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小魯近年來發表於《經濟觀察報》《南方週末》等報刊專欄的影評文章精選集。
從《廬山戀》《頑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樹之戀》《不成問題的問題》,作者以其一貫秉持的美學視野、鋒芒畢露的用筆,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備忘錄。“電影意志”是人類意志的表達,而電影仿佛也擁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電影人向前發展的力量。
本書力圖展現電影風貌之下的歷史因果,引領讀者發現潛藏其間的文化脈絡。
目錄
自序
通往自由電影
歷史精神的不壞肉身
沒有個性的人
米家山的八十年代:獨立電影前傳
反對謝晉:20世紀80年代電影政治範例/
扶乩書寫
電影深處是故鄉
在汾陽,在電影和故人之間
“成人電影”
由靜觀到介入
保護記憶與自我授權
主體漸顯:20年獨立紀錄片的觀察
靜觀電影與召喚美學
實踐社往事
歐寧與緣影會
與歐寧的談話
新遊民電影
與現實的第二次相遇
與朱傳明的談話
電影藏語與藏語電影
香港心像
當地人敘事與紀錄片之光
重建電影院運動
電影意志與電影新人
被文本淹沒或成全的生活
在介入與沉浸之間
電影界新意和電影終結
品味的較量
未來電影:重返神話時代
出版後記
通往自由電影
歷史精神的不壞肉身
沒有個性的人
米家山的八十年代:獨立電影前傳
反對謝晉:20世紀80年代電影政治範例/
扶乩書寫
電影深處是故鄉
在汾陽,在電影和故人之間
“成人電影”
由靜觀到介入
保護記憶與自我授權
主體漸顯:20年獨立紀錄片的觀察
靜觀電影與召喚美學
實踐社往事
歐寧與緣影會
與歐寧的談話
新遊民電影
與現實的第二次相遇
與朱傳明的談話
電影藏語與藏語電影
香港心像
當地人敘事與紀錄片之光
重建電影院運動
電影意志與電影新人
被文本淹沒或成全的生活
在介入與沉浸之間
電影界新意和電影終結
品味的較量
未來電影:重返神話時代
出版後記
序
在此我對本書的體例加以說明。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叫作“通往自由電影”“由靜觀到介入”“重建電影院運動”。
書中研究物件所跨越的年代,主要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些文章其實形成了一部電影斷代史,只是它是由個案研究組成的。
由於它們多是為媒體撰寫的文章,所以其中充滿了敘述的內容,另有一些文章是在各處所做講座的整理與修訂。如果僅以時間線索將它們貫穿在一起並結集出書,理由似乎不夠充分,而我所秉持的藝術評價偏向、社會視線乃至精神方面由來已久的傾向性,也許可作為全書統一性的保證。
“電影意志”這個書名取自我以前的一篇文章,我對此寫過一篇序言加以介紹,但又覺得篇幅太長,會影響閱讀的節奏,所以改了標題,置於書末。
正像我的上一本書《電影政治》一樣,我希望這個書名可以提供給讀者閱讀的角度與方法,至少可以作為一種閱讀的提示。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電影意志歷經幾次轉型。此處所言電影意志包括電影本體進化的衝動、全民共同的人文理想對電影表達的推進、獨立電影風貌之下逐漸增長的作者主體性呈現……
而最近15年來,電影產業化飛躍式發展,在城市化和網路技術推動之下,中國電影成為社會對話交集的領域,電影在重塑社會精神方面的功能被大力拓展。而新技術出其不意地降臨,帶來了電影之根本的巨大位移,我們開始設想電影和生活的共同未來,想像電影的人工智慧化。
我們仿佛來到了人類生活模式轉型的前夜。這些內容在本書中皆有所言及。
本書的第一部分,關乎20世紀80年代電影和90年代電影,我選取了自己感覺有趣味、有意義的片段,而將這兩個部分並置,是因為我將80年代電影作為90年代第六代獨立影像的前史來對待。在一般思想史上,將90年代看作80年代的產兒是普遍的事情,但在電影領域,人們更強調一種斷裂。
“由靜觀到介入”的部分,是對於一場電影運動的直擊與描繪。我在文章裡面,將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DV運動與獨立影像潮流,看作是一百年前知識份子追尋“獨立之德”的延續。在電影研究領域,我們樂於描繪電影作者的力量,但我們也要看到歷史的因果,看到一種長遠貫徹的意志。歷史如同一條暗河,在生活的地表之下更為深刻和幽邃地流動著。
電影裡面有歷史的債務與歷史的償還,雖然它不僅如此。它的過去與未來並非完全受制於偶然性,我嘗試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對待。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詩——
一隻帶著箭鏃逃離的獵物
會回來,把箭鏃還給獵人
2002年以後,中國電影院的吸引力得到重塑。電影借助於網路數位技術,其精神力量出其不意地被放大了。大量影片作為公共語彙,塑造了社會交往的新風貌,電影的視覺奇觀不再被視為空洞的能指,而被看作通往未來生活場景的視覺演練。此時,電影秉有了不一樣的意志。
另外,電影可作為藝術、政治、社交、生活、享樂、求知……電影不是一個狹窄的區域,於我,它是求法的法門,問道的道場。
本書的形成,以及單篇文章的寫作,曾經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幫助,由於他們都已經出現在本書內文裡面,此處就不一一具名。至於書中的觀點,也許粗陋,希望能夠與讀者朋友交流。
2018年8月
書中研究物件所跨越的年代,主要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些文章其實形成了一部電影斷代史,只是它是由個案研究組成的。
由於它們多是為媒體撰寫的文章,所以其中充滿了敘述的內容,另有一些文章是在各處所做講座的整理與修訂。如果僅以時間線索將它們貫穿在一起並結集出書,理由似乎不夠充分,而我所秉持的藝術評價偏向、社會視線乃至精神方面由來已久的傾向性,也許可作為全書統一性的保證。
“電影意志”這個書名取自我以前的一篇文章,我對此寫過一篇序言加以介紹,但又覺得篇幅太長,會影響閱讀的節奏,所以改了標題,置於書末。
正像我的上一本書《電影政治》一樣,我希望這個書名可以提供給讀者閱讀的角度與方法,至少可以作為一種閱讀的提示。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電影意志歷經幾次轉型。此處所言電影意志包括電影本體進化的衝動、全民共同的人文理想對電影表達的推進、獨立電影風貌之下逐漸增長的作者主體性呈現……
而最近15年來,電影產業化飛躍式發展,在城市化和網路技術推動之下,中國電影成為社會對話交集的領域,電影在重塑社會精神方面的功能被大力拓展。而新技術出其不意地降臨,帶來了電影之根本的巨大位移,我們開始設想電影和生活的共同未來,想像電影的人工智慧化。
我們仿佛來到了人類生活模式轉型的前夜。這些內容在本書中皆有所言及。
本書的第一部分,關乎20世紀80年代電影和90年代電影,我選取了自己感覺有趣味、有意義的片段,而將這兩個部分並置,是因為我將80年代電影作為90年代第六代獨立影像的前史來對待。在一般思想史上,將90年代看作80年代的產兒是普遍的事情,但在電影領域,人們更強調一種斷裂。
“由靜觀到介入”的部分,是對於一場電影運動的直擊與描繪。我在文章裡面,將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DV運動與獨立影像潮流,看作是一百年前知識份子追尋“獨立之德”的延續。在電影研究領域,我們樂於描繪電影作者的力量,但我們也要看到歷史的因果,看到一種長遠貫徹的意志。歷史如同一條暗河,在生活的地表之下更為深刻和幽邃地流動著。
電影裡面有歷史的債務與歷史的償還,雖然它不僅如此。它的過去與未來並非完全受制於偶然性,我嘗試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對待。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詩——
一隻帶著箭鏃逃離的獵物
會回來,把箭鏃還給獵人
2002年以後,中國電影院的吸引力得到重塑。電影借助於網路數位技術,其精神力量出其不意地被放大了。大量影片作為公共語彙,塑造了社會交往的新風貌,電影的視覺奇觀不再被視為空洞的能指,而被看作通往未來生活場景的視覺演練。此時,電影秉有了不一樣的意志。
另外,電影可作為藝術、政治、社交、生活、享樂、求知……電影不是一個狹窄的區域,於我,它是求法的法門,問道的道場。
本書的形成,以及單篇文章的寫作,曾經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幫助,由於他們都已經出現在本書內文裡面,此處就不一一具名。至於書中的觀點,也許粗陋,希望能夠與讀者朋友交流。
2018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