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于1970年,迄今已修訂至第10版,是一本適合政治學初學者的普及教材。作者從一個教師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包括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環境主義、女性主義等,給予讀者對意識形態的完整認識。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從政治實踐的角度來探討意識形態。作者采用豐富的實例,結合具體的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環境,論述了意識形態的涵義、起源、演變、各種表現形式,以及它對世界政治與國際關系的影響。


利昂‧P‧巴拉達特(Leon P.Baradat),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米拉科斯塔學院退休教授,曾獲1990年教師獎。擔任加利福尼亞社區大學學術理事會主席、加利福尼亞州立法議會教育顧問等。著有《蘇聯政治社會與理解美國民主》,以及多篇關于政治和教育的論文。
 

目錄

序 意識形態及其起源
前言
第一章 意識形態概述
一、意識形態的發展
二、意識形態的定義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二章 政治態度光譜
一、政治光譜
二、變革或政策選項
三、價值觀或個人哲學
四、動 機
五、政治光譜的改變
六、個別政策
第三章 民族主義
一、民族主義的重要性
二、民族主義的歷史
三、民族主義的理論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四章 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民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的早期歷史
三、社會契約
四、後期的社會契約論哲學家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五章 自由民主主義、資本主義及其超越
一、資本主義
二、新古典自由民主主義理論
三、民主社會主義的興起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六章 自由民主政治的程序
一、民主政治的程序
二、政府體系
三、選舉
四、代議制
五、對民主政治的若干批評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七章 無政府主義
一、無政府主義的發展
二、無政府主義的定義
三、各種無政府主義理論
四、和平主義者
五、個人無政府主義者
六、好戰民兵團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八章 社會主義的理論
一、社會主義的發展
二、社會主義的意義
三、社會主義的歷史
四、馬克思主義
五、資本主義的發展
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九章 社會主義的應用
一、馬克思之後的社會主義
二、蘇聯與俄國
三、中國
四、古巴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十章 法西斯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
一、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的失敗
二、法西斯與納粹的意識形態
三、當代法西斯主義與新納粹運動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十一章 發展中世界的意識形態
一、發展中世界的定義
二、發展中世界的政治
三、發展中世界的經濟
四、發展中世界的民主與獨裁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第十二章 女性主義與環境主義
一、女性主義
二、環境主義
問題討論
延伸閱讀
重要詞匯
出版後記
 

按照本書作者的觀點,政治意識形態“通常是針對人民大眾的言簡意賅的陳述。它們是唯物主義的、鼓動性的,並經常迫不及待”。“是我們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現象,因為它是針對一連串獨特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所做的響應。”作者“言簡意賅”的表述,既對政治意識形態下了定義,也解釋了它的起源。

這是我們進人、理解本書的門徑。我們先來看看作者如何解釋政治意識形態的起源。

根據作者,“意識形態”一詞首次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初,至今也只200年。第一個提出此概念的,是法國人特拉西。特拉西認為,思想的產生來自物質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種物理過程,而意識形態是對理念形成過程的研究,因而也可以稱之為“理念的科學”。特拉西試圖將他從“理念的科學”所得的知識應用于整個社會,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因此,意識形態自始便與政治密切相關。馬克斯、恩格斯寫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特拉西進行批判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意識形態不是什麼“理念的科學”,它完全是主觀的,只不過是特定的一群人(可能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用來自我辯護的一種虛構。特拉西和馬恩各有其理,但內在的問題都極為突出。特拉西暗示了人類理性無所不能,馬恩則過于強調意識形態的主觀性。我們暫按下不表,繼續作者的思路。

啟蒙要義,首先是人的解放;在其源頭,說白了,是人對神的叛逃。這一驚天舉動,有著深厚的現實背景︰神意代言者的墮落和日常生活的苦難。當人終于發現神並不能解救他們于水火中時,只好奮起反抗,自己解救自己。啟蒙、教改、科學(技)、貿易,以及隨後的憲政、工業革命,是一連串幾乎無縫鏈接的事件,把人類推出鄉村,推向城市‧……人類起初欣喜若狂,繼之驚恐萬狀,他們發現,離開故土之後,“在一個擁擠的世界里,人們卻日顯孤寂”,與鄰居分享同一街區的同時,彼此心理上反而變得疏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但卻失去對彼此的關心,“他們的生活福祉必須仰賴他們不相識的人”。進而人們發現︰“工業化卻帶來了另一種形態的奴隸制”;“使用者與被使用者、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鴻溝也逐漸擴大”;科學“每解決一個問題,便又制造了新的難題”;“我們在對現在和方才逝去的過去還懵懵懂懂之際,就已經被拋進了未來。”等等,等等!這給了哲學、理論和思想家用武的空間——他們必須對此一現象及其後果予以解釋。“其中一些用來提供合理化的理論,就變成了政治意識形態 ”

如果意識形態確如作者定義——它首先或主要是關乎政治的,那麼作者上述關于意識形態起源的解釋,精彩至極。我們還是回過頭,看看作者對意識形態概念所做的解析,再回到它的起源處。

作者是在清理意識形態與哲學關系時,凸顯出意識形態本來含義的。他的描述與概括,更為精彩。“以前的時代”——這個短語多麼精妙!——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穩定,節奏緩慢,听天由命︰“幾乎每一件事都是以神靈或形而上的命題來解釋”,政府是“專屬于精英階層的領域”,“作為社會的理論基礎的哲學體系,僅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得知”。哲學信仰是每一種意識形態建立的基礎,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1.哲學通常是深奧的,它“試圖穿透人類存在的表層,探究生命本身的底蘊”,而意識形態是簡單的、淺薄的,它“通常以非常簡單的話語來解釋這個世界,且無意于嘗試處理人類所面對的眾多而繁復的可能變因”。2.哲學可能是整個社會的行動指南,但也可能“是單一個體所信服的主張”,“哲學無須訴諸龐大的群眾”。相反,“意識形態則以廣大的人群而非個體作為訴求的對象”。3.哲學傾向于引發自省,而意識形態則解釋世界,並要求人們采取明確的行動(來改善他們的生活)。請讀者特別注意作者這句話︰意識形態通常將某個社會人群的福祉與該人群所處的世界相提並論……︰它也可能要求人們改變自己,但它的目的並不在于創造一個更好的個體……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作者對意識形態的完整解釋呼之欲出︰1.它首先而且主要是一個政治術語;2.包含了對現狀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憧憬;3.它是行動導向的,提供了達成目標所必須實行的明確步驟;4.它是群眾取向的;5.因此通常“是以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簡單語詞來陳述”——這種群眾訴求暗示了對人類通過積極的行動來改良生活的能力抱有信心。

與沃特金斯比,作者的定義顯得寬泛而中性。根據沃特金斯,“意識形態源于理性主義的傳統”,“意識形態幾乎全來自政治極端主義。”意識形態總是反對現狀,主張對現存秩序進行劇烈的變革,因此它們通常是好戰的、革命的、暴力的。大多數的意識形態都以簡單的語詞表述,它們的目標都是烏托邦式的,且通常對人類找到成功和幸福的潛能,展現出極大的信心。(以上引言見該書第4-11頁)

全書的要害,是第一章。

沿著作者思路,對第一章兩個關鍵論題,意識形態及其起源,我做一補充性發揮。

中文“意識形態”概念,是十足的舶來品,與中國古代的“道統”含義相類似。作者認為此概念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就“人民”產生的歷史條件而言,大體不錯。沒有人民從“初民”狀態分離出來,便不會有蠱惑家——陌生人社會現實,是意識形態的溫床,是人間神馳騁的疆場。換句話說,熟人社會,既不會有鼓動家,因而也不會有現代意義的意識形態。這樣說,不等于初民社會不存在“意識形態”。稍往遠些追,古希臘柏拉圖時代便有“高貴的謊言”之說。在我看來,柏拉圖的說法也很可疑。古希臘城邦廣場基礎上(產生)的民主制度,如特拉西所言,源自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維系此一制度運轉,不可能沒有公民的普遍共識,這“共識”就是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意識形態”。說這種共識是“普遍”的,在于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尊為彼此間和諧相處的原則。需要厘清的是,初民政治共同體的共同生活在先,而“意識形態”在後,它是初民(城邦公民)之間經過無數次博弈,對⊥種普遍認同的生活狀態的呵護意識。它不是“謊言”。孔子鑒于二代,特別是周朝禮崩樂壞的局面,提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主張,是對恢復中國初民社會生活原則的呼號。按照趙汀陽的解釋,“天下”這個“政治產品”——我稱之為“政治設施”——先于“天下”觀念而存在,它是被現實治理的艱難處境逼出來的,一旦這產品被打造出來,運行有效,隨之產生天下觀——有關維系天下制度的意識形態——仁與德(得)。孔子算計到春秋戰國各國混戰(“無義戰”)可能產生的結果——仁義者不可能勝出,武力勝出者,怎可實施仁政?!“仁”是什麼?大家和諧同行呵。否則,便是成王敗寇。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