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比較案例

文化產業比較案例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蔡尚偉 劉銳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11278103
  • ISBN13:9787811278101
  • 裝訂:平裝 / 30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文化產業比較案例圖書,為“比較文化產業學”的舉旗之作。

在文化產業縱深發展的中國,對文化產業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案例比較,無論對文化產業實踐還是文化產業學科建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書精心搜羅國內外多方面文化產業比較案例,並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為文化產業學科教材或教輔資料,又是文化產業管理者、從業者、研究者和對文化產業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本書分國際視域、區域比較、文化傳媒、文化體驗四大部分,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交融,對策思路與問題剖析相貫通,反面教訓與正面啟示相互驗證,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兼具較強的學理性與可讀性。


蔡尚偉,1970年生,四川省中江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四川省廣播電視廳工作九年,近年來致力于文化產業研究,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代表性著作有《文化產業導論》《影視傳播與大眾文化》《百年“雙城記”——成都、重慶的城市文化與傳媒》《廣播電視新聞學》《媒體競爭論》《電視文化戰略》等,正式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參與國家社科項目四項,省部級課題多項。
 

目錄

論“比較文化產業學”的構建(代序)
國際視域
交鋒——香港、新加坡創意產業比較
牆里開“花”牆外香——中、美對“花木蘭”文化資源的開發比較
師徒爭鋒——全球視野中的《讀者》與《讀者文摘》
哈利‧波特VS?——從羅琳與鄭淵潔看中西兒童文化產業
猶抱琵琶半遮面——中、日性文化產業比較
區域比較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響——雲南、四川文化產業比較
文化產業“雙城記”——重慶、成都文化產業比較
幸福“雙城記”——杭州、成都俅閑產業發展比較
山東的“水滸”江蘇的“城”——水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比較
少林VS武當——武俠文化產業之宗師過招
文化傳媒
中華復興語境中的儒學資源開發——名牌大學與強勢傳媒的無形較量
鋼絲上的“模仿秀”——《變形計》與《交換主婦》之比較
風起南方——雲南電視台《看東盟》與廣西電視台《連線東盟》欄目之比較
明星+廣告一雙贏or雙輸?——明星廣告對比
網絡淘金記——Go.com和Google的網絡搜主義
藍貓、熊貓闖市場——湖南藍貓動畫、四川熊貓動畫產業比較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上海電視節和四川電視節之比較
文化體驗
相似的創意,不同的結局——成都、深圳世界主題公園成敗比較
“人造景觀”是一宗罪?——“華夏第一祖龍”與“無錫靈山大佛”之比較
同樣的“縮微”,不同的“命運”——“三峽集錦”與“錦繡中華”之比較
影視城沉浮記——老成都影視城和橫店影視城成敗對比
“長城向南延伸”——成都洛帶金龍長城與南方鳳凰長城的運作比較
當文化與地產相遇一芙蓉古城與賀蘭山房比較
“走出去”之後——楊麗萍與趙本山美國演出比較
後記
 

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研究日漸繁榮,“文化產業學”的建設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應該說,近年來,零散的文化產業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而“文化產業學”的學科體系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一個合理的“文化產業學”的學科框架是什麼仍在探討之中。筆者認為,不管最終達成共識的“文化產業學”的基本框架如何,“比較文化產業學”作為“文化產業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如何都應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地位,也許比其他比較學科在相應的大學科體系中的地位還要重要。

一、什麼是比較文化產業學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類觀察到事物之間同時存在同一性和差異性,由此產生了比較的方法。比較方法承認同一性和差異性是事物存在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面。以此為基礎,“比較”成為利用這兩種特性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較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潛在的比較發生在認識的每一個節點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經驗來與此做比較從而得出判斷,指導實踐。也就是說我們觀測各種存在,做出各種判斷,無形中都是由比較得來的。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之說,表達了相對的理論,而相對性的發現,即是來自比較。比較不僅使比較的對象具有了特殊性,成為獨立的個體,更能在比較中發現存在于群體中的普遍性,即找到一般規律。這對于人類的認識活動是至關重要的。19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踫撞,使得“比較”經過強化與有意識地提升,漸漸成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催生出大批的比較學科。特別是當今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使得超越單一民族的視角,從比較的、多元的視域來研究客觀事物,從世界文化的整體性來思考的觀念終于形成氣候。比較方法最終從日常生活的經驗方法全面進入學術研究領域之中,成為以比較命名的諸學科的方法論。這一傳統的開山鼻祖,19世紀誕生的比較文學,至今已成為文學領域的重要學科,歷經百年時光,成就了眾多大師,創造了無數成果。後又有意識形態差異催生的比較經濟學建立于 世紀JU年代,屬經濟學分支學科,通過比較分析、衡量優劣、判明利弊、總結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制定有關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影響巨大。此夕卜亦有比較史學、比較法學、比較文化學、比較教育學、比較出版學、比較辭賦學、植物比較學等一系列涉及自然、人文、社會各學科門類的比較學科在不斷發展。

那麼,到底什麼是“比較文化產業學”?作為一門學科,應當如何定義它呢?我們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該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從而幫助我們得出結論。

1.比較文化產業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每一門學科構成中最基本的要素,這個對象雖然不一定必須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完全沒有交集,但是至少也應該在某種分類方法的基礎上與其他對象區別開來,才能使某一類研究具有成為學科的基本獨立條件。對比較文化產業學而言,這個提法可能產生兩種理解︰一種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另一種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前者強調的研究對象是“文化產業學”,是把各種文化產業學理論和體系進行比較,或者是把文化產業學與其他領域的學科進行比較,可以稱之為“文化產業學的比較論”。文化產業學的比較論既包括學者們對文化產業學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政府發展文化產業思路方面的理論層面上的比較。“比較文化產業/學”是將“比較文化產業”作為學科的對象,即強調研究對象是置于“比較平台”之上的文化產業,這是“比較文化產業學”學科研究的重點。應當說,對于大量零散、感性的案例研究和經驗總結來說,“比較文化產業學”的構建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努力,是對原始實踐的超越,是帶有理論任務的學科邁進。但是,文化產業學終究是一門強調實踐指導意義的學科,文化產業比較的核心任務就應當是通過一定的比較研究來考察樣本,在優劣成敗的表象之下挖掘本質,為以後的實踐總結深層次的經驗、教訓,提供指導性思想。因而在比較文化產業學學科對象的確立上,應當實踐與理論二者兼具,而以實踐為先,以實踐為重。換句話說,以可比性為基礎“並置”為一個小系統的具體的文化產業實踐與理論就是比較文化產業學的研究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比較”既是對方法的揭示,同時是對學科研究對象特征的描述。

2.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學科特點

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性。這種特性既可能是該學科本身獨具的,更有可能是一些特性的組合。相同的特性,不同的組合,不同的體現方式,也能造就不同的學科品格。對于比較文化產業學而言,除了實踐性強,研究方法特征鮮明之外,它的特性也包括實證性、系統性和跨越性的統一。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