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舊事

北大舊事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陳平原 夏曉虹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50229
  • ISBN13:9787301150221
  • 裝訂:平裝 / 48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北大舊事》既不收純粹的議論,也不重個人的經歷,目的是借助于平民的眼光與片斷的追憶,呈現老北大的或一側面。以“我在北大”和“紅樓掌故”為主體,以“校史拾零”及“外景素描”為兩翼,網羅眾多與正史不太協調的資料,供有心人參照閱讀。于是,我進入了“歷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並認真鑒賞起“老北大的故事”來。雜感、素描、隨筆、小品、回憶錄,以及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等,有帶露折花的,也有朝夕拾的,將其參照閱讀,十分有趣。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
 

目錄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
校史拾零
 北京大學最早期的回憶
 記優級師範館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
 記譯學館
 八年回想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生的巨大影響
 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
 回憶“五四”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擾攘不安的歲月
 五四以後之北大世界語宣傳運動
  七年北大
 三一八慘案中的北大學生
 北京大學的復校運動
 記憶殘片——憶“一二九”時的北大
 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
 回想北大當年
 北京大學預科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
 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
 從“五四運動”到“六三索薪”
 北大六年瑣憶
 “五四”雜憶
 “但開風氣不為師”——記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回憶我在北大的一段學生生活
 我在北大
 我的大學生涯
 一點經歷‧一點希望
 末班車
紅樓掌故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我觀北大
 北大和北大人
記北京大學的教授
漢花園的冷靜
沙灘上的駱駝
不是萬花筒
馬神廟的塑像
自由之神
理想中的北京大學
 ……
外景素描
 

大凡歷史稍長一點的學校,都有屬于自己的“永恆的風景”。構成這道“風景”的,除了眼見為實、可以言之鑿鑿的校園建築、圖書設備、科研成果、名師高徒外,還有必須心領神會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精神。介于兩者之間,兼及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的,是眾多精彩的傳說。

比如,當老同學繪聲繪色地講述某位名人在這棵樹下悟道、某回學潮在這個角落起步、某項發明在這問實驗室誕生、某對情侶在這條小路上第一次攜手時,你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太生動、太戲劇化了?沒關系,“無巧不成書”嘛。再說,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信不信由你。只要不對這所學校失去信心,慢慢地,你也會加入傳播並重建“校園風景線”的行列。

比起校史上極具說服力的統計數字,這些蘊涵著溫情與想象的“傳說”,未免顯得虛無飄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進入史家的視野。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大學”更為充滿靈性的場所。漫步靜謐的校園,埋首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傾听學生宿舍里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或者“遠眺”湖邊小路上戀人的竊竊私語,只要有“心”,你總能感知到這所大學的脈搏與靈魂。

如此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敘述,實在難以實證。但對于曾經生活或向往生活于其間的人來說,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卻極有魅力。世人之對“紅樓內外”感興趣,有各種各樣的機緣。我的最初動因,竟是閑聊時的“爭強斗勝”。

比起“全北大”(在北京大學完成本科、碩士、博士的全部課程〉來,我只能算是“半路出家”。正因為有在別的大學就讀的經驗,我對北大人過于良好的自我感覺——開口閉口“我們北大”,不只表明身份,更希望提供評判標準——既充滿敬意,又有點不以為然。試著虛心請教︰讓你們如此心迷神醉的“我們北大”,到底該如何描述?有眉飛色舞,拋出無數雋語軼事,令人既驚且喜的;也有引經據典,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從蔡元培到毛澤東,讓我重新回到現代史課堂的。後者可以幫助確定北人在百年中國政治史上的位置,只是敘述姿態過于僵硬,前者補闕拾遺,而且引人遐想,可惜傳說多有失實。

希望能夠兼及“宏偉敘事”與“小品筆調”,我選擇了“回到現場”的研究策略。比如,同樣談論北大人喜歡掛在嘴邊的“五四”,我會對游行路線怎樣設計、集會演講為什麼選擇天安門、火燒趙家樓又是如何被敘述等等感興趣。至于史學家不大關注的北河沿的垂柳、東齋酉齋學風的區別、紅樓的建築費用、牌匾與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圍的小飯館味道怎樣、洗得泛白的藍布長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讓我人迷。

于是,我進人了“歷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並認真鑒賞起“老北大的故事”來。雜感、素描、隨筆、小品、回憶錄,以及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等,有帶露折花的,也有朝花夕拾的,將其參照閱讀,十分有趣。令我驚訝不已的是,當年的“素描”與幾十年後的“追憶”,竟無多大出人。考慮到關于老北大的舊文散落各報刊,尋找不易,不可能是眾多八旬老人轉相抄襲。唯一的解釋是,老北大確有其鮮明的性格與獨特的魅力,因而追憶者“英雄所見略同”。借用錢穆《師友雜憶》中的妙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一個人如此,一所大學也不例外︰能被無數學子追憶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學“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時間流逝而磨滅,也不因政見不同而扭曲。

其實,“老北大”之成為眾口傳誦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于時光的流逝。絕大部分關于北大的回憶文章,都是作者離開母校之後才寫的。而抗戰爆發北大南遷,更是個絕好的機緣。正因遠離紅樓,方才意識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細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四十年代出現一批相當優秀的回憶文章,大多有此心理背景。柳存仁的系列文章《北大和北大人》中,有這麼一段話︰

盧溝橋事變後,北大南遷,舊游星散,否則如果我在今天還有機會位在東齋西齋矮小卑濕的宿舍里,我決不會,也不能寫出這樣一篇一定會被我的師友同學譏笑作低能的文章。…… 我不願意忘記,也猜想其他的師友同學們也永遠沒有忘記那霉濕滿牆,青苔鋪階的北大二院宴會廳,更決不會忘記那光線黑暗的宴會廳里,東邊牆上懸掛的一幅察孑民先生全身的油畫,和他在畫中的道貌盎然和藹可親的笑容。這幅像,這個古老的廳堂,也許就足以代表北大和北大人而有余。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踏進那青苔鋪階的古老廳堂,更何況那廳堂已經失落在敵人手中,難怪遠游的學子頻頻回旨,並將其相思之情訴諸筆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