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研究王陽明及其後學思想的論文集。作者包括參與撰著“陽明學研究叢書”各部專著的作者、國內外在陽明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以及陽明學研究的後起之秀。文章包括兩類︰一類是從各個不同角度研究王明的生平事跡與思想學說,評論其學說宗旨、思想性質與歷史影響的論文;另一類則主要是探討陽明後學各家各派對陽明心學的繼承、豐富、修正、揚棄的演變軌跡與思想特色。這些思路開闊、觀點新穎的學術論文,基本上代表了本課題組的陽明學研究水平,也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吳光,1944年10月生于浙江淳安縣。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明裕學人”訪問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教授、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著有《黃老之學通論》、《儒家哲學片論》、《天下為主——黃宗羲傳》、
《儒道論述》等專著文集。主持完成了《黃宗羲全集》、《王陽明全集》、 《劉宗周全集》等大型古籍的整理編校。主編《陽明學研究》等專題論文集1 0多部,發表論文200余篇。
目錄
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
王陽明哲學的理解與詮釋
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
論王陽明思想的時代特色
儒學的轉折︰從王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
陽明學與民主政治
王陽明思想中“言語”與“心”的關系
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大學問》的政治倫理思想釋義
王陽明思想的非宗教性
論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作為行動主體的良知——論陽明身心一體的良知學
從貴陽到南昌︰致良知說的提出過程
王陽明在南贛的活動與事功紀實
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
王畿哲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
“性善”作為信念——羅近溪對孟子性善論的一種詮釋
江右王學的匡弊功績
王心齋“淮南格物”說新探
周海門學派歸屬辨
從蕺山諸弟子的分歧看蕺山學派的分裂
從陽明心學到“力行”實學——論黃宗羲對王陽明劉宗周哲學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遍求百家出入佛老——王陽明早年的精神漫游
論晚明居士佛學的思想特質及其效應——兼論晚明“狂禪”現象
朝鮮李朝陽明學派的形成與當代韓國的陽明學研究
王陽明哲學的理解與詮釋
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
論王陽明思想的時代特色
儒學的轉折︰從王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
陽明學與民主政治
王陽明思想中“言語”與“心”的關系
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大學問》的政治倫理思想釋義
王陽明思想的非宗教性
論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作為行動主體的良知——論陽明身心一體的良知學
從貴陽到南昌︰致良知說的提出過程
王陽明在南贛的活動與事功紀實
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
王畿哲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
“性善”作為信念——羅近溪對孟子性善論的一種詮釋
江右王學的匡弊功績
王心齋“淮南格物”說新探
周海門學派歸屬辨
從蕺山諸弟子的分歧看蕺山學派的分裂
從陽明心學到“力行”實學——論黃宗羲對王陽明劉宗周哲學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遍求百家出入佛老——王陽明早年的精神漫游
論晚明居士佛學的思想特質及其效應——兼論晚明“狂禪”現象
朝鮮李朝陽明學派的形成與當代韓國的陽明學研究
序
浙江一向是人文薈萃之地。特別是明代,王陽明提倡心學,挑戰流行的官學(朱學),風行一時。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回到故鄉,自此廣收門徒。據黃宗羲《明儒學案》,陽明收徒首先在浙中,然後是江右(指江西,《止修學案》括入)、南中(指江蘇,《泰州學案》括入)、楚中、北方、粵閩。浙中人數不多,但錢緒山、王龍溪影響深遠。梨洲對江右評價特高,竟謂︰“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但江右雖人才眾多,卻並無統一觀點,梨洲特別表揚聶雙江、羅念庵,顯然別具用心,這里面牽涉到許多問題需要考察。泰州派的問題更大。梨洲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歸根結底,不外蕺山所謂︰“今天下爭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參之以情識,而一是皆良;超潔者蕩之以玄虛,而夷良于賊。”很明顯,由蕺山的觀點來看,泰州是“參之以情識”,龍溪是“蕩之以玄虛”;蕺山之學則乘王學之流弊而起,這便是梨洲寫《明儒學案》的背景。至于楚中,梨洲以楚學之盛,唯耿天台一派,自泰州流人,評價不高。王門在北方與粵閩則缺少發展,可以從略。
有了以上的背景,我們乃可以找到一條統一的線索來看吳光教授策劃與主編的《陽明學研究叢書》,其內容包括專著十部,論文集一部。自1981年在杭州舉行第一次國際宋明理學會議以來,浙江就是研究宋明理學乃至整個儒學的重鎮。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這套叢書正是其研究成果的展示。專著十部,首先是董平著《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從對陽明生平的闡述中,展示陽明生活世界的變化與思想世界的演進。接著錢明著《浙中王學研究》,徐儒宗著《江右王學通論》,吳震著《泰州學派研究》,對王門的三個重要流派作出了深人的省察。然後是何俊、尹曉寧合著的《劉宗周與蕺山學派》,由此可以看到梨洲雖對蕺山之學大行于世抱有很高的期望,結果卻事與願違。到了清初,發生典範的轉移,梨洲成為心學的殿軍,不期而然促成了“達情遂欲”、“力行實學”、“文獻考據”的轉向。吳光著《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探討了梨洲的學術成就,從而肯定了他之作為中國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家的歷史地位。然而叢書並不局限于儒家的視域。朱曉鵬著《王陽明與道家道教》,陳永革著《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爬梳了史料,揭示了陽明學與道家道教以及晚明佛教(包括“狂禪”)的關系。同時陽明學又不只具有思想史的意義,還具有現代意義。劉宗賢、蔡德貴合著的《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具體探討了陽明心學的內在發展——現代新儒學(與西方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鼎足而三)的思想特質及其與陽明學的思想聯系。叢書還包括了韓國學者崔在穆著《東亞陽明學》的中譯本,展示了一個跨國界的開闊視野。最後《陽明學綜論》收錄了當代多位著名陽明學專家所撰稿,並匯集參與本系列研究的專家學者的代表性論文,編為論文集,希望能在陽明學研究中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2009年6月10日序于台北
有了以上的背景,我們乃可以找到一條統一的線索來看吳光教授策劃與主編的《陽明學研究叢書》,其內容包括專著十部,論文集一部。自1981年在杭州舉行第一次國際宋明理學會議以來,浙江就是研究宋明理學乃至整個儒學的重鎮。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這套叢書正是其研究成果的展示。專著十部,首先是董平著《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從對陽明生平的闡述中,展示陽明生活世界的變化與思想世界的演進。接著錢明著《浙中王學研究》,徐儒宗著《江右王學通論》,吳震著《泰州學派研究》,對王門的三個重要流派作出了深人的省察。然後是何俊、尹曉寧合著的《劉宗周與蕺山學派》,由此可以看到梨洲雖對蕺山之學大行于世抱有很高的期望,結果卻事與願違。到了清初,發生典範的轉移,梨洲成為心學的殿軍,不期而然促成了“達情遂欲”、“力行實學”、“文獻考據”的轉向。吳光著《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探討了梨洲的學術成就,從而肯定了他之作為中國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家的歷史地位。然而叢書並不局限于儒家的視域。朱曉鵬著《王陽明與道家道教》,陳永革著《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爬梳了史料,揭示了陽明學與道家道教以及晚明佛教(包括“狂禪”)的關系。同時陽明學又不只具有思想史的意義,還具有現代意義。劉宗賢、蔡德貴合著的《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具體探討了陽明心學的內在發展——現代新儒學(與西方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鼎足而三)的思想特質及其與陽明學的思想聯系。叢書還包括了韓國學者崔在穆著《東亞陽明學》的中譯本,展示了一個跨國界的開闊視野。最後《陽明學綜論》收錄了當代多位著名陽明學專家所撰稿,並匯集參與本系列研究的專家學者的代表性論文,編為論文集,希望能在陽明學研究中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2009年6月10日序于台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