒”麼?
四 滲入王學開拓的空間
五 “慢慢來”的策略
六 目的與手段的倒錯
七 關于《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利瑪竇與李卓吾
徐光啟和晚明史
晚明的西學領袖
何以不能稱學派?
利瑪竇和徐光啟
晚明“天學”的軸心
技術救世的成敗
附:《歷史上的徐家匯》代序
給魏忠賢“造神”
“紅夷大炮”
南明史的一部力作
十八世紀的漢學與西學
一 “空白”引出的疑問
二 答疑的難點
三 古老學術史的倒演
四 王學與西學
五 尊朱抑王的奧秘
六 南國漢學家的反應
七 漢學與西學的相關度
八 中世紀特色的回光返照
九 隔膜的心態
湯若望與楊光先
所謂《不得已》案
滿清首任欽天監正
帝師生涯
楊光先發難
傳教士內哄
滿洲權貴支持更愚昧一方
南懷仁怎樣告倒楊光先
關于清初的“中國禮儀之爭”
“真理學”、“清官”與康熙
“一介不取”?
滿清盛世的“小報告”
年羹堯與汪景祺
附:汪景祺《功臣不可為》
戮心的盛世
附:上引《乙丙之際箸議第九》部分譯意
和(王申)案
附:清喜慶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王申)二十大罪的上諭
在中世紀晚期的《三國演義》
講史小說豈是信史?
滿洲文盲權貴的教科書
荒謬的關羽崇拜
由清宮到民間的“三國戲”
“你能抵擋他麼!”
馬純上和匡超人
《儒林外史》成書于乾隆初說
“以公心諷世之書”
馬二先生說“舉止”
文壇流氓匡超人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跋幾份“反洋教”揭帖
歷史的孔子與孔子的歷史
一 假孔子與真孔子
二 近代三種假孔子
三 “假作真時真亦假”
四 信言有征見真實
陽明學在近代中國——由晚清至民國的政見史札記
關于早年章太炎——章太炎著作按語一束
《明獨》
《讀〈管子〉書後》
《譯成公會敘》
《視天論》
《菌說》
《公言》
《原變》
《與梁鼎芬絕交書》
《〈客帝〉匡謬》
《征信論》
《駁〈箴膏肓評〉三書敘》
《〈社會學〉序》
《序〈革命軍〉》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原學》
《革命之道德》
《無神論》
《論諸子學》
《衡三老》
《悲先戴》
《哀後戴》
《與人書》
《復吳敬恆函》
《代議然否論》
《〈齊物論釋〉序》
關于晚年章太炎——就“五四”後章太炎思想的札記
唯物史觀在中國萌芽形態的歷史考察——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中世紀將復歸嗎?——《知識價值革命》提出的疑問
跋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紀——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
匪夷所思——世紀更替中間的哲人怪想
利瑪竇在中國
楔子
一 利瑪竇圓夢
二 怎樣“勸化中國”?
三 是“拓荒”麼?
四 滲入王學開拓的空間
五 “慢慢來”的策略
六 目的與手段的倒錯
七 關于《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利瑪竇與李卓吾
徐光啟和晚明史
晚明的西學領袖
何以不能稱學派?
利瑪竇和徐光啟
晚明“天學”的軸心
技術救世的成敗
附:《歷史上的徐家匯》代序
給魏忠賢“造神”
“紅夷大炮”
南明史的一部力作
十八世紀的漢學與西學
一 “空白”引出的疑問
二 答疑的難點
三 古老學術史的倒演
四 王學與西學
五 尊朱抑王的奧秘
六 南國漢學家的反應
七 漢學與西學的相關度
八 中世紀特色的回光返照
九 隔膜的心態
湯若望與楊光先
所謂《不得已》案
滿清首任欽天監正
帝師生涯
楊光先發難
傳教士內哄
滿洲權貴支持更愚昧一方
南懷仁怎樣告倒楊光先
關于清初的“中國禮儀之爭”
“真理學”、“清官”與康熙
“一介不取”?
滿清盛世的“小報告”
年羹堯與汪景祺
附:汪景祺《功臣不可為》
戮心的盛世
附:上引《乙丙之際箸議第九》部分譯意
和(王申)案
附:清喜慶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王申)二十大罪的上諭
在中世紀晚期的《三國演義》
講史小說豈是信史?
滿洲文盲權貴的教科書
荒謬的關羽崇拜
由清宮到民間的“三國戲”
“你能抵擋他麼!”
馬純上和匡超人
《儒林外史》成書于乾隆初說
“以公心諷世之書”
馬二先生說“舉止”
文壇流氓匡超人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跋幾份“反洋教”揭帖
歷史的孔子與孔子的歷史
一 假孔子與真孔子
二 近代三種假孔子
三 “假作真時真亦假”
四 信言有征見真實
陽明學在近代中國——由晚清至民國的政見史札記
關于早年章太炎——章太炎著作按語一束
《明獨》
《讀〈管子〉書後》
《譯成公會敘》
《視天論》
《菌說》
《公言》
《原變》
《與梁鼎芬絕交書》
《〈客帝〉匡謬》
《征信論》
《駁〈箴膏肓評〉三書敘》
《〈社會學〉序》
《序〈革命軍〉》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原學》
《革命之道德》
《無神論》
《論諸子學》
《衡三老》
《悲先戴》
《哀後戴》
《與人書》
《復吳敬恆函》
《代議然否論》
《〈齊物論釋〉序》
關于晚年章太炎——就“五四”後章太炎思想的札記
唯物史觀在中國萌芽形態的歷史考察——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中世紀將復歸嗎?——《知識價值革命》提出的疑問
跋
序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部著作,其實是近幾年我撰寫的關于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部分文稿的結集,包括若干篇短論,若干則隨想,以及少量已刊或未刊的論文。
除論文外,收入本書的大部分文稿,當初所以撰寫,或為自己弄清問題,或為準備別的論著,本來沒有想到成書出版。同是文字,寫給讀者看和寫給自己看,當然有不同的要求。既然為了寫給自己看,而且多半屬于平素隨想隨記的斷片,那就必須在成書時進行整理。
這番整理工夫,費時就達一年。因為我的時間早被切割成許多斷片,怎麼硬擠,也沒法保持做同一件事而連續幾天不致中斷。用斷片時間來整理斷片文稿,那結果可想而知。這部著作,無論從全書看,還是從單篇看,都呈現出若斷若續的面貌,便是直接的證明。
篇章雖然若斷若續,但涉及的問題卻似乎不少。從十六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初期,也就是從晚明到晚清,那三百多年間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多種課題,都曾是我關注的對象。 因而,思潮,學說,人物,事件,在本書內紛然雜陳;經學,宗教,科技,文學,在本書內也脞然叢集。我所以會去掃視如此寬泛的歷史田野,除了同我關于文化史分類的認識相聯系,仍然也出于為專題研究作準備的需要。但因此也使本書的部分篇章,主要是那些短論和隨想,顯得過度的凝縮,凝縮成沒有論證過程的結論或疑問。有幾篇論文,可能也給讀者以太簡約的印象,則是由于撰寫它們原為提供同行專家討論的緣故,另外也由于我自己不愛喝摻水太多的或酸得牙疼的劣酒。
本書討論的對象,從晚明到晚清的思想文化的歷史,在我看來屬于這樣一個過程的一個側面,這個過程就是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歷史的過渡過程,我稱之為中國走出中世紀的過程。
關于中國走出中世紀過程的研究,在學術界其實早巳開展。不過是在關于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的名義下進行的,並且受到名義本身的限制。
這場討論。從我還在做大學生的年代便已開始,此後時斷時續三十年,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三十年。作為旁觀者,我覺得這場討論,固然如有的學者所批評的,存在著一大缺陷,便是先立論,後求證。但也立下了一個功勞,就是將中國中世紀史的研究,推進了,深化了。
推進與深化的表征呢?明顯的一點,就是從社會結構變化的角度,主要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去探究從中世紀向近代的歷史的過渡,已不限于中國經濟史的專門範圍,正在多種學術領域內展開。
討論仍在繼續,迄今為止還難下結論,在可以望見的將來或許依然難下結論。若干問題,包括中國中世紀社會內有沒有可能孕育著馬克思定義的資本主義的萌芽那樣的重大問題,在海內外學者中間繼續被提出,被研究,被爭論。那有什麼關系呢?一切學術問題,總是通過反復研究,反復爭論,才有可能由異趨同。或者竟不可能趨同,但無論如何都有益于揭示歷史的底蘊。
……
除論文外,收入本書的大部分文稿,當初所以撰寫,或為自己弄清問題,或為準備別的論著,本來沒有想到成書出版。同是文字,寫給讀者看和寫給自己看,當然有不同的要求。既然為了寫給自己看,而且多半屬于平素隨想隨記的斷片,那就必須在成書時進行整理。
這番整理工夫,費時就達一年。因為我的時間早被切割成許多斷片,怎麼硬擠,也沒法保持做同一件事而連續幾天不致中斷。用斷片時間來整理斷片文稿,那結果可想而知。這部著作,無論從全書看,還是從單篇看,都呈現出若斷若續的面貌,便是直接的證明。
篇章雖然若斷若續,但涉及的問題卻似乎不少。從十六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初期,也就是從晚明到晚清,那三百多年間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多種課題,都曾是我關注的對象。 因而,思潮,學說,人物,事件,在本書內紛然雜陳;經學,宗教,科技,文學,在本書內也脞然叢集。我所以會去掃視如此寬泛的歷史田野,除了同我關于文化史分類的認識相聯系,仍然也出于為專題研究作準備的需要。但因此也使本書的部分篇章,主要是那些短論和隨想,顯得過度的凝縮,凝縮成沒有論證過程的結論或疑問。有幾篇論文,可能也給讀者以太簡約的印象,則是由于撰寫它們原為提供同行專家討論的緣故,另外也由于我自己不愛喝摻水太多的或酸得牙疼的劣酒。
本書討論的對象,從晚明到晚清的思想文化的歷史,在我看來屬于這樣一個過程的一個側面,這個過程就是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歷史的過渡過程,我稱之為中國走出中世紀的過程。
關于中國走出中世紀過程的研究,在學術界其實早巳開展。不過是在關于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的名義下進行的,並且受到名義本身的限制。
這場討論。從我還在做大學生的年代便已開始,此後時斷時續三十年,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三十年。作為旁觀者,我覺得這場討論,固然如有的學者所批評的,存在著一大缺陷,便是先立論,後求證。但也立下了一個功勞,就是將中國中世紀史的研究,推進了,深化了。
推進與深化的表征呢?明顯的一點,就是從社會結構變化的角度,主要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去探究從中世紀向近代的歷史的過渡,已不限于中國經濟史的專門範圍,正在多種學術領域內展開。
討論仍在繼續,迄今為止還難下結論,在可以望見的將來或許依然難下結論。若干問題,包括中國中世紀社會內有沒有可能孕育著馬克思定義的資本主義的萌芽那樣的重大問題,在海內外學者中間繼續被提出,被研究,被爭論。那有什麼關系呢?一切學術問題,總是通過反復研究,反復爭論,才有可能由異趨同。或者竟不可能趨同,但無論如何都有益于揭示歷史的底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