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1997)、《站台》(2000)和《任逍遙》(2002)構成了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代表了他對當代中國電影的重要貢獻。這些電影把背景設定于賈樟柯的家鄉山西省,突出表現了邊緣個體在急速變化的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困境和掙扎。
《小武》講述一個扒手同朋友、家庭和女朋友關系的崩塌。通常被視為賈樟柯最具野心的作品《站台》,是一部史詩敘事,見證了中國喧囂的1980年代和激進的變化。第三部電影《任逍遙》則繼續了他對變化中的中國的思考。
白睿文對這三部電影進行了深度研究,認為其野心是重新檢視卷入急劇社會、文化和經濟變化的鄉鎮中國的變遷和命運命運。本書的核心是對每部電影的一連串細讀;透過這種細讀,白睿文梳理出它們的核心敘事主題,強調了賈樟柯對剪輯、電影語言和場面調度的運用。他特別關注互文性以及這些破壞與變化、停滯與運動、政治與流行文化的沖突協商、尋找故鄉等核心主題在賈樟柯作品中的地位。
白睿文(Michael Berry),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副教授。著有《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痛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
目錄
回到家的感覺(中文版序)
鳴謝
序言
第一章 序曲︰鄉關何處
第二章 小武
朋友、情人和家庭
文學與電影的互文串連
反思革命
第三章 站台
開向韶山的最後一列火車
日常暴力和通俗歷史
在社會主義的殘留和改革的陣痛之間
站台和城牆
第四章 任逍遙
金錢本色
流行文化和後現代拼貼
無處可去
第五章 尾聲︰從故鄉到世界
第六章 附錄︰與賈樟柯對話
演職員表
參考文獻
鄉愁的詩學(譯後記)
鳴謝
序言
第一章 序曲︰鄉關何處
第二章 小武
朋友、情人和家庭
文學與電影的互文串連
反思革命
第三章 站台
開向韶山的最後一列火車
日常暴力和通俗歷史
在社會主義的殘留和改革的陣痛之間
站台和城牆
第四章 任逍遙
金錢本色
流行文化和後現代拼貼
無處可去
第五章 尾聲︰從故鄉到世界
第六章 附錄︰與賈樟柯對話
演職員表
參考文獻
鄉愁的詩學(譯後記)
序
憑著《站台》、《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等在國內外獲得的電影大獎和影評界的肯定,賈樟柯漸漸變成中國當代影壇的一個傳奇人物。2004年與上海電影制片廠合作《世界》,後又開始與華語電影大明星陳沖等人合作,賈樟柯好像真的走上了“正路”。隨著這個演變的過程,賈樟柯的市場、觀眾和鐵桿影迷不斷地擴大。
到了2009年,曾經是“地下導演”的他竟已成為在中央電視台頻頻出現的客人。這種劇烈的演變不但有點戲劇化,甚至可說不遜于
賈樟柯的每一部新作我都迫不及待地去看,且幾乎都可說是大師之作,但就我個人體驗而言,觀其新作還是沒有像觀看《小山回家》《小武>《站台》等早期作品的那種激情與興奮,尤其是沒有後兩部那種新鮮感和爆發力。不但如此,這幾部片子同時還表露出一種細致敏感的觀察力,即使最微末的細節都無法逃避攝影機的眼楮。正是這些細節使得作品不再只是簡單的“電影”,而是一個豐富多變世界中的小小一角。
既然多位影評人已公認賈樟柯為第五代後最重要的中國導演,寫一本關于賈樟柯的英文專著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我在動筆以前也許還有另外一個潛在的動機。
第一次去中國留學是1993年,當時我才19歲。那時的我既不懂任何外語,也從未出過國,更有太多沒看過的書和不曾經歷過的事。我是個漂洋過海的“知識青年”,年輕且天真。1 993年9月初到1 994年8月底我在古都南京度過人生中最難忘懷的時光——那便是我個人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黃金時代”。在這之前我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單面的,但那年的經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改變了我後來的人生道路。雖然往後近二十年來我數次再去中國開會做研究,也親眼目睹這十幾年的各種轉變——從香港回歸到奧運風雲,從自行車到奔馳車,從四大天王的引進到超級女聲的神話——但每次想到我的“中國經驗”,腦海中所浮現的仍是1990年代的一些畫面,而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正可以讓我隨時回到那個年代,就好像把我1990年代在中國見到的人與景等印象定格化。賈樟柯經常談到對捕捉“當下”的追求,而我不得不承認在觀看他的《小山回家》《小武》和《站台》時產生的一種“懷舊情感”,就好像回到家的感覺。
本書的英文版收錄在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規劃的“電影經典” (Film Classics)系列中。此系列雖已出版了一百余種專著論述,但之前只有一本(雷納德[Berenice Reynaud]的《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是寫作華語電影的,關于內地電影,這還是第一本。
……
到了2009年,曾經是“地下導演”的他竟已成為在中央電視台頻頻出現的客人。這種劇烈的演變不但有點戲劇化,甚至可說不遜于
賈樟柯的每一部新作我都迫不及待地去看,且幾乎都可說是大師之作,但就我個人體驗而言,觀其新作還是沒有像觀看《小山回家》《小武>《站台》等早期作品的那種激情與興奮,尤其是沒有後兩部那種新鮮感和爆發力。不但如此,這幾部片子同時還表露出一種細致敏感的觀察力,即使最微末的細節都無法逃避攝影機的眼楮。正是這些細節使得作品不再只是簡單的“電影”,而是一個豐富多變世界中的小小一角。
既然多位影評人已公認賈樟柯為第五代後最重要的中國導演,寫一本關于賈樟柯的英文專著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我在動筆以前也許還有另外一個潛在的動機。
第一次去中國留學是1993年,當時我才19歲。那時的我既不懂任何外語,也從未出過國,更有太多沒看過的書和不曾經歷過的事。我是個漂洋過海的“知識青年”,年輕且天真。1 993年9月初到1 994年8月底我在古都南京度過人生中最難忘懷的時光——那便是我個人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黃金時代”。在這之前我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單面的,但那年的經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改變了我後來的人生道路。雖然往後近二十年來我數次再去中國開會做研究,也親眼目睹這十幾年的各種轉變——從香港回歸到奧運風雲,從自行車到奔馳車,從四大天王的引進到超級女聲的神話——但每次想到我的“中國經驗”,腦海中所浮現的仍是1990年代的一些畫面,而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正可以讓我隨時回到那個年代,就好像把我1990年代在中國見到的人與景等印象定格化。賈樟柯經常談到對捕捉“當下”的追求,而我不得不承認在觀看他的《小山回家》《小武》和《站台》時產生的一種“懷舊情感”,就好像回到家的感覺。
本書的英文版收錄在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規劃的“電影經典” (Film Classics)系列中。此系列雖已出版了一百余種專著論述,但之前只有一本(雷納德[Berenice Reynaud]的《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是寫作華語電影的,關于內地電影,這還是第一本。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