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周代典樂政治為背景對《詩經》進行了還原研究,從周代禮樂活動、演詩活動、《詩經》中的樂器組合、周代樂官體系、詩學觀念等側面,縱深微觀地剖析了周代典樂制度規定下詩的藝術表述形式、文化意蘊以及政治意義,是更切合《詩經》的歷史文化真實的研究。首先結合周代典樂政治活動對詩的典樂角色給予了生動還原,基於柴油對《詩經》中的樂器進行分類整理,清晰再現了樂器在「典樂」政治空間的衍變歷程,深入剖析周代樂官體系在詩的集合、演詩流程、詩教流程中的典樂政治使命,充分論證在周代典樂政治使命,充分論證在周代典樂政治氛圍中,詩所實現的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自覺,並結合周代典樂演詩實踐對周代詩學觀念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理論分析,所論包括孔子的「興觀群怨」、《樂記》中的典樂詩教理念、上博簡《孔子詩論》中關於詩文本及其藝術演繹形式的政治意義、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對道德教化作用的詮釋、《荀子·樂論》對典樂政治意識的強化,等等,全書是以「典樂制度」這一新的視角對周代演詩文化體系進行的系統深入研究。
目錄
序 傅道彬
引言
一 關於詩:原始先民的率性徒歌
二 成於樂:「周監於二代」的文化規范
第一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禮樂活動
一 不用樂的典樂活動
二 用樂的典樂活動
第二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演詩活動
一 吉禮演詩與建保邦國
二 嘉禮演詩與人倫親情
第三章 典樂制度與《詩經》中的樂器
一 「八音克諧」——《詩經》中的樂器
二 典樂制度與《詩經》中的樂器組合
第四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樂官體系
一 周代樂官與典樂演詩流程
二 樂官體系與詩文本內涵
三 周代樂官與典樂詩教體系
第五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詩學理論
一 《樂記》與孔子的「興觀群怨」
二 《樂記》與《孔子詩論之「崇德」
參考文獻
後記
引言
一 關於詩:原始先民的率性徒歌
二 成於樂:「周監於二代」的文化規范
第一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禮樂活動
一 不用樂的典樂活動
二 用樂的典樂活動
第二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演詩活動
一 吉禮演詩與建保邦國
二 嘉禮演詩與人倫親情
第三章 典樂制度與《詩經》中的樂器
一 「八音克諧」——《詩經》中的樂器
二 典樂制度與《詩經》中的樂器組合
第四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樂官體系
一 周代樂官與典樂演詩流程
二 樂官體系與詩文本內涵
三 周代樂官與典樂詩教體系
第五章 典樂制度與周代詩學理論
一 《樂記》與孔子的「興觀群怨」
二 《樂記》與《孔子詩論之「崇德」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宋書·謝靈運傳論》)。歌聲與人類一樣古老,原始的文化是詩性的文化,原始的樂園是歌者的樂園,早期人類沒有文字,甚至語言也不完備,但是在原始世界的天空與大地之間卻回盪着人類朴素而悠揚的歌聲。海德格爾說,歌聲即生存,人類是高擎着石斧和火炬,憑借着詩意憑借着歌聲走出蒙昧走出蠻荒而最終邁向文明邁向現代的。
歌聲是深人人類精神深處的藝術。少年時代的許多往事、許多知識,都漸漸遺忘了,唯有歌聲,久久地回響在我們的心靈世界,長存於我們的記憶里,歌聲是最不容易忘卻的藝術。人類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喪失了許多典籍,而保存下采最多的還是那些遠古的歌唱。一把秦火,焚毀了無數的歷史文彀,而秦火之后,最迅速最完整恢復的還是《詩經》古老的歌謠。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璽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們常常借助詩歌與音樂的力量來實行鼓化,發人蒙昧,移人性情,力圖以禮樂制度來建構理想與和諧茄文化世界。《尚書》中就有「典樂」制度的記載:
帝日:「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日:「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典」就是執掌是主持,而建構典樂制度的目的,就是教化,是為了實現「教胄子」的禮樂教化目的。通過「八音克諧,無相奪倫」、「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宏大藝術形式,溝通天地,神人以和,移人性情,在藝術的熏陶中,實現「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的人格塑造。通過典樂制度,原始朴素的歌聲,轉化成人生教化的范本,古老的樂器演變為禮樂秩序的禮器,音樂制度改造成一種政治制度,藝術修養上升為一種君子人格。
楊雋同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力圖通過「典樂」的制度建立來描述上古時代禮樂文化的演變歷史。「樂觀其深矣」(《禮記·樂記》)'作者從詩歌發生的即興徒歌的原初藝術形態出發,將原始的詩壇與原始的祭壇聯系起來,在作者筆下,詩從來不是獨立發生的藝術現象,而是與祭祀、宗教、政治、禮俗等文化現象聯系在一起的,詩性文化滲透到上古文化的各個方面。而作者敘述詳盡的還是周代的禮樂文化活動,詩樂的演奏活動總是伴隨着禮樂文化活動泄行的。這不僅包括在天地與四時祭拜的宏大的祭祀活動中,也包含在男冠女婚、鄉飲鄉射等日常禮儀活動中。詩是廣泛的社會生活,周代典樂活動是以詩樂合流為主要藝術形態的演禮流程,實踐於上自廟堂、下自鄉黨的廣闊生活空間。作者從具體的「典樂」制度的考釋起筆,從小處入手,在大處着眼,見微知著,一線串珠,勾勒出有周一代獨特的文化歷史和理論觀念的演進。這里一方面感受到作者理論視野的宏闊,俯仰自如,開合有度;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作者學術求證的細密,網羅豐富,用宏取精。
回憶歷史,並不是回到歷史。學術的真正意義是與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溝通,作者總是努力接近上古時代的詩樂世界,而作者越是這樣努力,就越能喚起現代人心中的樂音與旋律,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作為指導教師,我知道楊雋同學為寫作本書付出的艱苦勞動,依稀記得那段日子里她行色匆匆,形容憔悴,而選擇這樣的題日本身也不輕松,而她卻常常流露出某種自信、某種堅毅,相信她心中也是回響着一種向上的精神上的旋律的,《樂記》謂:「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甲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是為序。
20O9年8月於哈爾濱,時在(日者)中
歌聲是深人人類精神深處的藝術。少年時代的許多往事、許多知識,都漸漸遺忘了,唯有歌聲,久久地回響在我們的心靈世界,長存於我們的記憶里,歌聲是最不容易忘卻的藝術。人類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喪失了許多典籍,而保存下采最多的還是那些遠古的歌唱。一把秦火,焚毀了無數的歷史文彀,而秦火之后,最迅速最完整恢復的還是《詩經》古老的歌謠。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璽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們常常借助詩歌與音樂的力量來實行鼓化,發人蒙昧,移人性情,力圖以禮樂制度來建構理想與和諧茄文化世界。《尚書》中就有「典樂」制度的記載:
帝日:「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日:「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典」就是執掌是主持,而建構典樂制度的目的,就是教化,是為了實現「教胄子」的禮樂教化目的。通過「八音克諧,無相奪倫」、「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宏大藝術形式,溝通天地,神人以和,移人性情,在藝術的熏陶中,實現「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的人格塑造。通過典樂制度,原始朴素的歌聲,轉化成人生教化的范本,古老的樂器演變為禮樂秩序的禮器,音樂制度改造成一種政治制度,藝術修養上升為一種君子人格。
楊雋同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力圖通過「典樂」的制度建立來描述上古時代禮樂文化的演變歷史。「樂觀其深矣」(《禮記·樂記》)'作者從詩歌發生的即興徒歌的原初藝術形態出發,將原始的詩壇與原始的祭壇聯系起來,在作者筆下,詩從來不是獨立發生的藝術現象,而是與祭祀、宗教、政治、禮俗等文化現象聯系在一起的,詩性文化滲透到上古文化的各個方面。而作者敘述詳盡的還是周代的禮樂文化活動,詩樂的演奏活動總是伴隨着禮樂文化活動泄行的。這不僅包括在天地與四時祭拜的宏大的祭祀活動中,也包含在男冠女婚、鄉飲鄉射等日常禮儀活動中。詩是廣泛的社會生活,周代典樂活動是以詩樂合流為主要藝術形態的演禮流程,實踐於上自廟堂、下自鄉黨的廣闊生活空間。作者從具體的「典樂」制度的考釋起筆,從小處入手,在大處着眼,見微知著,一線串珠,勾勒出有周一代獨特的文化歷史和理論觀念的演進。這里一方面感受到作者理論視野的宏闊,俯仰自如,開合有度;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作者學術求證的細密,網羅豐富,用宏取精。
回憶歷史,並不是回到歷史。學術的真正意義是與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溝通,作者總是努力接近上古時代的詩樂世界,而作者越是這樣努力,就越能喚起現代人心中的樂音與旋律,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作為指導教師,我知道楊雋同學為寫作本書付出的艱苦勞動,依稀記得那段日子里她行色匆匆,形容憔悴,而選擇這樣的題日本身也不輕松,而她卻常常流露出某種自信、某種堅毅,相信她心中也是回響着一種向上的精神上的旋律的,《樂記》謂:「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甲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是為序。
20O9年8月於哈爾濱,時在(日者)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