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來的大師︰剪紙大師劉靜蘭口述史

剪出來的大師︰剪紙大師劉靜蘭口述史
定價:2388
NT $ 2,078
  • 作者:王文章/主/編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1700403
  • ISBN13:9787511700407
  • 裝訂:盒裝 / 252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1世紀初,社會公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參與保護的熱情,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推進,成為中國文化界乃至中國社會的重要事件。從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涵不知所雲,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匯,人們普遍對它的具象呈現形態有了一定的認知,並支持或主動參與保護工作,說明人們在現代化進程的背景下,已經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作為傳統社會生存環境下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消失的現實,而這種現實,一定會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王文章,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曾發表60余萬字藝術理論、評論文章,主編《中國學者眼中的科學與人文》、《京劇大師程硯秋》、《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等。曾獲全國文化新聞一等獎,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兼任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名譽會長。
 

目錄

總序
口述人劉靜蘭簡介
1955年4月生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高勿素鄉高家村,包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聞名海外的杰出剪紙藝術家。現在,劉靜蘭的剪紙藝術已享譽全球,她卻只淡淡地說︰“認識剪紙的,知道那是好東西,不認識的也就是一張紙而已。認真過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第一章 剜出“窗花花
傳統是什麼?傳統是自然而生且自然流轉的生存狀態。生于此間的劉靜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接受傳統,又在時代的遷變中漸漸遠離傳統。然而,作為一個文化外在形式的“窗花花”,它從興盛到無人問津的轉變歷程又說明了什麼?
第一節 村莊里的“窗花花
一 村莊
二 窗花花
第二節 我與“窗花花
一 學會剜“窗花花”
二 離開“窗花花”
第二章 告別村莊
告別村莊,劉靜蘭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存空間,在這里,原有的生活經驗不再適用,在這個標榜創新與個性的時空中,劉靜蘭將如何轉換角色?她又將如何從群體創作傳統轉入個性創作時代?
第一節 原來“窗花花”也是藝術
一 廠子
二 重拾剪子
第二節 廠子里的生活與剪紙
一 感謝廠子
二 廠子里的剪紙好友
第三章 再回首
再回首,劉靜蘭會以怎樣的語境來描繪傳統剪紙?她又將以怎樣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再回故鄉,生產結構和價值觀念被瓦解之後的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剪紙的技藝還在,剪紙的人還在,然而剪紙賴以存在的土壤卻逐漸消失。
第一節 再看“窗花花
一 來自傳統的智慧
二 我看“窗花花”
第二節 儀式不再有
一 儀式不見了
二 會剜窗花的人可多了
第四章 還是那個味道
作為一個時代轉折點上的剪紙藝人,劉靜蘭的經歷和剪紙定位過程將從側面反映我們現有的傳統觀,當傳統儀式退場後,剪紙被從中切離出來,變為一種象征符號存在下來。
第一節 傳統味
一 品出傳統味
二 加入傳統味
第二節 傳統之外
一 听听專家怎麼說
二 書上來的靈感
第五章 進入現代生活的剪紙
劉靜蘭在艱辛地學習新規則之後,其剪紙走進現代生活。然而,剪紙的未來是什麼?下一代對于傳統的漠視又將帶來怎樣的結果?他們如何看待傳統?他們又會如何將傳統繼承下去?他們將把傳統引向何方?
第一節 我的剪紙小店
一 適應市場的剪紙
二 來自朋友的支持
第二節 女兒的想法
一 我的女兒
二 女兒擅于把握市場
附錄 靳之林訪談
劉靜蘭參展及獲獎情況
後記
 

21世紀起始的幾年中,社會公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參與保護的熱情,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推進,成為中國文化界乃至中國社會的重要事件。從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涵不知所雲,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匯,人們普遍對它的具象呈現形態有了一定的認知,並支持或主動參與保護工作,說明人們在現代化進程背景下,已經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作為傳統社會生存環境下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消失的現實,而這種現實,一定會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但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時代性的課題應當怎樣正確解答,人們的答案並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動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成單純的經濟資源,在保護的名義下扭曲其本質特性過度開發,如把民族民間的原生態歌舞改變為膚淺時尚的刻板表演服務于旅游場所,或把傳統手工技藝視作不具經濟潛力的項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來,我們還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在城市特別是農村建設中,以新的建築或新的環境形態將承載某個特定區域人們世代相傳文化技藝的物質載體(如某些文化空間)徹底改變。這種不能正確把握和處理社會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的情況,已經並還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傷害。我們應該正視並改變這種現象。

毫無疑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正確的保護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發展。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證其按照自身內在規律自然衍變的生長過程去自然衍變,在自然的衍變中與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並行,我們既不要人為地去中斷它自然衍變的進程,也不要人為地去使它突變。我想,這應是保護工作最根本的意義,也是保護工作最艱難、最核心的用力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自然衍變發展中呈現的形態是豐富多樣的,這決定了我們采取的保護方式也應是多樣的。但對于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應當是一種恰當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這些技藝的持有者將自己本身的技藝作為一種生產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獲得勞動的報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藝傳承,並在自己的作品與使用者的對應中,使技藝的繼承與創新具有了激發創造智慧的基礎。這套“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的編撰,既是想記錄這些傳承人技藝傳承的歷程,他們的思考和技藝表現的精湛,他們在實踐中的創造智慧;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正是以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使這些不同的技藝在傳統的浸潤中也融入了新的藝術元素,他們的作品得到人們的喜愛,他們也因此而具有了持續傳承的經濟基礎。

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科技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和人口被納入到世界變化的總體格局之中。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的。而保護各個民族那些民間土壤上生長的、具有獨特創造個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間藝術,是人類文化多樣性形態不成為博物館化和標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我想,讀者會從“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中體會到這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