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
——[美]《商業周刊》
中國最強有力的財經媒體主編
——[美]《紐約時報》
誰揭露了中國共同基金的經理人
串通起來操縱股市的「基金黑幕」?
誰曝光了「銀廣夏陷阱」和「庄家呂梁」?
又是誰在媒體中率先揭開上海社保大規模投資背後交織的權力尋租「灰幕」?站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立場,胡舒立和她的團隊,始終為改革豉與呼,忠實記錄和助推中國轉型與經濟騰飛┅┅
中國的法律體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遠;重大民生問題如何妥善解決;行政性調控如何淡出,市場化調控如何跟進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想要什麽樣的世界,世界想要什麽樣的中國┅┅
復活風雲激盪的過往事件,重現載沉載浮的財經人物,總結中國十余年來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步,激發人們繼續前行的勇氣┅┅
目錄
第一章 政經風雲
改革大潮
告別「紅色資本家」
市場中的陽光
行政體制、機構設置和政治體制改革
金融改革不容遲疑
選擇「好的市場經濟」
事業單位改革的「破」與「立」
改革的成本和不改革的成本
全方位改革的意味
「兩會之春」與改革之路
理解「解放思想」
中共十七大之公眾期待
中國在歷史性臨界期
勿忘改革之由
借鑒印度改革
「大部門制」的政改意蘊
「舉國體制」淡出正其時
民營經濟
實事求是地對待民營企業
民間金融、政府信用和道德風險
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和銀行信用
宏觀調控與民營經濟
「官商勾結」和民營經濟
反腐敗
對腐敗現象要有經濟學思考
從馬招德到馬德:「賣官鏈」經濟分析
胡錦濤「七一」講話之重心
反腐全球化
「情婦」進入司法解釋的意味
公共事件
抗擊SARS以防為主,不搞「內緊外松」
疫情消息不宜「出口轉內銷」
環保事件是全局性大事件
特大雪災呼喚「氣候覺醒」
奧運火炬、家樂福與漢藏團結
多難興邦與制度建設
把握好「警而不驚」的分寸
群體性事件求解
怎樣與工人對話
第二章 法治天平
第三章 民生情懷
第四章 經濟大勢
第五章 產業觀潮
第六章 金融激流
第七章 縱目全球
改革大潮
告別「紅色資本家」
市場中的陽光
行政體制、機構設置和政治體制改革
金融改革不容遲疑
選擇「好的市場經濟」
事業單位改革的「破」與「立」
改革的成本和不改革的成本
全方位改革的意味
「兩會之春」與改革之路
理解「解放思想」
中共十七大之公眾期待
中國在歷史性臨界期
勿忘改革之由
借鑒印度改革
「大部門制」的政改意蘊
「舉國體制」淡出正其時
民營經濟
實事求是地對待民營企業
民間金融、政府信用和道德風險
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和銀行信用
宏觀調控與民營經濟
「官商勾結」和民營經濟
反腐敗
對腐敗現象要有經濟學思考
從馬招德到馬德:「賣官鏈」經濟分析
胡錦濤「七一」講話之重心
反腐全球化
「情婦」進入司法解釋的意味
公共事件
抗擊SARS以防為主,不搞「內緊外松」
疫情消息不宜「出口轉內銷」
環保事件是全局性大事件
特大雪災呼喚「氣候覺醒」
奧運火炬、家樂福與漢藏團結
多難興邦與制度建設
把握好「警而不驚」的分寸
群體性事件求解
怎樣與工人對話
第二章 法治天平
第三章 民生情懷
第四章 經濟大勢
第五章 產業觀潮
第六章 金融激流
第七章 縱目全球
序
一以貫之——關於「財經觀察」的問答
-Q:楊哲字(本書選編者)
—A:胡舒立(《新世紀》周刊總編輯)
—Q:《財經》是1998年4月創刊的,但「財經觀察」出現得好像晚一些?
—A:我記得是從1998年8月開始的。為了談那年增長率「保八」的事,王爍讓我寫一篇評論。寫好后,他希望我每期都寫,后來就按他的要求堅持下來了。當時,《財經》全職人員只有四五個,我是主編,王爍是執行編輯,其實就是第一「大編」了。從那以后,他也一直是「財經觀察」的編輯。
—Q:你是記者出身,對寫評論有特別的偏好嗎?
—A:說實話,我很喜歡寫評論。上大學時,我評論課的成績就比較好,后來也很希望有機會寫社論。不過,機會並不很多。我一直認為,寫評論,特別是寫社論性質的評論,是非常嚴肅的事情。「社論是報紙的旗幟。」在傳統「黨報」體系中,發表社論是相當重大的事情,對此觀點我也是深以為然。所以,《財經》創辦之初,並沒有搞社論或是有社論意味的評論。8月那次嘗試之后,我受到鼓勵,就以個人署名文章的形式來寫每期的准社評了,叫「財經觀察」。這篇東西放到雜志的最后一頁,也是想低調一些。
—Q:這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評了,有點類似香港《信報》早期社評的形式,由本人署名,對吧?
—A:這是我們的一種探索,與傳統社評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最初,《財經》是月刊,「財經觀察」每月一篇,主要都由我自己來寫。后來,雜志變半月刊,再辦雙周刊,節綦越來越快,所涉問題也越來越廣泛,我就不可能從頭到尾都獨自操作了。最初,絕大部分還是我自己干,最近一兩年,許多都是請記者或我們的經濟學家起草后,我再來修改,你的編輯工作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王爍,他始終負責題材的選定和最后的編輯把關,十幾年如一日。在《財經》內部,大家都明白,「財經觀察」雖然由個人署名,但不是純個人欄目。「財經觀察」從確定選題到最后的發稿,有一套嚴格的程序。「財經觀察」作為署名文章,一方面,具有個性化色彩,我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做好;另一方面,缺點由我負責,成績應該歸功於大家。
—Q:今天再讀這些文章,特別是處在當前速一你職業生涯的特殊時期,你有什麼別樣的感觸嗎?
—A:它們應該是我擔任《財經》主編11年職業生涯的一個側面記錄,很有意思。其實,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喚起當時的一段故事,可惜現在沒有時間把它們全部寫出采、串起來。在《財經》成立五周年的時候,就曾想過出一本書,叫《我與「財經」》,當時想把所有的「財綞觀察」背后的故事串起來。很遺憾,一直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十周年的時候,就更沒時間去干了。但是,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選出幾篇,再配上當時的故事。
……
-Q:楊哲字(本書選編者)
—A:胡舒立(《新世紀》周刊總編輯)
—Q:《財經》是1998年4月創刊的,但「財經觀察」出現得好像晚一些?
—A:我記得是從1998年8月開始的。為了談那年增長率「保八」的事,王爍讓我寫一篇評論。寫好后,他希望我每期都寫,后來就按他的要求堅持下來了。當時,《財經》全職人員只有四五個,我是主編,王爍是執行編輯,其實就是第一「大編」了。從那以后,他也一直是「財經觀察」的編輯。
—Q:你是記者出身,對寫評論有特別的偏好嗎?
—A:說實話,我很喜歡寫評論。上大學時,我評論課的成績就比較好,后來也很希望有機會寫社論。不過,機會並不很多。我一直認為,寫評論,特別是寫社論性質的評論,是非常嚴肅的事情。「社論是報紙的旗幟。」在傳統「黨報」體系中,發表社論是相當重大的事情,對此觀點我也是深以為然。所以,《財經》創辦之初,並沒有搞社論或是有社論意味的評論。8月那次嘗試之后,我受到鼓勵,就以個人署名文章的形式來寫每期的准社評了,叫「財經觀察」。這篇東西放到雜志的最后一頁,也是想低調一些。
—Q:這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評了,有點類似香港《信報》早期社評的形式,由本人署名,對吧?
—A:這是我們的一種探索,與傳統社評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最初,《財經》是月刊,「財經觀察」每月一篇,主要都由我自己來寫。后來,雜志變半月刊,再辦雙周刊,節綦越來越快,所涉問題也越來越廣泛,我就不可能從頭到尾都獨自操作了。最初,絕大部分還是我自己干,最近一兩年,許多都是請記者或我們的經濟學家起草后,我再來修改,你的編輯工作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王爍,他始終負責題材的選定和最后的編輯把關,十幾年如一日。在《財經》內部,大家都明白,「財經觀察」雖然由個人署名,但不是純個人欄目。「財經觀察」從確定選題到最后的發稿,有一套嚴格的程序。「財經觀察」作為署名文章,一方面,具有個性化色彩,我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做好;另一方面,缺點由我負責,成績應該歸功於大家。
—Q:今天再讀這些文章,特別是處在當前速一你職業生涯的特殊時期,你有什麼別樣的感觸嗎?
—A:它們應該是我擔任《財經》主編11年職業生涯的一個側面記錄,很有意思。其實,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喚起當時的一段故事,可惜現在沒有時間把它們全部寫出采、串起來。在《財經》成立五周年的時候,就曾想過出一本書,叫《我與「財經」》,當時想把所有的「財綞觀察」背后的故事串起來。很遺憾,一直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十周年的時候,就更沒時間去干了。但是,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選出幾篇,再配上當時的故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